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过年4
热热闹闹的吃过饭后,所有人凑在一起,准备开始过年最重要的环节,守岁。
熬年守岁是春节的习惯,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家家户户准备到深山躲避时,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都在劝说老者躲一躲,老者却不以为然,还劝大家,说自己能够赶走年兽,大家都不信,就走了。老者自己留下了。过了一天,人们匆匆回来,看到自家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燃着篝火,火堆里烧着竹子,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而老者就坐在院子里,毫发无损。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年”这个怪兽害怕火光,红色和噼里啪啦的声音。于是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红纸,燃鞭炮,灯火通明。
因着青衣新丧,家里没有贴红纸,没有点鞭炮,只是院子里灯火亮了一夜。
守岁熬年,不需要大家熬过一整夜,只要过了子时,就可以燃鞭炮,然后就可以去休息了。经过一天的忙碌,其实还挺累的,不过青衣还没有守过岁,也就和大家一起守着了。
到一半的时候去了一趟小祠堂,上香,多谢你愿意给我活下去的机会,柳家先人,晚辈定会努力,让柳氏一族经久长存。
大年初一,各家都早早起来了。
村子里早早的飘起了炊烟,大家开始拜年啦。
青衣也早早起来准备,照例先去小祠堂上香。而后把家里的点心糖果,还有之前自己囤的果干都摆了出来。方便孩子们拿。
青衣在孝期,除了郑家人,其余的人估计不会在过年的时候来。大人长辈有些许的顾忌,但小孩子们却没有那么多的忌讳,都是东家窜西家的。
正好也借着孩子们来拜年,也让青衣的新家热闹热闹。
忙活了半个时辰,青衣把点点哄到后院,让它到后院玩,以防吓到孩子们,然后门户大开,等着人上门来。
孩子们没等来,等来了老族长和六婆他们。一群人浩浩荡荡的进来,青衣吩咐下人们,摆上点心糖果,端上茶水。
青衣先给几位长辈拜年,然后才问道,“爷爷和叔伯婶子们怎么过来了,还这么早?”青衣也奇怪,按理他们是不会过来的。
“没啥,这不咱们在家也是无聊嘛,来你这儿聊聊家常。你这里地方宽敞,又能烤火,刚好可以坐下我们这些人。”老族长理所当然的说道,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
其他人也一样,各自找地方坐,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开始聊天。老大夫他们接到消息,过来一看,好吧,咱们也加入。
过了一会儿,村里的孩子们也过来了,相互拜年,每人拿了一把干果,点心和糖果一人就拿了一个。每个人都这样,想来是商量好了。
青衣看着他们的样子,赶紧把人叫过来,每人给他们拿了一把糖果,几块点心。
一开始,还有小孩推拒。青衣连哄带吓的,才让他们收下,吉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才慢慢离去。
小孩子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每次都是三五成群的,不会太多,让人忙不过来,也不会太少显得冷清。
一直忙活到午饭过后,才彻底没有人过来。
就这样,热热闹闹的春节慢慢的接近尾声。寒风依旧刺骨,却没有再下雪了。
这日,听说镇上有灯会,青衣又动了心思。自己还没有看过灯会呢。现代的时候,灯会都是人,看热闹的多,灯也是电灯,没什么花样。不知道古代的灯会有些什么呢?
青衣找来冬梅,问了起来。
冬梅想了想,说,“奴婢之前也只在京城看过灯会,别的地方的,还真的不清楚呢。”
“那冬梅姐姐给我说说,灯会有些什么样子的灯,有些什么活动?”青衣详细的问道。
“灯啊,还挺多呢,记得那一次,是京城的元宵灯会,皇帝刚登基,办的特别隆重,夫人就带着少爷一起去,五湖四海的商人,都聚集到了京城,那叫一个热闹。”说着,冬梅陷入了回忆。
“冬梅,冬梅。”冬梅正在休息,突然传来了叫声,还是夫人身边嬷嬷的,冬梅快速起身。
“嬷嬷,您怎么来了,是夫人有什么吩咐吗?”冬梅搀扶着嬷嬷进了屋子。端上茶水点心。
“好了好了,你个小孩子自己留着吃吧,嬷嬷可不是来吃你的点心的。嬷嬷来是告诉你,晚上和夫人一起出去,夫人想要去看灯会。”老嬷嬷说道。
“诶哟,我的嬷嬷哦,这么点小事儿,哪里值得您老人家跑一趟啊,随便支使个小丫鬟来说一声就好了。”
“你个小孩子啊,嬷嬷那是来给你细说的,你以为一个灯会,有那么容易吗?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和提前安排的事儿。”老嬷嬷戳了戳冬梅的额头说道。
“干娘,我知道了。”没错老嬷嬷是冬梅的干娘,因着老嬷嬷无儿无女,冬梅也是孤儿。嬷嬷看冬梅人勤快,老实,心眼好。这才和严雅说了,就把冬梅带到身边教导,冬梅也不辜负她的期望,什么都学得透彻,坐到大丫鬟的位置。
就这样,一人说,一人听,说了小半个时辰,老嬷嬷才把事儿交代清楚。也多亏了老嬷嬷的教导,冬梅才能顺利的陪着夫人逛完灯会。
“好了,大概就这么多,你自己好好收拾收拾,一定要看好夫人少爷。”老嬷嬷说道。
“谢谢干娘,干娘辛苦了。”冬梅给老嬷嬷捏肩捶背。
时间一晃就到了晚上,冬梅陪着严雅,带着几个丫鬟家丁,就出门到了灯会街上。人来人往,花灯挂满了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