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事态在变得诡异
智宵是知道智跞前往赵氏营地的,也知道智跞是带着问罪而去。
因此,作为智氏最能打的那个人,智宵待在智氏的营地整肃部队,随时准备带兵进击。
智申是在后面才知道智跞去了赵鞅那边,责骂了智宵一顿,火急火燎带着甲士赶去了。
哪怕是被骂了一顿,智宵并没有对智申恶感增加,相反觉得智申有点像儿子该有的模样。
至于说智宵会不会对智申降低恶感?作为多次被那么对待的亲身经历者,还是那一句话,着实很难产生正面情绪。
智申想让智宵心中的恶感减少,需要发生一件很是触动智宵内心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不能有任何操作的痕迹,一切讲究的就是一个顺其自然。
“家主此行犯险,世孙为何不加阻拦?”范蠡其实是对智氏三代人相处的模式感到正常。
看似智跞对智宵无比放纵,前提却是对智氏有利。
智申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很难说是在躲避智宵,或是对智宵亲近不起来。
智宵对待祖父很尊重,可又不是那种出于亲情的敬爱,对待父亲则是客气到显得冷漠。
这样的贵族家庭在现如今才是常态,越是实力强大的家族,亲情建立在互相需要以及期待感上面,真的不是因为有血缘关系而就相亲相爱。
没办法的事情,一大家子的人那么多,互相之间能不能认识都难说。
家族里面的最顶层,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角色责任,稍微失误都能让家族出现祸端,失误较大则是家毁人亡的结局,怎么可能因为出于亲情而左右理智呢?
当然了,以上的现象并不绝对,只是理智被情感所左右,真的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以至于带来毁灭的后果。
范蠡见智宵没有回答,知道不能再继续干涉智氏一家子的情感内幕,改为说道:“已有宫城伏兵一事,赵氏行事之狠辣可见一斑。”
哪个家族不狠辣?只不过现在被逼急了的家族是赵氏。
智宵内心里出现了哀伤的波动,开口说道:“祖父已知自己时日不多。”
后面的话不用说了。
重视家族的家主,他们愿意为家族做任何事情,包括及时清理掉内部的有害人员,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对别人狠仅仅是一面,他们对自己也会很狠,后继有人为前提,愿意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为家族打开一个能够破局的契机。
所以是,智跞不知道此去有没有危险,不管赵氏有几成的可能性会杀掉自己,什么风险都愿意承担。
如果赵鞅不敢或不愿意动手的话,可以让智跞取得主动权,以甘愿犯险的姿态展示出最强硬的态度,压迫赵氏在国君过来后不敢再有动作。
换作赵鞅动手?智跞其实很愿意死在赵鞅手中,以残躯来激发智氏的复仇欲望,同时将魏氏、韩氏拉下水,三个家族一起发动对赵氏的战争。
范蠡想说什么话,看到魏侈和韩不信联袂而来,张开的嘴巴重新闭上。
魏侈和韩不信看似来得比较匆忙。
“正卿往赵氏营地而去?”韩不信一脸紧张地问道。
为什么韩不信会紧张?还不是他们坚信赵鞅在宫城伏兵事件中占据关键作用。
既然赵鞅敢参与宫城伏兵,再看看以往的行事作为,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吗?
魏侈则是问道:“君上果然在来此地路上?”
能够猜测出魏侈现在多么愤怒。
提出置换封地的是魏氏,他们也非常希望封地的置换能够成为定局,等于最不想出现意外的家族就是魏氏。
魏氏跟韩氏不一样,乃至跟智氏也不相同。
魏氏在决定完成什么事情之后,不会像韩氏那么轻易退缩,也不想智氏喜欢搞灵活多变那一套,历来就是会不计代价去将事情做成。
因此,智跞坚信魏氏提出封地置换对智氏来说就是一个契机,再根据赵鞅的一贯所作所为,认定是一个让魏氏站到智氏这一边的绝好机会。
智宵谁的问话都没有回答,在等着两人之中谁提问智跞的安全问题。
“可需我家集结兵士?”魏侈多余的话没有再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韩不信听得心脏一梗,怀疑到底谁才是智氏的盟友,犹豫了一个呼吸的时间,开口吩咐自己的家臣,道:“传我指令,集结武士!”
智宵可算讲话,说道:“谢过上军佐、下军将。”
那么就是,智氏、魏氏和韩氏会集结部队,以待战的模式接近赵氏的营地。
接下来果然也是那样,引得赵氏做出戒备的姿态,形势看上去变得一触即发。
赵氏在完成防御姿态之后,才有单车靠近智氏、魏氏、韩氏联军的前方。
来人是赵获,靠近阶段就在进行喊话,说的是不理解智氏、魏氏和韩氏为什么突然派兵来围,同时也表示智跞、智申非常安全,稍待一会就将跟赵鞅一起过来。
在赵氏的人看来,智氏、韩氏与魏氏一定暗中结盟,并且结盟的用意就是对付赵氏,一个个看上去紧张到不行,对于赵氏接下来的处境也是心忧又感到害怕。
一些保持冷静的赵氏之人,他们则是很清楚不管智氏、魏氏、韩氏有没有结盟,反正赵氏暂时没有被灭的迫切忧虑,该担心的是接下来怎么保证赵氏不被一次次削弱,乃至于怎么来发展图强。
他们之所以认定智氏、魏氏、韩氏不会马上灭掉赵氏,其实就是看出无论智氏、魏氏、韩氏有没有结盟,三个家族之间的互相忌惮一点都不会消失。
在赵鞅和智跞、智申没有出来之前,远处过来了一支队伍。
等待双方进入到可以看到对方的距离,能够目测数量的人一看,要么是变得紧张,不然就是随时准备厮杀。
那一支亮出“王旗”的队伍,也就是晋君午所在的队伍,数量竟然达到七千以上。
晋国的公族是衰弱了,可是晋君午当然还能集结七千的部队。
问题在于这一支部队到底是什么时候征召,又是怎么躲过了侦查,到今天突然冒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