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韩安国的战略
“卫氏朝鲜全国大军约有八万余人,除去各地防守的,可战之兵不过三万上下。”
“在城外野战他们绝不是大汉的对手。”
韩安国抚着花白的胡须,有些踌躇:“不过,倘若是需要攻城拔寨的话,那就有些棘手了。”
“他卫满在东边折腾了这么多年,除了开拓疆土之外,还一直在加强各地城池。”
“防备我大汉。”
“而卫氏朝鲜王都王俭城,更是重中之重,听说自卫满时期便一直在加筑。”
“现在的王俭城,可以说固若金汤。”
叹了口气,韩安国有些无奈说道:“想要打下这样一座坚城,恐怕会费时已久。”
攻城战与野战那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在野外能打败敌人,并不代表攻坚战中也能打败敌人。
有坚城驻守,很容易可以用很少的兵力守住数倍之敌的进攻。
除非是城内断粮,或者城外的攻城部队确实骁勇。
不然,想要攻城拔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听到这话,刘荣嘴角勾起,脸上露出了耐人寻味的表情。
城池坚固难以攻克,对于冷兵器而言,确实是一个大的难题。
不过,对于已经研发出火枪、火炮的大汉而言,天下再也没有什么攻不下的城池。
高城深池,不过是个摆设,是个笑话而已!
虽然,现在的技术仍需改进。
比如:火炮太过沉重不便携带,火枪射击精准度还完全不够,容易射偏。
然而,这些不足的地方,萧嘉正在逐步改进。
刘荣相信,等过了三年国丧期,定会给他卫氏朝鲜一个大大的惊喜。
给天下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论城池,只论野战的话,太尉觉得朝廷派出多少大军可以平定?”
没有和他说火枪、火炮的意思,刘荣问起了城外野战。
韩安国听到这话,愁苦的脸一下子有了自信:“南军乃是天下精锐之师,而与之相邻的辽东郡戍卒,更是以悍勇著称。”
“城外野战,臣以为朝廷只需派出三万大军,便可彻底扫平卫氏朝鲜!”
三万辽东军对八万卫氏朝鲜军,韩安国完全有信心正面击溃他们。
且不说辽东军一直防守着匈奴,天天和匈奴人打交道,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卒。
就说武器装备,两者也不可同日而语。
汉军有厚重的甲胄傍身,再加上大黄弩、长弓、佩剑、长戟等等利器的加持。
一个标准的汉军戍卒所有的武器装备,要比目前已知所有国家的士兵都要强上一大截。
说到这,韩安国仿佛又回到了战场,那个挥斥方遒的地方。
对刘荣建议道:“要真是出兵,臣建议陛下也不要都从辽东出兵,而应该海陆齐发。”
走到刘荣案前,韩安国用上面的砚台等物比划了起来。
开始逐步分析。
“陛下请看,这里好比是卫氏朝鲜,”指着案上的一本奏折,韩安国将手指戳在奏折一角:“而这里就是王俭城。”
说着,将砚从砚台上拿下来搁在奏折不远处。
把砚台搁在另一处,形成一个三角形。
“大军一路出辽东,”指了指砚台,韩安国对刘荣说:“为正面吸引敌军,一路大张旗鼓高歌猛进。”
“调动他卫右渠的大军。”
又指了指搁在另一边的砚,说道:“一路出东莱,水师直下王俭城。”
“两面夹击!”
“让他们防不胜防!”
韩安国越说越激动:“一旦两军能在王俭城汇合,他卫右渠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到那时,朝廷大军便可捂死他!”
“让他充分感受到绝望,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
刘荣略感诧异看向韩安国,没想到他到了这个年纪,竟然战略谋划还是如此的清晰。
招招致命。
“韩公不愧是我大汉太尉,谋略非常。”
刘荣情不自禁感叹一声。
“愧蒙陛下褒奖,臣不敢当。”
韩安国谦虚一句,不忘自我推荐一下:“臣虽老,壮志仍在。”
“要是陛下将来想要出兵卫氏朝鲜,臣愿再次为朝廷,为我大汉披坚执锐!”
拍拍他的肩膀,不为别的,就他这一句话,刘荣瞬间就非常的感动。
韩安国虽然老迈,可是这股子精神,着实感人。
不过,未来的战场注定是年轻人的。
老将们,注定是要淘汰的。
卫氏朝鲜这头养不熟的恶狼就算要收拾,要铲除,也会派出一些年轻的将领。
“太尉雄心壮志可嘉,不过眼下仍是国丧期间,不易出兵。”
瞅了眼案上的砚台等物,刘荣模棱两可对他说:“至于出兵与否,并不着急下结论。”
“等三年国丧期过去之后,再说吧。”
韩安国明白,现在说出兵卫氏朝鲜,确实也早了点。
笑着看着他,刘荣问韩安国:“那么,若是这濊国归顺朝廷,太尉觉得派多少大军驻守为佳?”
国丧期间不能打,驻守一些军队用来震慑还是可以的。
韩安国想了想,自信回答:“禀陛下,臣以为两万大军足矣。”
卫氏朝鲜可以动用的兵力不过三万,就算他卫右渠再从其他守军中抽调,最多四五万人。
不过两倍之敌,没什么可怕的。
“那好,就先整军两万辽东待命,随时准备前往濊国驻守,防止他卫右渠狗急跳墙。”
“臣明白了,臣遵旨。”
韩安国恭敬行了一礼。
“去吧,好生准备。”
“臣告退。”
韩安国走后,刘荣慢慢踱步在殿中,思索着将来的事情。
相较于火枪,刘荣觉得现在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大力发展火炮才行。
一旦火炮可以改进,能够便捷使用的话,那么进入实战阶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杀器。
不但可以装备到步兵,还可以装备到水师。
让大汉的海船,成为一直独霸海洋的利器。
想到这,刘荣转身询问单丘:“萧嘉那边,可曾到达津沽?”
“禀陛下,少府卿按照您的旨意,会同靖海司卿以及靖海司丞,正在津沽选建适宜的地方,组建署衙。”
“并且修建合适的试验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