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纷纷扰扰的一年
将近两个月之后,楚国将答应智宵的物资送来了五成。
智宵见到沈诸梁进行恭贺:“叶公就任楚国令尹,沈氏当兴啊!”
叶公是“号”,不是名字。
之前也有人称呼沈诸梁为叶公,只不过是调侃居多,例如叶公好龙。
现在沈诸梁成了楚国的令尹,达到了有资格称“号”的身份位阶,再称呼叶公就不是调侃了。
楚国的前令尹,子西也是一个“号”,他的名叫申,以习俗应该称呼为熊申;因为是公子的关系,也能称呼公子申。
智宵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号”,一来是晋国不流行这个,再来就是没有人愿意在智氏应该称旬或智上过多讨论。
中行氏与智氏同出旬氏,中行氏已经在晋国除名,智氏抢夺了中行氏的大部分遗产,以宗族关系论断的话,其实智氏应该改为旬氏,但是智氏并没有那么做。
活着的智氏族人不再以旬为前缀,史书上记录相关人员却仍旧会使用旬为前缀,例如智宵在史书上的正式称呼就是旬宵。
沈诸梁到底是沈国的后裔,还是芈姓族人呢?这一点显得很重要!
楚国历来是公子担任令尹一职,从古至今还没有外姓担任过令尹这个官职。
如果沈诸梁不是芈姓,只能说楚国的传统被打破,楚君轸也有要压制或清算屈氏、景氏和昭氏的念头了。
沈诸梁苦笑几声接受了智宵的恭贺,随即说道:“不知晋卿何时退兵?”
东西已经送到,智宵是不是应该履行承诺了呢?
智宵看向运送物资的楚人,抿了抿嘴说道:“尚有五成未送达,为楚国终可履行承诺,此些楚人便为质罢。”
沈诸梁直接被智宵的要求搞得露出瞠目结舌的表情。
负责运输物资的楚人约有五万,他们来自公族各封君治下。
沈诸梁好说歹说才让各封君借出物资再借人手,一旦运输的楚人被晋军带走,拿什么跟那些封君交代?
“何日楚国送来余下赔偿,此些楚人当日归还。”智宵一副担忧楚国不会送来剩下五成赔偿的表态。
沈诸梁好一会才哆嗦着嘴唇说道:“晋卿如此,欺辱我(楚国)过甚了吧?”
“我岂愿如此,奈何楚国有违约前例。”智宵属于就实说事,没有半点污蔑。
晋国不是和楚国进行了两次“弭兵会盟”吗?两次都是盟约刚刚签订,楚国后脚马上就搞事情。
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搞的事情最大,入侵陈国迫使过得很艰难的晋国不得不出兵南下。
在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没有多久,楚国也是立刻出兵攻打晋国的小弟吴国。这一次晋国因为国君薨逝没有出兵南下救援吴国。
智宵不给沈诸梁拒绝的机会,蛮横地说道:“便如此说定了!”
沈诸梁:“……”
如果楚国不是面临困境,何至于遭到这种羞辱?
沈诸梁是楚人,自然知道楚国庙堂是个什么情况,心里承认智宵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当然了,作为实际操办人的沈诸梁对智宵的行为理解归理解,仍旧是感到老大的不痛快,并且知道自己归国之后绝对有罪受了。
在接受到楚国送来物资的同一天,智宵下令全军拔营向北。
晋军带上了楚国的物资,负责运输的仍旧是那一批楚人。
“楚人可有奔逃?”智宵问道。
豫让迷惑地问道:“为何要逃?”
智宵比较感慨地说道:“叶公实乃君子。”
这是沈诸梁没有告知那些楚人将当作抵押,使得楚人以为本来就要将物资运到晋国,送抵之后可以再返回。
既然是履行本来的责任,楚人自然也就没有了逃跑的意图。
晋军花了五天多的时间才从陈地撤到郑国境内。
郑国安排了两万多人在边境,他们本该是帮晋军将从楚国获得的赔偿运回国,属于一种不需要付酬劳的劳动力。
而那是郑国为了讨好晋国特地做的安排,并非智宵主动提出要求。
“此些楚人?”罕达看到晋军队伍中有那么多楚人,感到困惑不解。
智宵并不做解释,笑着问道:“贵国与魏氏已得谅解?”
