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房车旅游之路 > 第119章 传统早餐

第119章 传统早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重新看见自己小团体里的这些人,张扬也是非常的高兴,接下来就免不了被一群老人拉着坐到旁边各种询问聊天了。

    “行啊,你这小伙子是真不错,老伙计们,当时我们几个去花果山玩的时候,这个叫张扬的小伙子可是给我们客串了一天的导游,要我说呀,比那些专业的导游懂得还要多。”

    围坐在花园这边小长凳上的一群老人中,有他认识的,也有他不认识的,他认识的那些人很快和自己的老伙计介绍起了张扬的身份。

    随后连张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直播间里迎来了几位大龄粉丝,老人们当场就拿着手机找到了张扬的直播间并且关注了他。

    原本早晨的锻炼也是完全被打断了,张扬和这群老人聊了会天之后,又留下了其中一个郑老爷子的联系方式,就准备去买早餐了。

    至于为什么留下这个郑老爷子的联系方式,那可不得了,他接下来的直播效果如何可就靠这位老爷子了。

    老京北经常吃的早餐不多,但真要算起来,其实老京北早餐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经过京北人的宣传,老京北有些早餐,全国都可以吃到,可以说走向全国了呢。

    芝麻烧饼,外焦里酥,早上几个烧饼,配上一碗豆腐脑,这是很多京北人喜欢的早餐标配,而且老式的烧饼,京北人尤其喜欢。

    豆腐脑,这个是很多京北人每天都会喝的,不过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北京的豆腐脑是咸的,而且最好配上辣椒,味道鲜美、晶莹有弹性。

    网上一直有豆腐脑甜党和咸党之争,喜欢喝甜味豆腐脑的人总是鄙视那些喜欢吃咸味的是异端,而那些喜欢吃咸味的自然是正好相反。

    说到底个人口味不同,每个人自然会支持自己喜欢的贬低不喜欢的,这无可厚非咯。

    张扬找了几家早餐店买到了芝麻烧饼和豆腐脑之后,在回来的途中,又忍不住买了其他几样特色的早餐。

    回来的时候,何小曼已经起床洗漱完毕,此时正拿着抹布擦着房车内的家具,两个小家伙也是乖乖的趴在那里吃着自己的餐前甜点,其实就是张扬把早餐买回来之前先填一下肚子。

    车门打开,何小曼先是回头一眼就看见了张扬,随后视线迅速下移,放在了他手中拎着的那些袋子上。

    “扬哥,早餐买回来啦?都有啥好吃的?”

    两个小家伙也是赶紧冲了过来,大圣噌噌噌几下爬到了张扬肩膀上,大黄也是人立而起,将两只前爪搭在张扬的身上。

    听不懂它们话的人也许会认为这两个小家伙是在欢迎张扬,可是张扬分明可以听见它们嘴里的话呀,这分明就是在发牢骚。

    “老大,快快快,俺老孙快饿死了,有啥好吃的?”

    “老大,大嫂只给我们弄了点水果和肉干,连肚子都填不饱,快饿死了。”

    手里拎着袋子的张扬无奈的站在原地,看着趴在自己身上的两个小家伙。

    “行了,你们赶紧下去,不知道自己多重呀,我马上给你们准备吃的还不行嘛,快下去。”

    摆脱了两个小家伙之后,他赶紧将身上的两个袋子放在桌子上,随后看着何小曼说道。

    “小曼,大袋子是咱俩的,小袋子给这两个家伙,我先去洗漱,回来咱们吃早饭,你收拾一下。”

    “行,你先去洗漱,我给它们弄早餐。”

    何小曼答应一声就先拿着小袋子将里边的食物取了出来,给两个小家伙放在了它们的食盆里。

    结果自然而然的就是在卫生间里边洗漱的张扬,马上听见了一阵吵吵闹闹并且伴随着‘吧唧吧唧’的吃饭声,显然两个小家伙已经饿坏了。

    等他洗漱完毕出来之后,何小曼也已经将他买的早餐一个个的打开摆放在了桌子上。

    “扬哥,豆腐脑和油条我认识,这其他的都是啥呀?我还真没见过。”

    张扬刚刚坐在沙发上,何小曼就指着其他几样她没有见过的早餐张扬,无人机也是及时的飞到了餐桌旁边,将一桌子的早餐纳入了画面之中。

    “咦,这早餐有点丰富呀!”

