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耿炳文的忧虑
建文帝又派出耿炳文对付朱棣,这个人是朱元璋的同乡,他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历经沙场几十年,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因战功赫赫,被封为长兴侯,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朱元璋清算的大将。
耿炳文最大的优点就是防守,而朱允炆分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这对于儿时就混迹在名将如云的军队里摸滚打爬,对兵法烂熟于心的朱棣而言,最拿手的就是进攻。
耿炳文接到命令后,内心非常矛盾,但君命难违,还是奉命行事。
朱允炆清楚地知道,他的亲叔叔朱棣,这次跟他玩的是生死较量。为了表示重视,他将号令三十万大军的兵符交到耿炳文的手上,亲自送他出征。
耿炳文带着大军长途跋涉,于八月十五前到达真定。他了然于胸,在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将队伍摆成一个三角阵势,派徐凯守河间,潘忠守莫州,杨松为先锋,在雄县安营扎寨,等候主力到来再发起攻击。
一切准备就绪,等候燕军的到来。
朱棣了解耿炳文,比起他的侄子朱允炆,朱棣在军事上更胜一筹。知道这位沙场老将不容忽视,他先派出手下大将张玉去探查敌情,张玉经过一番详细的勘察和了解,回来向燕王复命。
他并没有把耿炳文放在心上,他亲口告诉朱棣,敌军纪律散漫,且耿炳文已经年迈,潘忠和杨松都是一介莽夫,想要打败他们,不费吹灰之力。
朱棣赞同张玉的建议,于是,他亲自带兵到达娄桑,向杨松驻守的雄县进攻,他选择在中秋节这一天行动,他命令将士趁着月黑风高爬上城头,对里面正在庆祝佳节的士兵发起猛烈攻击。里面的士兵喝的酩酊大醉,毫无还手之力。杨松一边唤醒士兵拼死抵抗,一边派人向潘忠请求支援。
可惜众寡悬殊,还没有等到救援,杨松及其部下全部被燕军歼灭。
救援部队去了哪里?
潘忠的确收到了杨松的求救信息,他意识到问题非常严重,于是,争分夺秒地赶往杨松的雄县。
去往雄县的路上有一座月漾桥的石桥,潘忠的队伍到了这里,突然炮声隆隆作响,燕军从天而降,把潘忠的军队前后包围。潘忠救援心切,没有仔细查看路况,中了埋伏,如今进退两难。
那就打吧!反正横竖都是死。
不一会儿,燕军将潘忠部队一网打尽。
朱棣赢得第一场胜仗,他同时也知道,耿炳文带领的三十万大军才是重点。
耿炳文得知他费尽心思布下的阵势被破,杨、潘二将与所有士兵全部战死。他知道,这个对手不简单,很擅长打仗,不容易对付,不由自主地对朱棣的军事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擅长进攻,但朱棣持续向他逼近,他迫不得已,只好将三十万大军整合在一处,等待朱棣大军到来,一决胜负。
朱棣等的就是这一刻,与其逐个攻破,还不如一次性解决。
耿炳文等了很久,也没等到朱棣的到来。朱棣才不会从正面攻打大军,硬碰硬的招数适合两军狭路相逢使用。此刻,他带着一个团的兵力从城池的南面冲杀,耿炳文猝不及防,两个营被燕军攻下。身处逆境的他并不惊慌,立刻调兵遣将,出城迎敌。
当他带着部队出城追击燕军时,等候多时的张玉、谭渊、朱能等人向耿炳文的前方大军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这些经常跟蒙古人打交道士兵,战斗力是对方无法比拟的。很快,耿炳文的前方大军节节败退,这时朱棣也绕到他的背后发起攻击。
耿炳文毕竟年岁已高,体力不支,被朱棣打得直往后退,正好与前方大军碰撞到一起,难兄难弟齐聚。这下,被前后夹击,耿炳文自知处境不妙,带领大军撤退至滹沱河。
朱能的特长是追击,他带着几十个士兵,一路追杀耿炳文,耿炳文看着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停止撤退,直接摆阵迎敌。
朱能跟玩命似的,带着几十个士兵冲入敌军的万人阵地,可能耿炳文做梦也没有想到,就这么几十个人竟然将他的千军万马打得缴械投降。
耿炳文完全没有自信,不得已只好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再次后退,一直退到真定城。在这里,他终于发挥了守城的强项。
燕军势如破竹,高歌猛进,随后到了真定,连续三天,都没有将城池攻破,耿炳文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就是带着这些为数不多的残兵坚守阵地。
他内心十分清楚,知道自己失败了,输的一塌糊涂,他没有怨言,甚至有些钦佩对手。
朱棣,你成功了,你已经超越了很多人,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我是一个手下败将。
虽然耿炳文打仗的水平不是顶尖,但他老奸巨猾,知道自己只要在这里一直坚守,燕军南下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到时候,朝廷再派大军过来围剿,燕军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