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丽江木府 > 第20章 横扫中原

第20章 横扫中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元朝 丽江木府第四任土司

    也是元朝最后一任土司—阿烈阿甲

    出生:元初

    任职期限:公元1357年至公元1381年

    几个月前,在任时间最长的丽江土司阿胡阿烈寿终正寝,长子阿烈阿甲袭父职。

    阿烈阿甲任职土司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目前战火虽未波及到云南,但其它地方已是战火连天,他没有抱侥幸心理,因为他知道战争早晚都会到来,必须尽早未雨绸缪。

    父亲临终前交代,元朝大势已去,天下各路反王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丽江偏安一隅,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切不可以卵击石,关键时刻学习太爷爷归顺元世祖的方法,良禽择木而栖。阿烈阿甲牢记父亲的教诲,并传授给儿子,后来阿甲阿得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阿烈阿甲虽远在云南,但时刻关心时局。他清楚地知道国家眼前的形势,先静观其变。

    红巾军目前势力庞大,相当于瓜分元朝一半的领土。分别由刘福通、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四方势力组成,刘福通占领北方,势力最大,所以他即将与元军展开一场大规模战争,企图称霸中原。另外三人占据长江一带,因刘福通牵制住了元军,所以这三方势力暗自较量。

    元朝廷也不是待宰的羔羊,接下来将会派遣一名非常厉害的主将迎战!

    察罕帖木儿,出生于1328年,来自颖州沈丘(今安徽临泉),自幼饱读诗书,能文能武。当年刘福通刚起义时,他就在当地组织地主武装,数次击退红巾军,因此被元朝廷赏识,并委以重任。后来刘福通队伍逐渐壮大,引起了元朝廷的重视,特命令能征善战的察罕帖木儿对付刘福通的红巾军。

    每个人心中都在呐喊,放马过来啊!

    乾坤未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看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且拭目以待!

    首先从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开始。

    第一路;东路军由山东红巾军首领毛贵负责,目标是拿下元王朝的大都,也是这次北伐的核心主力。公元1358年 二月,毛贵收到刘福通命令,开始北伐,由山东入河北。在河北南皮遇到原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带兵布防,之前二人交过手,结下梁子,此刻狭路相逢,打一仗在所难免。毛贵趁月黑风高之际与董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最后将董抟霄斩杀,为红巾军前进路上除掉了第一个障碍。接下来再攻打克清(今河北青县)、河北沧州东南二州,一路抵达长芦镇。三月,再攻下蓟州(今津蓟县)、漷州枣林、柳林(二地均在今北京通县境内)共三处军事阵地,元王朝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这时大军距离大都仅一百二十里时,元朝廷君臣十分震惊,急召察罕帖木儿应战。察罕帖木儿早有耳闻,已做好应敌准备,派刘哈剌不花在柳林布防。毛贵此次孤军奋战,其他红巾军没有及时给予配合,结果在柳林被刘哈剌不花打败。无奈之下,毛贵只好带着大军退至济南。

    察罕帖木儿应敌之策,逐个击破,然后在各个重要关口设下埋伏,留重兵驻守,切断各路大军救援路线。

    第二路:中路军的主要任务是越过太行、入山西,与东路军会合,对大都组成合围之势。由关铎(人称关先生)、潘诚(人称破头潘)、冯长舅、沙刘等人统率。早在去年年底,军队已经从曹州(今山东菏泽)出发,翻越太行山,接连破陵川、高平、潞州(今山西长治),进攻晋北重镇冀宁路(今山西太原)时,被察罕帖木儿阻截,不得已只好折回太行山。这次接到刘福通的指令再次北伐,毛贵为了加强对中路军的力量,派部将王士诚续继祖等出兵,进攻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接着王士诚攻占晋宁路(今山西临汾)。王士诚的到来,大大提高中路军的力量,随后又相继占领绛州(今山西新绛)。察罕帖木儿对中路军的情况了如指掌,派兵埋伏在太行山南山关隘,中路军果不其然路过南山,事先未对路线进行详细勘查,不知其中有诈,结果中了敌军埋伏,损失惨重,最后只好将主力转移晋北,原制定与毛贵汇合包围上都的计划落空。

    第三路: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负责掌兵,目标直取关中(陕西)。刘福通为分散元军对亳州的压力,先派崔德、李武带一支队伍拿下关陕。崔德、李武先后占领了陕州(今河南陕县)、河南灵宝、商州(今陕西商县)、陕西蓝田,兵临陕西行省西安。察罕帖木儿组织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一起前往镇压。眼见情况不妙,红巾军立即停下前行的脚步。之后,刘福通指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人先引领西路军入陕,与崔德、李武会合。西路军前后陆续攻下兴元路(今陕西汉中)、秦州(今甘肃天水)、陇州(今陕西陇县),占据巩昌(今甘肃陇西)。接下来又大张旗鼓地攻占凤翔,结果出乎意料,反被察罕帖木儿挫败。另外一支部队在李喜喜的领导下进入四川,改称“青巾”,后来被明玉珍驱逐,被逼无奈之下,李喜喜带队来到武昌投靠陈友谅。公元1358年 二月,白不信部再攻凤翔,察罕帖木儿在此已等候多时,西路军不敌,再次惨败而归。

    当三路大军北伐时,刘福通直接把根据地给换了地方。

    至正十八年(1358年),刘福通大军踏破汴梁的城门,汴梁沦陷。此后,刘福通直接将原根据地迁移至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