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又进入历史新篇章
有人会奇怪智宵怎么不趁着北上的楚军跟晋军在郑国交战,抓住机会赶紧西进灭掉秦国。
楚军被拖住确实是智宵的一个机会,比较要命的是秦国并未遭到重创,智氏能够在战场上打赢秦军,想要消灭秦国则是没有可能。
事实上,智宵很清楚想灭掉秦国极不容易,原因不是秦国疆土面积太大,或是秦人数量太多,秦军太能打之类。
为什么秦国难灭?困难点在秦国处于半农耕半游牧时期。
这种状态下的秦国,农业开发区没有几个,导致几个农耕区的人口显得非常稠密。
攻打人口稠密的地区?除非是该国丧失了抵抗意志,要不然遭遇的抵抗力度可想而知。
秦国现在虽然又穷又弱,治下的人却没有对秦国高层产生背弃心态。怨恨感什么的或许是有些?只是不达到星火燎原的程度。
大半的秦人仍旧是游牧状态?从古至今游牧族裔想跑总是能够快速进行迁徙,想要消灭的难度非常之大,大多时候只能是驱离了事。
因为无法一次就将秦国消灭或是驱离的关系,智宵只能一步步来,首先在泾水建设桥头堡,再来就是继续步步蚕食,亦可能抓住机会一下消灭或驱离。
智宵知道实施新政策会吸引来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能一年不到吸引来将近三十万。
当地本来人烟稀少,不是当地的自然条件恶劣,纯粹是秦国没有开发。
仅是半年左右,一个个定居点冒出来,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投奔过来。
“应该将筑城提上日程了……”智宵心想。
那些定居点当然是受规划,采取的是老方式,也就是多少平方里范围内有一个乡,下辖多少个村落。
先来的人将好地方占光,由于无主之地多的是的关系,那里已经有人在开垦,换个地方开垦的事情而已,暂时还没有出现多少纠纷。
从洛水到泾水约一百八十公里范围内,渭水北岸只有两座城邑,无论怎么看都显得不正常。
而这种不正常是秦国畏惧晋国,认为即便开发出来也会毁于战火,长久以来才没有进行开发。
秦国的那种畏惧是自己的锅,秦军是春秋阶段首个入侵他国又大肆杀戮和进行破坏的军队。晋军后来也没有跟秦国客气,双方互相伤害了近两百年。
智宵已经拜托窦氏进行考察,将会根据水利工程的布置,选择合适的地点安排筑城。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筑城一定是选择某水系边上。
因此可以预测,拔地而起的城池一定集中在渭水或泾水周边,再用村落辐射出去。
筑城是硬性需要,军事考量其实是其次,主要作用在于防止野兽带来的威胁。
村落一样会在外围搭设篱笆墙,作用一样是阻止野兽进入村庄。
所以说,很多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的出现就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智慧产物。
智宵在“辅氏”一待就是待到秋季中旬。
“如此说来,宋国已然灭曹?”智宵新得到了一个消息。
那个消息显示,宋国派出一个军团参加对北上楚军的交战,随后在秋季上旬突然出兵入侵曹国,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就攻占了曹国都城“陶丘”。
秋季上旬是什么时间?正是一年秋收的季节。
宋国入侵曹国其实有事先征召,双方之前打了四五次,后来曹君阳被俘虏又释放,再后面曹君阳受邀前往“商丘”被扣留。
曹国是个小国,举国上下的人口不足十万,拥兵也就五六千,还先后被宋军消灭或是俘虏了大半。
在曹君阳去“商丘”被软禁的前提下,本就弱小的曹国再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有两个军团(合三万)的宋军突然入侵,必然是一下子就玩儿蛋了。
程朔笑着说道:“君上与众卿大夫合议,曰,不见曹之亡也。”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晋国君臣眼中早就没有曹国,亡不亡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智宵能够明白他们的心态。
谁让曹君阳脑子坏掉,主动跟晋国断交不说,还叫嚣要争霸。
在晋国漫长的历史中,有秦国多次不宣而战,被人主动断交还是第一次。
既然曹国眼中没有晋国,晋国君臣为什么要眼中有曹国呢?
