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明朝的愤怒
当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分为四路来围攻自己,他只说了一句话:任凭明朝大军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从这里已经看出来了,一幕似曾相识的悲剧正在上演, 无非就是主角换了而已。
首先到达抚顺的是西路军,总兵杜松为了能立下头功,日夜兼程奔赴战场。其实杜松并没有轻敌冒进,他知道隐藏在附近的是女真主力,在人数上和自己不相上下,随时可能发起攻击。发现形势不利,属下部将曾劝他离开此地,但他没有选择逃跑。
接着他将六万人分为两队,分别驻守在吉林崖和萨尔浒,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如果主动发起攻击的胜算微乎其微,但防守还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判断没有错误,但他不知道的是,努尔哈赤在明军出发的时候,就知道西路军是这次征讨的主力,所以他将全部兵力集结于此,做好了势在必得的准备。
接下来,努尔哈赤将八旗中的六旗,共计四万余人的部队,首先向萨尔浒发起进攻。由于明军兵力不足,再加上敌人出动的都是精锐骑兵,很快萨尔浒失守,明军死伤殆尽。
杜松站在吉林崖阵地,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无奈鞭长莫及,首尾不能呼应。于是,他召集了剩余所有兵马,迎接敌人最后的攻击。
这一次,努尔哈赤集齐了八旗所有的兵力向吉林崖发起猛攻。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杜松毫不胆怯,他一马当先,带头率领明军奋起抵抗。一开始明军士气如虹,敌军连连败退。但随着长时间作战,明军疲态尽显,慢慢处于下风。敌军看出端倪,向明军发起突击。这一战打得非常惨烈,杜松英勇殉国,同时牺牲的还有几万名誓死保卫家国的将士。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杜松与他的西路军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他们是战死的,先不说他的决策和指挥能力如何,至少作为军人,他们做到了自己的本分。
北路军总兵马林首先得知了西路军覆没的消息,因为他们离萨尔浒最近。但他是一个文人,以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和敌人真刀真枪打过仗,可是就算他再不济,也知道身处险境。
在危急关头,马林临危不乱,将手上仅有的两万人分成三队,大家守望相助。另外,他还安排士兵挖掘壕沟,修筑堡垒,来抵御敌军的攻击。
作为第一次亲临战场的指挥官来说,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一天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向北路军出手。结果证明,马林的部署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六万多人打了半天,毫无进展。努尔哈赤看不下去,亲自带着一千多人冲锋陷阵,才杀出一条生路。
至此,马林的指挥就此结束。敌人的兵力是自己的三倍,而且个个骁勇善战,明军简直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全歼,马林趁乱抛下两个弟弟和所有士兵独自逃命。
西路军和北路军相继完蛋,这个消息迅速传遍辽东。但东路军却丝毫不知情,大军出发后,因选择的路线比较偏僻,走着走着竟然迷路了,连敌军的路线都没有找到。不得不说刘綎的运气真的太好,他没有找到敌军,当然敌军也没有找到他。
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努尔哈赤可不想陪他干耗着,他对地理位置相当熟悉,很快就找到了刘綎的军队。
目前刘綎只有一万多人,只有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双方虽未开战,但胜负已分。
努尔哈赤在前方等待着刘綎的军队往自己设计好的圈套里钻。他所料不差,当刘綎的大军到达阿布达理岗时,距离赫图阿拉只有几十里,他看到了杜松的军队和旗帜。
当他兴奋地向对方打招呼时,这支队伍突然向他发起攻击,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敌军的圈套。无奈身陷险境,敌军兵力数倍于己,败局已定,生死由命。
刘綎在紧要关头没有选择弃军而逃,只见他手握钢刀,率先砍向敌人,士兵们为之动容,一窝蜂似的纷纷效仿。但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没过多久,就被敌军包围,无一幸免,全部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刘綎的东路军惨遭屠戮后,只剩下李如柏率领的南路军情况不明。原来他的部队行动缓慢,其它三路大军已经全部战死,他才到达预定地点。
不知是他运气好,还是他这个人打仗不行,居然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尤其是当他得知其他三路大军全部葬送在敌军之手时,他马上带着大军打道回府。
回到京城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遭到了言官们的一致弹劾。有的骂他临阵脱逃,还有的人说他贪生怕死,丢下战友逃跑,苟且偷生,反正每个人吐口唾沫都能将他淹死。他整日被人指指点点,最终因忍受不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声,选择了自尽,结束了短暂而匆忙的一生。
萨尔浒大战以明军的失败结束,初步统计了一下,此战死伤将领三百余人,死伤士兵约四万五千余人,钱财的损失数不胜数。消息一经传开,万历皇帝颜面尽失,龙颜大怒。
万历不是不管事,他是不管小事,但凡涉及到军国大事,他必定会出手整治。他首先撤换了辽东主将杨镐,并将他绳之以法,接着又让熊延弼替代了杨镐的位置。
吐蕃的叛乱被丽江土司木增数次击退,西南边陲的稳定暂时得以控制,万历心里有数,这是云南木府的功劳。他本来想加以表彰和犒赏木增,没料到被女真来回搅合,眼下国库空虚,实在是囊中羞涩。
木增心知肚明,他亲自上书给朝廷,向万历皇帝表明心意。他在信中说道:表扬信我已收到,感谢皇帝陛下的厚爱,眼下朝廷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木增不才,无法为君分忧,特捐白银一万两作为军费,望君笑纳。
万历颇感欣慰,愉快地接受了木增的一片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