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儒的区别
孔丘的那一套不适合列国是很多诸侯以及重臣一再强调的事情,导致孔丘在鲁国失去官职并被驱赶之后,四处游历并且求官没有所获。
那么,孔丘提出的理念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追求礼制。
其实追求“礼制”并没有什么错,周旦就是用“礼制”来治国,周王室被治理得很好,并且著作《周礼》来成为管理众分封国的典范。
可以将《周礼》视为最早的“依法治国”,原因是《周礼》里面对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罗列了很详细的限制,只不过是用“束之以礼”的方式进行规范。
事实上,孔丘最为崇拜的人便是周公旦,并且视为偶像和圣人。
然而,孔丘所追求的“礼制”跟周公还是存在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孔丘的追求很多属于“天方夜谭”的级别,说难听点就是不切实际,属于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理想。
到了春秋晚期阶段,各诸侯已经能够感觉到来自外部的压力,无比迫切地想要解决,他们想要的是能够强国或强军的人才。
孔丘肯定懂得强国的知识,要命的是没有实施的空间。
在强军方面?或许孔丘就一窍不通了。
不懂强军?尤其孔丘没有纳赋的履历,讲实话就是显得极为不贵族。
在春秋时代,没有纳赋的经历,真的显得相当致命,一张嘴巴再能说得天花乱坠,任何一点相关战绩都没有,在这个“军”和“政”不分家的时代,不会有君王去真正产生信重。
对孔丘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地方,鲁定公任用孔丘当鲁国的司寇,结果孔丘只做了本职工作一年不到的时间,后面去专门参与政斗,并且还给斗输了。
司寇是干嘛的?负责治安的一个官职。
没有看清自己小胳膊小腿的本质,头铁地莽了上去。
害得效忠的君主最后一点点权威都丢失,乃至于连尊严都被丧尽。
敢问,哪位君主愿意接受这么一位有不切实际理想,看不清双方的实力差距,头铁到能把君主害死,等等有负面功能的人?
楚君轸确实想过要邀请孔丘到楚国为官。
楚国令尹子西在调查孔丘的背景以及人生履历之后,找到楚君轸进行一系列的阐述,最终楚君轸一再权衡没有派人去邀请孔丘到楚国为官。
孔丘不请自来,到楚侯之后找了个地方栖息,或许是在等待楚君轸得知自己在楚地进行邀请,等来等去没有等来楚君轸的邀请,搞起主业进行宣讲。
楚国令尹子西认为孔丘不适合在楚国当官,不等于全盘否定孔丘的学问,不止劝阻了去找孔丘麻烦的人,还给孔丘的宣讲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就这么说吧,孔丘不是楚人,在楚国没有产业,楚国不像陈国、蔡国可以任由外来人随意开荒,以为光靠门徒中的楚人进行供养,以这些门徒落魄到需要千里求学的现实,真的能够长期养着几百上千不事生产的人吗?
楚国令尹子西给予他们创造的便利,不用讲其它什么,仅仅允许孔丘以及门徒开荒这一条,其实就已经够了。
这些是端木赐等门徒暂时所不知道的事情,后面仲由、公西赤、叔仲武等为智氏效力的人找到智宵进行请求,也就是想派人送一些物资去给老师以及师兄弟,知情的智宵给予了告知。
“今次亦有楚人到‘任’观礼,届时你等可寻之询问。”智宵又给了一个确切的消息。
仲由率先行礼,道:“谢宗子告知!”