    “何止是丰富,还量大呀,能吃完吗?”

    “谁能告诉我一下,这个起点直播为什么现在只有这一个直播间?”

    “哟,村里来新人啦,不知道这个直播平台已经成为扬哥的大本营了吗?”

    “整个直播平台只有扬哥一个人直播,而且这个平台也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

    “得了,先别管这些了,我都准备好老干妈跟馒头了,就等扬哥介绍美食和吃饭啦,啊哈哈!”

    刚刚坐下的张扬,听到何小曼的询问,看了一眼桌子上那被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早餐。

    “我今天买的可全是老京北的传统早餐,豆腐脑和油条就不说了,这个是芝麻烧饼,这是褡裢火烧,有牛羊肉馅的,还有三鲜馅的,我各要买了一个。

    值得推荐的是这个炒肝包子,这边的人吃包子一定就得喝炒肝,喝炒肝就一定得就包子,而且还一定得是猪肉大葱的包子,要不然怎么着也不能算是吃得地道。

    不过咱们待会先吃这个糖油饼,一定要趁热吃,因为糖汁儿充分的融入到饼里面,不然糖汁就凝固了,吃的时候得小心不要被烫着嘴!”

    说完张扬就赶紧将那个小袋子里还散发着余温的糖油饼取了一个递给了何小曼,然后自己拿了一个张开嘴就美美的咬了一口下来。

    “呼呼,好甜,糖汁儿充分的融进了冰里面,表皮吃起来也很脆,但是里面又很嫩,的确非常的好吃,那老板给我推荐的时候果然没有忽悠人。”

    糖油饼张扬只买了两个,而且还是一个稍微小一点的,何小曼在那里小口小口的吃着,他则是几口就塞进了嘴里,随后就拿着勺子喝了几口豆腐脑,这才将视线放在了炒肝包子上。

    塑料碗中那红色浓稠的炒干和白生生的大包子,此时依然还散发着热气,拿起一个勺子轻轻的搅了一下炒肝,然后冲着直播间里的人说到。

    “来了京北,你如果想吃炒肝包子,那就一定要去前门鲜鱼口的天兴居,不过我买的不是那里的,味道再差应该也不会差太多吧。

    炒肝讲究吃蒜不见蒜,说的是做炒肝的过程中放入蒜辫子煮的水增加蒜香,出锅前再点一点明蒜,这样做出来的炒肝只能吃出蒜香而没有蒜的臭味,同时还能够让汤色鲜亮。

    以前还总是听很多人嫌炒肝中的肝少,大肠多,这里我解释一下哦,其实炒肝原来就是溜肥肠改良的,里面本来就不应该有猪肝的。”。

    说完之后,张扬就赶紧先拿了个大包子美美的咬了一口,然后拿着勺子就开始喝起了炒干,嘴里时不时的吃上几块肥肠和猪肝,浓浓的蒜香和肥肠特有的滑嫩,再加上猪肝的脆爽,吃的他是一脸的享受。

    何小曼也是赶紧有样学样,跟张扬在一起,她学会的第一样东西估计就是吃了吧,反正张扬总是能找到各种好吃的。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张扬跟何小曼两人吃完了早饭休息了一会之后,张扬就开车来到了西城区。

    一条唐朝就已经成型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前,张扬牵着何小曼的手自房车上下来,身边只跟着一架无人机,两个小家伙此时却是沉迷于电视中没有跟过来。

    被自己最心爱的人牵着手漫步街头,何小曼是满心的欢喜,同时也是好奇的看着张扬。

    “扬哥,那两个小家伙最近怎么沉迷动画片了?”

