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倭寇猖獗
胡宗宪出身名门望族,他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个人能力非常突出,无论处理地方政务还是镇压叛乱,他都表现出过人的本领。
他为官多年,十分清楚赵文华和他干爹是个什么德行,这帮人浮夸不务实,整人却有一套,实在是国之不幸,百姓之不幸。
然而,现实摆在眼前,国家就掌握在这帮垃圾的手里,顺者昌 逆者亡,胡宗宪看得很清楚,也很务实。
当胸无点墨的赵文华到达浙江之后,张经、李天宠对他爱搭不理,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故意接近赵文华,吹捧他,给他戴高帽。他看着这个自卖自夸的恶魔,有着说不出的恶心,但他还是笑脸相迎。
因为在他心中,以效忠国家,拯救苍生为己任。在来浙江之前,曾许下诺言:
此去浙江,消灭倭寇,安定东南,平复之日乃回京之日。
在他看来,张经做得不是很好,他虽然召集了作战勇猛的狼士兵来抗倭,但无论从全面策划还是选择作战时机,总是后知后觉,慢了半拍,这才让张文华钻了空子。
赵文华作为严派的主力成员,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张经的军事行动他一清二楚。他之所以选择战前上书,是因为他胸有成竹。如果张经打了败仗,还有活路,若打了胜仗,则死路一条。
结果张经打跑了倭寇,歼敌二千人。他万万没想到,胜利的日子也是他的末日。
张经垮台,李天庞也完蛋了,这对苦命兄弟肩并肩一起来到了刑场,同时被问斩。
胡宗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经、李天宠被诬陷致死,然后在所有人的鄙视和辱骂声中坐上浙江巡抚的位子。
因为他问心无愧。
他所做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贪图荣华,而是为了拯救国家和黎民。
他相信他比张经做得更好。
过了没多久,胡宗宪突然收到消息,苏州巡抚曹邦辅出兵抗倭胜利归来,由于人事变动,他没有上报,等赵文华知道的时候,俘虏都带回来了。
赵文华觉得失了颜面,于是,他立刻命令胡宗宪趁热打铁,追歼残敌。
胡宗宪简直求之不得,立即组织四千精兵良将,趁势追击。
坐在家里的胡宗宪看着书,哼着小曲,等候捷报传来。他望眼欲穿等来了消息,不是捷报,而是惨败,请求支援。
胡宗宪听完直接傻眼,此次行动调拨了四千人,折损了一大半。他又派遣副将刘焘前去增援,过了几日,没成想再次传来战败的消息。
这还不算,士气大振的倭贼调转枪头,反攻浙东一带,把那一带抢光了之后扬长而去。
胡宗宪遭遇惨痛的失败,终于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帮倭寇不简单,其背后隐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胡宗宪的猜测没有错,因为这些人有很多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他们深谙刀法,是一支非常厉害的敌人。
接下来,胡宗宪被繁重的公务和倭寇弄得筋疲力尽,他决定招几个得力助手替他分忧。
胡宗宪找到的第一个人,名叫俞大猷,在没有遇到胡宗宪之前,他一直在抗倭前线孤军作战。
此人忠心爱国,而且爱打抱不平,天生一副热心肠。在诡诈的官场,他经常打了胜仗,却没有战功,因为被上司或者同僚们夺去。他从来也没有放在心上,因志不在此。
傻人有傻福。
说来滑稽,俞大猷此时已被皇帝撤职,所有人都以为他再也不会参与抗倭行动。却没有想到,他找到原来的助手王崇古,二人合计,乘船出海,歼灭倭贼。当船只抵达老鹳嘴发现倭寇团伙的踪迹,于是,沿着线索一路追击,找到倭贼的据点后,发起突击。歼敌一千多人,烧毁战舰八艘,此番大获全胜。
按理说,皇帝都将他撤职留用,还管倭寇的事作甚,打赢了也没有功劳,打输了不但有过,可能性命不保,输赢对他来讲,都没有任何好处,但他还是去做了,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胡宗宪观察他好几年,才决定重用此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都督刘远因战败被撤职后,胡宗宪利用与赵文华的关系,得到内阁的同意,将俞大猷推上了浙江总兵官的位置。
有了俞大猷的加入,抗倭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也增加了政务上的锁事。胡宗宪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志向远大,不想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于是他决定招一个助手来帮他分担一下工作。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叫徐渭(后改名徐文长),他最大的优点是精通兵法,后来成为胡宗宪的左膀右臂。
当时,已经成为总督的胡宗宪,自认为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倭寇之乱会很快终止。但自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来,这场祸乱却越来越大,倭贼出没大明沿海地区的次数越发频繁,每年都要来探亲几十次。胡宗宪咽不下这口气,每次发兵围剿,都收效甚微。
就在胡宗宪一筹莫展之际,徐渭来到他身边,打开了他的脑洞,可谓雪中送炭。
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胡宗宪一下子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在一城一池的得失之间拼搏,而成功的关键,他却没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