罕达实郑国的执政,上任之前郑国就处在衰弱状态,在任期间其实办了不少有损郑国的事情,包括为了给嬖人获得食邑出兵入侵宋国,搞得宋国与郑国关系急转直下。
罕氏是郑国公族之一,也是当前郑国公族最强大的封君家族。
子产为了避免郑国像晋国那般大权旁落给了外人,呕心沥血进行变法,只是变法让郑国的非公族贵族大举外逃。
如果子产的变法是为了巩固公族的权柄,变法自然是取得了成功。
然而,子产的变法也让郑国的实力因为非公族贵族外逃,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并且还闹出了“五氏之乱”,丢掉了郑国约十分之一的疆土。
因为晋国的例子,列国都在巩固公族的权柄。
因为郑国的例子,列国不敢做得太过分,怕得到郑国一般的下场。
其实,世间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晋国因为信重外姓成为霸主,郑国因为不信任外姓而病入膏肓;晋国又因为信任外姓埋下分裂的种子,历史上的秦国却因为大肆重用山东六国投奔的人才而一统天下。
人嘛,看得是人主怎么去辨别与使用,真不能纯粹以血缘关系来做绝对的论断。
尽管智宵手头上的劳动力已经足够,碍于罕达过于热情,郑人的耗费也由本国承担,最终智宵还是接受了罕达的美意。
再一次到“新郑”郊外的时候,子罕与智宵、魏驹、韩庚、赵毋恤相续告别,宋军转道向东踏上归国路途。
郑君胜邀请几位晋国卿大夫到宫城饮宴。
智宵以出征日久,将士们思念故乡为理由,婉拒了郑君胜的盛情。
晋军并没有在“新郑”郊外停留,行军到“菟氏”才扎营。
当夜,魏驹、韩庚和赵毋恤相约一同来见智宵。
“五万楚人,不知宵将做如何安置?”魏驹对这个已经憋了很久,之前不问是因为太多杂事牵绊。
智宵扫视了三人一圈,笑着说道:“五万楚人并非赔偿,待楚国履行承诺,自是需以遣返。”
他们知道智宵跟沈诸梁是怎么谈的。
只不过,智宵历来就是吃下就不再吐出来,使得他们怀疑五万楚人到底还能不能归乡。
既然五万楚人是在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南下期间带回来,他们怎么可能看着智氏全部吞下,必然是想分杯羹的嘛!
智宵被三人用狐疑的目光注视,一点心虚都没有产生。
“今次,仅一年之内,我等所获人口余二十万,智氏所得便有十万余……”赵毋恤说着说着,见智宵视线移过来,瞬间闭上嘴巴。
智宵没有刻意做出凶狠的表情,乃至于笑得很温和,说道:“自古道,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我(智氏)得多数,可有问题?”
都说是自古传下来的道理了。
日后是什么思想观念,属于以后的道理。
当前能者不一定多劳,多劳者也不一定多得,强者享有更多却是一定的事情。
智宵的吃相算很好看,至少愿意分润给魏氏、韩氏和赵氏。
若是只以实力区分,讲道理智氏依旧会是获得最多的一方,魏氏所获占比将排第二,两个家族分完之后,能剩下两成给韩氏和赵氏都算多了。
魏驹有那个资格提出疑问,原因是魏氏虽然比智氏弱,两个家族的实力却不是相差太多。
目前的赵氏让赵毋恤有什么底气质疑智宵?别说赵毋恤这一次就是主动求得一块玩,有所收获都算智宵不够脸厚心黑了。
魏驹率先站来,不发一语地离开。
来之后没有讲半句话的韩庚茫然四顾,想了想提出告辞。
“乃是毋恤无状,请勿相怪。”赵毋恤先认怂,再逃也似得跑了。
智宵从头到尾就是安坐着,三人先后离开也没有多余的动作,甚至三个人走后,命人重新安排座位,摆出等待谁过来的架势。
大概过了一刻钟,魏驹玩了一手去而复返。
“方才乃是拗不过韩庚,并非驹之本意。”魏驹用无奈的表情解释,也是在进行道歉。
智宵先是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沉默了几个呼吸的时间,开口说道:“五万楚人确实非在赔偿之列,日后需以送返。”
魏驹就是盯着智宵看,慢慢脸上出现了揶揄的表情,摆明不信智宵真的会遣返那些楚人。
“我之信誉,岂是五万楚人可毁?”智宵看上去很不爽,见魏驹仍旧不改揶揄的表情,慎重地说道:“只是……遣返之前,不可白养楚人,定予劳作之处。至多分一万予魏氏,你亦需答应与我,需遣返之时,一人不缺奉还。”
魏驹反倒是听得愣住,好一会才问道:“果真遣返?”
