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间不归客 > 第11章 文学试

第11章 文学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等到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江晓渔终于长呼了一口气。等待果然让人煎熬。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离开,青玄国大考虽然不像前世华夏历史上明清的科举那么变态,动不动连考两三天。

    但是三场考试也是一旦开场,就不得离开考试区域。

    每两场考试之间,会留有一到两个时辰的时间,用来让考生休息和吃饭。顺便调整一下状态。

    这间教室的监考官在收到江晓渔卷子时,看着那干净整洁的卷面,不由的多看了眼江晓渔。

    他可记得,巡考官之前来的时候,和江晓渔还聊了几句。而且别人不知道,他却认得清楚,那巡考官就是此次明州大考的大主考官———文相。

    “怎么样晓渔?考的如何?”几位监考官前脚刚带着封好的试卷离开教室,高以明就跑了过来。

    “你和那位巡考官认识吗?”

    教室就那么大,不过二十来个考生而已,江晓渔和那位巡考官的交谈他们也都看在眼里了。

    “还行,那位大人之前路过我家食铺,那时候简单交谈过一番。只是没想到这么巧,他竟然还是巡考官。”

    江晓渔没有告诉高以明那位巡考官姓文。毕竟这个姓氏队伍此次明州大考来说,有些敏感了。

    “也是,你向来精于数算,早年我们还好奇你为何不选修地理类呢!”关于江晓渔精于数算的事,在他们那个小圈子里也不是什么新闻了。

    甚至早些年还对此讨论过。

    “不说我了,你考的怎么样?”江晓渔一边打开食盒,一边说道。“这次的题难度上来说并不算太难,只是计算量很大。你都答完了吧?”

    差不多是从早上八点开始的考试,直到正晌午约摸十二点左右结束。

    他们早上还要早起排队接受检查。是以此时早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高以明也把自己的食盒拎了过来,就在江晓渔的桌子上,两人边吃边聊。

    “我也还行吧!对你来说不算太难,我的话就有不小的难度了。作倒是作完了,就是不知道正确率如何。”

    高以明咬了一口自己带来的馅饼,嘴里还含了一口水,说话的时候叽里咕噜的。江晓渔根本听不清。

    不过也没在意。他知道高以明的水平,只要正常发挥,拿个中上等分数还是不难的。

    青玄国考试使用的虽然也是百分制。但是同样还会划出上中下几个阶梯等级。

    例如六十分至八十五分为中等,八十五至一百便是上等。不够六十分的则都是下等。

    而每个等阶之中也会细分成上中下三品,不过这却都是私下里的说法。明面上依然只有上中下三等。

    吃完饭后,两人趴在桌子上睡了会儿。没办法,下午和晚上的文学试与通史试才是大考分数的大头。

    尤其是文学试的分数,会占最后总分的四成半。通史试也有三成半的占比。

    许多人都骂过大考这三场的顺序。但是真要把算数放到晚上。

    已经答了一天连考两门。大多数人都头昏脑胀的。能做好算数才有鬼了。

    要是再出现连加减法都算不好的情况。那乐子可就大了。

    下午开考时间是两点半,也就是未时末。江晓渔还是习惯用二十四小时来计算时间。他觉得这样可能更精确些。

    还是早上的那三位监考官。在展示了试卷未启封前的火漆后,随着开考的钟声响起,便开始分发试卷。

    江晓渔有个习惯,就是每回考试拿到试卷后,并不急着填写卷头。而是会先大概浏览一遍试题后,再根据难易程度来选择先做什么题。

    文学试的试卷就不像上午算数踢一样简单了。

    三十分的基础经义默写题。就是那种出前一句对后一句,并注明出处。

    还有换汤不换药的某某书中,有一篇描写了什么什么的文章。其中一段话表达了作者如何如何的心理。然后让你写出那段话。这个难度相较前者就提升了许多。

    不过这些还都属于基础题范畴,江晓渔一般是留到最后才答。

    而除了这样的基础题外,还会出两到三篇的文章。然后让考生心目中角度解读其中的深意,这会占到二十分的分值。也是一个拉开差距的坎。

    今年的这种题只有两道,那就是说明这一关的差距将会变得更大了。

    再下来是两篇命题诗词。一共十五分。五道对联五分。最后也就是最大头的地方了。

    作文。

    江晓渔看着给出的材料不由得脸色一变。

    “论读书人对天下格局的改变!”

    这样的作文主题,绝对是文相公插手后的结果。甚至此时江晓渔也确认了,那个老者就是文相。

    按照从前的习惯,江晓渔会先写作文。然后是文章释义。

    但今天,江晓渔选择先从文章释义题开始。

    关于作文的内容,他还需要时间好好考虑一下。

    该说不说,江晓渔的运气绝对是好到爆了。两篇文章释义题,都是他曾经请教过玉山书院诸位教习先生的。

    所以江晓渔只需要按照记忆中几位先生的解析,然后用自己语言整理出来,就会是一份高分答案了。

    再然后是基础经义默写,江晓渔想着先把这些题都做完了。根据情况再选择自己到底要不要抄袭一次。

    没错,因为武妍儿不出意外的话,以她平时的成绩,一定是能考上青阳学宫的。

    而江晓渔如果还想追上她的脚步的话,就不得不选择在诗词方面抄袭前世了。

    本来在看到那两篇文章释义题的时候,江晓渔还有些信心单凭自己就能考够分数了。

    可是当那篇作文的主题一出来,江晓渔就知道,变数来了,而且很可能不仅是文学试。后面的通史试也将出现未知的变数。

    按照以往的常例,升学大考文学试最后的作文题,一般会选择一些典故让考生做一篇议论文。

    这种做法已经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很少有改动的可能。

    倒是那两篇诗词的主题不出江晓渔预料。一首以中秋为题,一首以咏秋为题。

    关于中秋或者咏秋的诗词,江晓渔脑海里有许多,不管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是杜甫那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些都是前世流传千古的名篇。