当然了,宋国灭掉曹国是一件大事,意味着这个殷商后裔之国开始在谋求扩张了。
晋国不会在乎曹国亡不亡,该获得的利益却是一点都不能少。
果然,程朔继续说道:“元戎命宋君增兵,再割济水之北予卫国。”
怎么曹国境内也有一条济水?
诸夏重名的水系和城池不少。
曹国境内的济水跟泗水相连,以“陶丘”为分界线,东面为泗水,西面为济水。
智宵奇怪地问道:“何人建议?”
赵氏之前逮着卫国使劲薅,一薅就是数十年之久,不可能突然间良心发现吧?
程朔答道:“乃是家主与上军将(魏侈)。”
这就能理解了。
要是没有智申和魏侈出场,会让智宵笃定赵鞅想收买卫国。
智宵又问道:“宋国乃何态度?”
程朔答道:“增兵已然答应,割土予卫国尚未定议。”
宋国的存在很特殊,分封之初好些诸侯国就是周王室用来围堵宋国,随后有事没事都要黑一把。
哪怕现在局势变了,有些人的想法却是不会变,多的是人不允许宋国进行扩张。
智宵比较感慨地说道:“宋国有贤者。”
这一次,固然是曹国自己作死,何尝不是宋国抓准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呢?
晋国因为曹国的所作所为,不会阻止宋国将曹国灭掉。
有晋国承认曹国作为一个诸侯国消失,其他诸侯国需要想一想干涉会不会惹到晋国了。
与此同时,晋国在应对北上的楚军,好些卿大夫的心思也不在维护传统上面。
晋国维护了国际局势两百多年,期间庇护了不知道多少国家,使之避免因为弱小而国祚被灭。
现在,曹国说灭就灭,尤其晋国并没有操作复国,很干脆地想将曹地一分为二,无不说明一个新的时代降临,一些小国寡民要为自己的国祚能否延续而感到担忧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晋国不阻止列国互相兼并,有好多诸侯国根本没有自保能力。
“这样蛮好的。”智宵真心这么认为。
曹国灭亡,新的篇章展开,诸夏大地进入到新的时代。
哪些诸侯国被灭不在智宵的思考范围之内,以后智氏将秦国给灭掉,秦国的灭亡也就不会显得太突兀。
程朔想到了一件事情,说道:“与楚交锋正烈,高无邳、宗楼、国书突兀离去。”
看前缀,那些打到一半突然间离开的都是齐国的贵族。
当下的时代,哪个诸侯国比邻的小国最多?以鲁国周边的小国最多,再来便是齐国。
智宵眉头一挑。
程朔主动说道:“杞国或将不存。”
这个杞国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国家,也是周王室设立的“三恪”之一。
要说杞国还有什么其它出名的?大概就是晋悼公的妻子来自杞国了。
因为晋悼公的妻子是杞人的关系,再来便是晋悼公后面的晋君顾念有杞国公室女的血脉,杞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了晋国的重视,齐国再想吞并杞国也不敢说像对莱国那样真的动手。
要不然的话,以杞国总人口不足三万,能够征召的军队不超过两千,他们早该被齐国吞并了。
现在,曹国的灭亡代表晋国不再阻止列国兼并,或是晋国无力阻止列国进行兼并。
齐国在面临与吴国的竞争,吃掉杞国不止是增加了地盘,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扩展了前往莱地的通道。
“我还记得‘前两次’杞国也被齐国灭掉,后来晋国干涉之下,齐国允许杞人换地方复国?”智宵回忆了一下。
所谓的换地方,指的是杞国原本在现代滩坊市以南,后面挪到了滩坊市的西南位置。
齐国正在与吴国交战,指定不想晋国也攻打齐国,只是吴国频频从海上威胁齐国沿海,齐国不敢违逆晋国,只有让杞人搬家了嘛。
智宵主动问道:“会盟诸侯,可有他人返国?”