其余门徒自然也行礼道谢。
在尊师重道方面,一众门徒被教导得很好。
如果不是那样,有弟子的老师不少,怎么不见某老师进行游历时有那么多弟子马前鞍后,别说在被围困时弟子宁愿自己饿死都不肯老师饿一顿了。
智宵又比较感概地说道:“经此一事,孔门之儒在楚地亦有流传,于你等而言乃是大喜之事。”
不是假话。
楚国称王之后,儒学在楚地渐渐进入消亡状态,后面流传下去的儒学,便是孔丘等人这一次去楚地创造的成绩之一,为后来楚国重新融合进入诸夏文明做了不少贡献。
中原的其余列国?当然也有“儒”的存在,只不过是周公之儒,不是孔丘之儒。
还有一个事实,后面的儒生也不全是孔丘的徒子徒孙,哪怕是孔丘的徒子徒孙也分了很多的派别,到西汉时期的“古”与“今”之儒,董仲舒就是属于“今儒”的那一派,细分叫“公羊之儒”,成功地将儒学打扮成美人敬献给了汉武帝,才有了儒家的全面崛起。
另外的一个事实就是,汉武帝干了“独尊儒术”的事情,只是并未大肆任用儒生为官,朝堂之上“众正盈朝”是到汉元帝期间,结果汉元帝被坑得不要不要的。
从上古到汉宣帝期间,或许有儒生做官,真正的事实是“百家齐放”的状态。
汉宣帝死前就明明白白说了“乱我家者,太子也”这一句话,原因是汉元帝被儒生洗脑到脑子坏了。最后证明汉宣帝没有说错。
那么,智宵排斥儒生吗?讲实话就是掌权者完全排斥一个学派这种事情,属于是脑子不清醒。
智宵可是知道孔丘的生前和死后的三代门徒能人辈出,作为一代子弟的子贡、子路、宰予等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后面的吴起就是孔门的三代子弟。
能干事的人不少,操控舆论以及对统治者洗脑方面,越往后的孔门门徒战斗力更是爆表。
有机会与孔门结下香火情,任何穿越者都不会放过,不一定是为了现在,长久的以后一定会因为这个香火情,得到加工与粉饰,成为青史上的一位正面人物。
换而言之,一旦是站在孔门的对立面,哪怕取得再高的成就,要么是直接被抹得不见踪影,不然就是被加料杜撰成为一个反派人物。
典型人物有谁?不聘任孔丘的众多诸侯,还有赵鞅这个公开骂过孔丘的赵氏之主,少不得作为小丑的三桓,更后面还有驱赶过儒家博士的始皇帝。
三桓再不堪,他们起码一直在保护鲁国,遭到孔丘的挑衅与各种损害,只是将孔丘从鲁国驱逐出去。
赵鞅先被孔丘骂,以赵氏的权势没有弄死孔丘都算大度,回骂几句又怎么了。
人家始皇帝一开始可是非常礼遇儒生的,明知道儒生除了动嘴皮子,还是聘任了很多儒生当博士。
结果始皇帝礼遇儒生换来的是什么?最大莫过于泰山封禅期间遭受到的百般屈辱,致使始皇帝与儒家决裂了。
智宵万般清楚自己日后会干出什么事,分裂晋国只是其一,展开逐鹿之后免不了一再制造杀戮,提前交好孔门当作“买保险”做保障,不行吗?
有条件,有机会,能办到,偏偏矫情,就问是不是傻!
本来智宵要谈正事,想了想给说道:“若是你等派人寻师,宵亦有赠礼。”
这事做得一点都不显得突兀。
好歹智宵跟孔丘见了几次面,聊得也算开心。
由于智宵的身份很难跟孔丘做朋友,不是智宵不想,纯粹是孔丘有自知之明,两人真的无法成为朋友。
现在,智宵知道孔丘有困难,给予一定的资助,显得大方的同时,属于合情合理。
结果就是让一众门徒大为感激,再次行礼致谢。
这可是晋国卿大夫赠礼,哪怕只是一根草,态度方面才是最重要。
楚国那边知道晋国卿大夫特别给孔丘赠礼,楚人又不是没有情商,明知道有晋国卿大夫关注孔丘在楚地的境遇,不说变得礼遇孔丘等人,起码不会去故意刁难。
随后,智宵问道:“可知曾参如今居于何处?”
这一问,问得一众门徒面面相觑。
以年龄来算,曾参今年也就十三岁,暂时好像还没有拜孔丘为师?
曾参的父亲曾点倒是孔丘的弟子。
所以,曾点与曾参这对父子就是同拜一师。
智宵问曾参在哪,主要是曾参以后会生下一名儿子叫曾申,传闻吴起不是曾参的弟子,便是曾申的弟子。
可是,又有另外一个说法,吴起的老师是鬼谷子。
甭管曾参或曾申是不是吴起的老师,曾参是大名鼎鼎的曾子,足够智宵想要收录麾下了。
“臣只知参之父,申在卫地。”仲由说道。
智宵点了点头,视线在仲由等人停留了一小会,随后重新移到文牍上面。
到这个时候,几位门徒也知道该告辞了。
“宗子为何独问曾参?”叔仲武不理解,很想做点什么事。
公西赤能猜出叔仲武想做什么,不就是急上所急,想将曾参邀请过来嘛。
“参醉心学问,武不可前往打扰。”仲由讲实话是不喜欢功利心太重的叔仲武这个人。
“有此奉上心思,不若转置会盟之事。明日吴君便至,有你我可忙。”仲由属于有话说话的人。
叔仲武被仲由说得有些尴尬,心里却是想道:“奉上为诚,不是夫子讲的吗?宗子想见曾参,我想去邀请过来,有什么错。”
只是,明天吴国的队伍会抵达,接下来秦国、杞国等诸侯国的队伍也会过来,确实不适合离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