第45章 怎么浑身这么得劲儿呢
公良村的人一大早就精神抖擞地聚在大队办公室。
因为,今天终于开始收麦子了。
公良村的村民们看着地里沉甸甸地麦穗,心情亢奋。
他们都是老庄稼把式,不用称重就能知道,小麦亩产一定会翻倍。
苗富召集大家伙,也是宣布一件事情。
“相信大家看到了地里的情况,我苗富愿赌服输,以后二队听小袁的。”
“大家有没有意见?”
村民们高声道:“没有。”
在他们心里,谁当队长不重要,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就行。
袁麦苏做到了。
所以,她当二队生产队队长,他们没意见。
今天聚在这里的人不止公良村的二生产队人员,还有其他生产队。
尤其是马家旺村的一生产队。
由于锈病,他们村的麦子提前收了,就像袁麦苏说得,收成几乎没受到影响。
但是,有了二生产队的麦子做对比,他们心里不是滋味啊。
胡队长看着苗富的眼中闪烁着嫉妒的光芒,苗富这个老狐狸运气太好了。
袁麦苏怎么就没分到他们马家旺村呢?
老胡抽了一口旱烟,叮嘱村里的小辈,“今天一定要弄到种子。”
村里小辈看了看四周其他生产队的人,郑重地点点头。
他们今天来公良村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麦种。
同样是种地,收成相差这么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种子。
今天就是拼个你死我活,也绝不让步。
袁麦苏怕麻烦,她对当队长没兴趣。
但是,想到有了队长的权利,她会有更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她今后的计划。
她只能勉为其难领了这份好意。
“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袁麦苏站出来看着村民们说道:“咱们丑话说在前面,这个队长我当可以,但是大家必须听从我的建议。”
“不是我想搞一言堂,麦子的收成大家有目共睹,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过好日子。”
“好。”村民们纷纷叫好。
人群中只有苗新草和于心脸色非常难看。
凭什么什么好事儿都能被袁麦苏遇到?
接下来,袁麦苏没有继续说什么,领着大家直奔麦田。
其他生产队也带着工具纷纷上前帮忙抢收,想通过这个方式卖好。
同公良村有关系的人,也忙着去套近乎,打探种子的消息。
只有生产一队特立独行。
人家直接拉着满满一地排车的粮食找到袁麦苏和苗富。
老胡开门见山:“老苗,袁队长,我也不拐弯抹角了。”
“我想跟你们换小麦种子,我用去年的新米换你们的麦子,麦子带杆一起换。”
苗富同袁麦苏对视一眼,用大米换没有晾晒的新麦子,还要带着杆子。
傻子吗?
胡队长不仅不傻,小算盘还打的啪啪响。
不要说整个大良公社了,只他们两村所在的满仓生产大队就有十几个生产队。
公良村这点儿小麦真不够分的。
目前他们看上去是吃亏,但是,只要他们抢得先机,这根本不算什么。
想到以后的高产量和源源不断地麦种,老胡心里一片火热。
稍微一想,苗富就知道这买卖不亏。
因为开发荒山,公良村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只等着麦子收了好缓解一下,但是,看这架势,他们村的麦子恐怕早就被其他生产队惦记上了。
当然,现在二队生产队长是袁麦苏的,换与不换,都要袁麦苏说了算。
苗富能想到的,袁麦苏不会不清楚,她甚至比苗富想得更远。
如果他们小麦惊人的产量传出去了,搞不好他们的种子被迫做贡献了。
这个年代讲究的就是贡献。
袁麦苏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白白让给上面。
而且,要实行计划,麦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她要钱。
袁麦苏当下决定,她不仅要换,还要快。
“换。”
老胡他们拉来的大米是用麻袋装的,一袋最少一百公斤,整整八袋。
袁麦苏也不占他们便宜,指着旁边的一亩地说:“这块地里的麦子归你们了。”
产量不够八百公斤,而且大米比麦子价值要高。
即便如此,袁麦苏还真没有占他们便宜,麦种本就比普通粮食贵上许多。
老胡没想到袁麦苏会这么大方,竖起大拇指赞道:“袁队长敞亮,老胡代一队的人谢过袁队长。”
一队生产队员早已怪叫着冲向麦田,动手割了起来。
其他生产队看到一队的骚操作傻眼了。
这个老胡不地道啊!
各生产队长也不套近乎了,吩咐队员回村拉粮食,他们则一窝蜂聚到袁麦苏身边。
“袁队长,我们也换粮,同一队一样。”
袁麦苏:“换可以,我有个条件,麦种这件事,除了我们在场的生产队,不能再泄露出去。”
他们不明白这么做的原因,只要袁麦苏肯换就行。
公良村要先保障他们二队的麦种,剩下的这些僧多肉少,十几个生产队根本就不够分的。
袁麦苏只好限量,剩下的麦种平分了。
公良村的村民全部惊呆了。
他们自己种的地,不仅不用他们亲自收割晾晒,还有这么多现成的粮食。
真是活久见啊!
不过,这种感觉真是太特么的爽了。
看看其他村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怎么就浑身这么得劲儿呢!
不过一天时间,公良村二十亩麦地抢收完成。
公良村的村民以为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谁知道,袁麦苏立刻召集他们,宣布翻耕土地,种植水稻。
苗富了解村民的心思,从袁麦苏来到公良村,除了过年,他们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
是真累啊。
苗富建议道:“袁队长,要不要歇几天?也让地缓几天?”
袁麦苏也想,可是时间不等人,她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换粮时,傅北也在场,“袁姐,那些生产队不是答应我们不说出去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儿。”袁麦苏说道。
“我们趁消息还没传出去,赶紧把水稻种上。”
袁麦苏带来的水稻种子只有一小袋,不足50公斤,按照一亩地10斤种子算,也只能耕种十亩地。
公良村的水田有将近80亩,这些种子远远不够,不可能贡献出去。
只要他们把种子种进地里,即使上面听到风声,也不可能给他们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