    说来也怪,自从上次张扬偶然间放了一次《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之后,家里的那两个小家伙就从此沉迷了进去。

    先是看完了无声版,然后又听见张扬说还有各种方言版,两个小家伙这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非要让张扬给它们将那些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找出来。

    到现在为止它们才看到东北话这个版本,像什么川四话版、凌云话版等等的都还没有看,这下估计等它们看完都得好几天以后了。

    不过这样也好,最起码张扬他们小两口出来不用在担心吃饭旅游的时候有第三者了。

    昨日一天的大雨,一直下到了昨天晚上凌晨三四点,在今日周末这个休闲放松的日子,老天爷似乎都看不下去了,非常给力的一脚把年迈的太阳老公公从乌云中赶了出来,让其拼尽全力的散发着自己的温度。

    今天的张杨跟何小曼身穿浅蓝色情侣运动服,里边套的还是白色的短袖,上边特意印的大圣和大黄两个小家伙的卡通形象。

    这俊男靓女的造型,可谓是吸睛十足,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张扬是借了何小曼这个大美女的光。

    “看动画片入迷了呗,还能是啥原因,不过这样也挺好,少了那两个电灯泡,咱们今天可以好好逛一逛了。”

    张扬嘿嘿一笑,握了握手中那只柔若无骨的小手,显得是非常的得意,何小曼则是娇羞的白了他一眼,随后用自己的小手紧紧地握住了张扬的大手。

    过去没有何小曼,带着两个小家伙,倒是可以当做一个伴,现在有了女人,谁还能记得起那两个小家伙呀。

    “啊哈哈,扬哥这是典型的见色忘义。”

    “2333有了老婆就忘了我们大圣和大黄呀。”

    “话说,大圣和大黄看了《猫和老鼠》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动画片里的举动?”

    “楼上的,你是想说扬哥的房车要完蛋了?”

    “啊哈哈,要是这样可就爽了。”

    “这条街好熟悉,莫非是三庙街?”

    你情我浓的张扬跟何小曼聊着天,脚下也没停,慢慢的接近了这次的目的地。

    靠近之后,何小曼就看着眼前这条充满了历史韵味和现代风格的街道,看着张扬问道。

    “这就是京北最古老的街道?”

    张扬点了点头,他也是看到了系统弄过来的资料,才怀着对古老胡同文化的几分神秘感,带着何小曼直奔这里,准备将这里当成今天的第一站。

    “没错,三庙街胡同,原本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的大胡同。

    这条街根据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辽、金的时候最为繁华。

    特别是‘三庙街’一带是辽、金时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其位置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的西单和王府井大街。

    早在清朝乾隆时期,此街就被命名为‘三庙街’,后来又恢复叫‘三庙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张扬一边说着,一边让无人机给了这条街道一个全景。

    一走进胡同,在道路的左侧一眼望去就能看见几家低矮简陋的小铺,而道路的右侧则是矗立着两座现代化高楼大厦,可谓是完美的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交织。

    只是这个碰撞和交织带来的结果,好像并不理想。

    继续往胡同里走去,陈旧的氛围才多少有点像一条胡同,不过这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两边那布局十分凌乱的民宅。

    张扬看着这些建筑是啧啧称叹,指着周围和直播间里的人说到。

    “这还真是典型的老京北胡同,给人的感觉貌似只要有点空地,水泥墙就会向外扩张。”

    顺着张扬的话,直播间里不管是见过还是没有见过老京北胡同的人,都是感慨连连,老京北的胡同,甚至包括一些其他城市的胡同,给人的感觉往往都是杂乱有序,并且邻里和谐的。

    “胡同,也叫‘里弄(long)’‘巷弄’或者是‘巷’,指的就是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那种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可以说胡同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

    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称为‘巷弄’。”

    简要的说了一下对于胡同的定义,而且这还是张扬不得不说的,因为接下来的一段话,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说明白。

    “咱们现代人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邻里之间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熟悉的惯性,今天我给大家说一个胡同文化。

    汪曾祺这个作者还特意写了本同名书,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这里的人舍不得挪窝儿,也就是咱们俗话说的‘破家值万贯’。

    有人说京北城就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就连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这种特有文化其实也像农村里的街坊四邻一样,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个事儿,村里人或者胡同里的人都会过去帮忙。。

    其实说白了,胡同文化就是咱们这些城里人现在所丢失的邻里感情。”

    没有人能想到,张扬仅仅就是因为一个老胡同,就引申出了现在城里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有时候过了不知道多久,才能发现自己家对门换人了,甚至有些人连自家的邻居都不认识。

    “也对,现在的人一上班累死累活的,下班回来哪有时间和邻居处关系。”

    “不过现在都好多了,最起码我和我邻居还有楼上楼下的关系都处得不错。”

    “别说,我连我对门那户人家啥时候搬来的都不知道。”

    “楼上的,那你就是宅男喽?”

