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集第章须弥山(1)
财富女神创造世界时,她居于莲花上,随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玛(意即莲花);她是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涌现的第三宝,手持莲花,坐在大莲花上,美貌绝伦,天神和阿修罗为占有她发生争执,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称号。她能变化形象伴随毗湿奴下凡:毗湿奴化身为持斧罗摩时,她是达拉尼;毗湿奴化身罗摩时,她是悉多;毗湿奴化身为黑天时,她是鲁格米尼。有人认为她是爱神的母亲。她的像多为丰满美女,面带慈祥微笑。坐骑为白色猫头鹰、金翅鸟。
财富女神有“大功德”于众,因而称功德天。功德天女神身体呈银色,头戴花冠,身披天衣,项挂璎珞,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分别立有梵天和帝释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宝山。她头顶现五色祥云,云端有一头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泄种种宝物,浇灌在她顶上一个千叶宝盖内。这些都与吉祥天掌理财富和赐福众生的功德有关。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参悟明白佛法前夜,他突然知道人生的果报都是从善恶中诞生,之后他获得众多天眼神通,观察世间轮回生死和畜牲经历,饿鬼,人族繁衍和天道,参透了众多道理,终于大彻大悟,立地成佛,自称为释迦摩尼佛。
成佛之后,释迦摩尼佛自我觉得,“我在这里破除了一切烦恼,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本来心愿已经得到圆满的结果,只有涅槃比对众生说教重要,还是悄悄涅槃吧。
这一行动被大梵天王所阻止。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功德圆满,却默然而住,并不说法,因此而心生烦恼。大梵天王想道,“世尊过去为了众生受尽种种痛苦,现在所愿已经得到满足,为什么又默然而不说法呢?众生陷入漫漫长夜,沉没于生死苦海,正是亟待世尊说法开导之时,我应当前往劝请世尊为众生说法。”
大梵天王一想到此,就来到了释迦摩尼的所在。他对佛说:“世尊过去为了众生的缘故,因此而久住尘世,甚至可以舍弃身体、头、眼睛等用来布施,备受种种痛苦,以广修功德,因此到今天才成就至高无上的道。而现在成道之后,却默然而不说法,众生沉沦于漫漫长夜,堕溺于无明的黑暗之中,仅凭他们的力量,脱离这黑暗和苦海是极难办到的,但其中还有一些众生去世时,亲近善良的朋友,种植了各种功德的根基,是完全可以听受您的说法,得到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的。只希望佛祖为了这些人,而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以及高妙的佛法给他们以开导,使他们因此而脱离苦海,抵达智慧彼岸。”
佛祖听到大梵天王的劝请,将自己的担心向他说了。“我早就有意要为一切众生转于法轮,但得到的道法实在是太微妙了,太深奥了,极难了解,极难懂得,我怕他们因为不懂,反而横加诽谤,从而使他们堕入地狱,因此才默然不拟说法而已。”
佛祖为之思考了七天,最终才决定下来,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要用大慈大悲的心愿使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因此辩才天就是说法必须有的基本功。
辩才天以聪明和具大辩才而得名。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称“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辩才、音乐与福德的天神。她是阎罗王的姐姐。她居无定所,经常与各种野兽为伴。她穿着极其简陋,但形象十分美丽,“面如满月”,据说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以供不同场合使用。
她那一双利眼,常让人不寒而栗。悉达多太子在成佛之前焚天王对佛的一片劝阻,自然功不可没,成为二十诸天之一也是情理之中。“梵王”,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
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大梵天居住在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
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漂流一年后,以意念之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后来出现了人、语言,情感、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是个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灵,只要向他许愿无论是“神、魔、人”,他都会应允他们的愿望。他也创造了七位圣哲共同协助宇宙之创造。
但由于他所创造的圣主和圣哲都是从他的精神而非肉体生出来的,因此他们被称为“心灵之子”。
他的坐骑为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天帝释提桓在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参佛时为佛祖提供了柔软的草,让佛祖立下重誓如果不能达成正确的觉悟,我就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
因此,帝释天协助佛祖放下一切、坐禅悟道、大彻大悟,功不可没,帝释天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
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帝释天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传为他的三位夫人:圆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给帝释打伞;一位端盘,内盛莲花;一位捧一个山石盆景,意为须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