这不是魏驹对智宵的信誉有疑问,纯粹就是认为便宜了楚国。
智宵理所当然地说道:“若楚国履约,敢不遣返?”
魏驹这才点了点头,心里明白智宵已经对魏氏做出了最大让步,不可能再退了。
“驹私以为,楚国若愿送来赔偿,亦是数载之后。”魏驹再一次见识到了智宵的手段,只能说心里佩服到不行。
只要楚国一天没有将所有赔偿补足,五万楚人是抵押也是劳动力,将他们投入到各个工程,委实能做不少的事情。
这不,智氏起了那么多大工程,本就极度缺乏人手,有四万楚人补进去,要缓解多少劳力方面的紧张。
“两万郑人……”魏驹拉了一个很长的尾音。
智宵却是立刻变脸,无比严肃地说道:“两万郑人乃是罕达予我美意,不可与楚人相似!”
尼玛!
魏氏跟郑国早就撕破脸,奔着灭掉郑国为最终目标,自然不用维护信誉值。
那些郑人是罕达为了讨好智宵送来的人手,他们是由智宵来接受,扣押下来是能让智氏获得好处,只是要分润给魏氏,得罪人的却是智宵,毁掉的也是智氏的名声。
所以,魏驹脑子是不是坏掉,敢有那种心思。
“贪心不足,无视世俗,想一出是一出,魏氏是从魏驹开始出现这种风格的?”智宵产生了这种疑问。
作为战国的第一位霸主,魏国是最有可能奠定最终胜局的七雄之一。
结果是什么?魏国有机会灭掉秦国给放弃,掉头去攻打齐国,打完齐国打中山国,打完中山国再打赵国。
魏国打完赵国之后,三晋一体的格局土崩瓦解,随后轮到魏国被其余六国联合殴打或轮番挑战了。
魏国失去霸主地位之后,格局变成赵国、齐国、楚国争雄。
三晋之一的韩国?他们自吞并郑国,之后就一直在担当“小受”的角色,对上谁都认怂。
智宵让出一万楚人的事情满不住。
韩庚和赵毋恤倒是识相,事后没有再提出分润的要求。
得胜班师的晋军在“虎牢”分成两批,智宵带上自己的所属转道周王室地盘,魏驹、韩庚、赵毋恤带上所属经由“棘津”去了“沫”地。
智宵走周王室地盘的“孟津”过大河,并非是要前往“新田”报喜,会径直向西前往秦地。
魏驹、韩庚、赵毋恤到“沫”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接下来就是入侵卫国。
如果走程序,他们这四位卿大夫应该亲自回到都城向晋君午报喜,再将征战所获交给一国之君,由晋君午挑挑拣拣一番留下四成,另外的六成再用赏赐的方式还回去。
问题是什么?晋国的四个卿位家族早就认知到自己乃是权臣的事实,完全无视了晋君午的权威,要办自家的正事为前提,没有那个闲功夫为了表演再回“新田”一趟。
智宵在“智”地接见了阳虎。
与此同时,秦国的使节在“智”城也等智宵等了四个月之久。
“今岁恰是纷纷扰扰,天下形势多变,使人眼花缭乱。”智宵不止见阳虎,随同在场的还有辅果、程朔、范蠡、寒武等智氏族人和家臣。
寒武刻意在“智”城等智宵就一件事情。
本来在春季下旬,智宵就应该举行加冠礼,由于出征给耽误了下来。
在智宵举行加冠礼之后,与季嬴的婚事也该安排上,一样被延后了。
寒武过来是转达智申的意思,先别去秦地,等着智申过来主持加冠礼,随后该履行与赵氏的婚约,赶紧成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