    可就在江晓渔提起笔时,却再次想起了中秋那天他还在来明州城的舟船上。于是便在试卷上又写下了另一个名字。

    一剪梅月在江心

    忆对中秋月影重,茶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樽同,月在江心,人在江心。

    我欲乘风问烛龙,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灯火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这是江晓渔改了辛弃疾的那首一剪梅中秋无月。

    那晚江风习习,明月倒映在大江中,江晓渔只给自己沏了一盏茶。他想起脑海中那道光团,也想起了自己穿越前是在回家的归途上。

    所以那天晚上,一杯茶,就醉了他。他唱着水调歌头,泪流满面。楼船上的火红的灯光映在他脸上,他真的想问问掌管时空是神衹烛九阴。是否知道他被遗留在了陌生时空里。

    找不到回家的路,也报不了平安。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明州那畔行。夜深江火明。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徒伤秋雨声。

    中秋那晚的后半夜,江晓渔是被雨声惊醒的。自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落在了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还漂泊在外。

    两首词,江晓渔没有写诗。试卷中也没有规定必须诗词各一首。

    继改了辛弃疾的词之后,又改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江晓渔放空脑袋,重新整理了一番思绪。然后才开始构思这最后的作文该如何去写。

    现在很明显的是,文相公改动了作文的主题。那么他究竟是想要什么?

    文相公与他相遇时已经是八月初几了。江晓渔不清楚这次作文主题的改动与他当初说过的那番话到底有多大关系。

    如果有,那就是文相公在问策于明州十万学子。如果没有,那么读书人与天下格局变化的关系。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

    江晓渔脑袋里一瞬间划过了许多东西。最后他将目光放在了改变社会结构上。

    “自先景帝以来,天下书院…”

    素白的宣纸上,江晓渔先将读书人数量激增的原因娓娓道来。

    然后他说,大量的读书人涌入天下百工行业之中。工坊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所以体制发生了变化。再然后有人研发更加高效的机械。使生产力大增。许多从前只有富贵人家才用的起的东西都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市场的繁荣促进经济蓬勃发展。普通百姓们见识到读书的好处后,拼命赚钱。从前可能几代人都积攒不起来的财富。如今夫妻二人就可以供养一个孩子读书。

    这样的好处是……

    江晓渔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总之都是漂亮话。来自前世二十几年的熏陶,他深深的明白政治立场的重要性。

    可问题是写到这里后,他也写不下去了。怎么写?

    阅卷的那个大主考官是个要变法革新的狠人。

    如果世界真的有江晓渔那片面之词里说的那样好,仿佛还是朝气蓬勃。那么文相公那群人是闲的没事儿干了吗?搞什么革故鼎新。

    江晓渔看着草稿纸上他写下的那半篇文章。最后在一声叹息中全都撕碎了。

    然后重新拿起一张纸。

    关于这个世界作文的技巧来说,江晓渔其实只能算是中庸,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如果再写跑题的话,基本上就注定了这场文学试他将和高分无缘。

    仔细回忆了下那天他和文相公的相遇。

    文相公带着的那年轻文生,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如今天下的弊端。然后江晓渔只说了一句这天下读书人太多了。

    既然太多了,都没事干。那就给他们找点事做。

    想到这里,江晓渔又在新的那张稿纸上写到。

    “郡县之制由来已有千年之久。然千年以前,一乡之民不过万余。………”

    “故所谓皇权不下乡,已然不适合当今之世。”

    然后江晓渔又举例种种。总之就是一句话。旧的官僚体制已经不适合当下国家的发展了。新的制度下,朝廷的官衙应该设在乡中。

    每年有无数的优秀学子毕业于高级书院。他们拥有足够的才华,有卓越的见识。关键是他们还年轻,敢闯敢拼。

    江晓渔这回彻底放飞自我了。他不再以一篇大考作文的方式书写。

    而是直接抛给朝廷了一条模糊的改革之路。

    他想用更加大量的底层官吏,自下而上的以一种煌煌之势去推动变法。

    所谓变法,无非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分权的人变多?

    前世华夏文明中的那个宋朝。一个地方主政官员都搞三权分立。什么通判、知州、刺史。虽然最后有点玩崩了,导致体制臃肿,效率低下。人人不敢担责,无人勇于任事。

    可你架不住人家钱多啊!宋朝的官员工资可以说是华夏几千年历史里的官员工资天花板了。

    哪像如今青玄这副病态模样。而且要知道,真论起来宋朝的识字率还没有江晓渔如今所在的一个青玄国高。且人家宋朝的读书人还都不用缴税。

    问题是宋朝的商税相比青玄来说要正常多了。而且读书人不屑于经商,就算经商也没有青玄国这种离谱的骚操作。

    你看看现在青玄国这种,特么的商税本来就低的令人发指。

    三十税一的税率。如果老板是高等级读书人的话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减免。那朝廷还玩个屁。

    高级书院毕业的读书人只交三成税。把这玩意儿覆盖到商税上。那直接就成了九十分之一的税率。

    就这点税收,地方上还层层卡油。最后能到国库里的十不存一。

    这些还都是经济层面的。更深一层次上,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步入官场。

    一帮子老油条,江晓渔真怕这青玄能跟东汉一样。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江晓渔是在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前不到一刻钟才匆匆誊写好。

    最后看着监考官将自己面前的试卷和稿纸都收走了。江晓渔脸色有些苍白。

    “你怎么了?”高以明立马就发现了江晓渔的不对。

    “没什么,就是突然有些紧张了。压力有点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