程朔还真没有特别注意,之所以关注齐国还是智宵事先的交代。
之前,列国的扩张野心被晋国压得死死的,有机会扩张怎么能够忍得住?
智宵认定接下来局势会很大的变化。
大国想要扩张,小国想要自保,纵横家的先辈就该登场了。
程朔又说了晋军与楚军的交战情况。
大体来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没有能力一下子击败北上的楚军,双方在“新郑”城外形成了僵持。
有点像冷笑话,或者说压根就是笑话,魏氏正试图攻略大河边上的郑国疆域,问题是也陷入了困境。
魏氏面对据城而守的郑人没有太好的办法,想攻下一座城池会有惨重伤亡,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拿下两座城池。
面对这种情况,魏驹改变了攻略的战术,不再以攻克城池为目标,转而去掳掠没有城墙保护的郑人。
之所以说是个笑话,一来是晋国跟郑国合力抵抗楚军,再来便是魏氏拿一座座城池没有办法。
就实而言,但凡有得选择,智宵也不会去啃一座又一座城池。
这还是智宵能够拿出那些大型工程器械为前提,仍旧不想去打城池攻防战,没有相关攻城器械的魏氏,怎么舍得拿军队消耗在一场又一场城池攻防战上面。
看一看北上的楚军,白公胜攻打“阳陵”是因为需要一个前线中转站,打下“阳陵”之后只是尝试攻打“宛”城,发现想攻克会付出极大代价,干脆率军直逼“新郑”了。
话又说回来,白公胜知道想攻下“新郑”更没有可能,怎么还率军兵临城下呢?
人要是发怒,智商基本上也就丢了。
白公胜对郑国充满怒气,只是智商应该还在?
那么,白公胜可能就是纯粹来威逼出口恶意,或是用军威逼迫郑君胜交出跟杀害太子健有关的人员?
不管白公胜有什么目的,以为晋国不会干涉,便是最大的失误了。
智宵近期很关注楚国有没有增兵北上的动作,只是派出的细作再加紧,消息从楚国传到过来,耗时至少也要半个月以上。
季节已经是秋季上旬,楚国想增兵就要加紧,给他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传我之令,大军集结,架设桥梁,准备西进!”
智宵已经知道发生在郑国的大战陷入僵持,另一批楚军止步在“蛮氏”之外,楚国短时间无法干涉智氏对秦国的用兵。
既然条件合适,智宵总不能白白集结大军吧?
因为事先就有做相关准备的关系,由泾水东岸向西岸的浮桥在三天之内就就搭起了三座,同时有七千五百智氏私军经由泾水的浅谈来到西岸。
在智氏有动作之后,秦国这边没有无动于衷。
仅智宵所知道的情报,位处泾水西岸的“侯丽”在三天之内就获得了两波增援,先后有三千余秦军进驻“侯丽”城内,另有约万余秦军出现在泾水西岸沿线。
与此同时,位处泾水东岸的“泾阳”城内秦军,他们在某天夜晚突然出城,遭到智氏私军的围堵,仅有百余人扑进泾水消失不见。
智宵之前为什么没有攻打“泾阳”呢?因为“泾阳”已经无法对智氏造成威胁,相反“泾阳”城内的守军变成孤军。
无法产生威胁,困起来守军在某天会自行崩溃,没有必要再承担死伤实施攻打,不对吗?
在五天之后,也就是先期渡河的部队先将“侯丽”围起来,智宵才带着主力渡河。
“宗子,城头有人呼名。”仲由前来禀告。
智宵渡河之后没有前往观察城池,只等着攻城器械过河,随即要展开攻城。
当前时代,不认识又对身份足够高的人呼名,其实就是一种挑衅。
智宵本来在查阅文牍,抬头看向前来禀告的仲由,问道:“说了甚?”
仲由却是一脸的纠结,处于想说又觉得冒犯的踟蹰状态。
那么,秦人是骂智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