    “那种喜欢为祖国卫生纸行业做贡献的宅男?”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宅了起来,只要在家里,就不会出门。”

    张扬也只是将这个话题随口一说,这些年来他跟老头子走南闯北,去过村里也去过城里,到了村里就是挨家挨户乞讨,可是去了城里你见哪个乞丐挨家挨户去过,都是在大马路边上一待,偶遇有缘人。

    他可以说是见证了许多地方都有的这种泾渭分明的邻里关系,就算是村里现在的邻里关系都没有过去好了,更何况是城里了。

    和直播间里的人聊天,却是不耽误他继续向前,偶然还能看到几个古老的门楼和不成形的门墩,但进入院内却找不到一丁点四合院的踪影。

    走出不远,就来到头庙的位置,资料标注这里曾经是‘头庙’,可现在摆在面前的是明晃晃的上斜街小学。

    “三庙街,既然叫出了这个名字,那肯定是有三座庙了,只不过现在头庙没了,早就变成了这所小学,三庙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红色大楼,剩下的只有二庙了,咱们去看看。”

    简单的说了一下三庙街的由来,张扬就径直向着曾经的关帝庙走去,不是什么要去拜一下之类的,他只是想来看看这些身处闹市之中,带着历史痕迹的庙宇。

    在距头庙较远的111号,他们两人大体找到二庙的位置,就在路岔口的右侧石阶上,有一个灰扑扑的木制老门楼,然而进入门楼一打听,虽然这里确实就是关帝庙,可是如今却变得有点面目全非了。

    见到张扬他们两人过来,刚过来的时候张扬打听这里是不是二庙的那个老大爷,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

    “前些天刚着了一把大火,这里早就毁了,我3岁就住在这,现在都已经92岁了,可以说这里的一切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不过现在该没的也都没了,过两天也要去儿子那里住了,你们先在这看着吧。”

    留下这句话,这个身形有点佝偻,满头白发的老大爷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离开了这里,留给了张扬和直播间里的人一道落寞的背影。

    张扬好似看见眼前这个老大爷眼角一闪而过的泪光,也不知他是在为这条街道的慢慢消失而伤心,还是因为即将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胡同而不舍。

    老一辈的人总是非常恋家的,尤其是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猛的一下要离开,都会不舍。

    张扬带着何小曼走进院内,放眼向里看去,院内右侧的偏房已被烧的面目全非,只剩一块格式木窗还挂在那乌黑的屋檐下。

    左偏房内堆满了杂物,小木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小庙正殿也是被改的面目全非,里面挤住着三户人家。

    如果要不是来之前专门看过资料,甚至刚刚听那个老大爷确认过,任何人都想不到这里居然曾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关帝庙。

    资料中只说三庙已经毁了两座,结果现在一看,这唯一硕果仅存的一座庙也没了,张扬显得有点失望以及感慨。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新的来了,总会有一些老的要被淘汰,历史不总是这样嘛,旧的淘汰,新的崛起。

    原本听见张扬的介绍,这里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胡同,直播间里的人还非常的有好奇心,结果现在‘老’是看见了,但是这个‘老’已经即将逝去,完全被‘破’取代了。

    二庙毁了,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了,虽然失望,但其他的建筑应该还在吧,张扬心中这样想着,带着网线后边的那几十万游客准备去上斜街中段的路南那边,看看清代诗人龚自珍的故居和东莞会馆。

    结果在龚自珍故居处,宅院的门脸居然不见了,后花园内也是挤满了简易的民居,原本整齐漂亮的四合院格局此时已经完全被打破。

    站在院中,看着那唯一留存下来的破旧西厢房和两栋北房,他摇了摇头,又是一栋被社会的发展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

    但是这又能怎么办,原本满怀信心而来,结果失望一个接着一个袭来。

    “去看看东莞会馆吧,要是也没了,咱们就真该换地方了,今天好像不适合看这些古建筑。”

    张扬有点自嘲的说道,不是嘲笑自己,也不是嘲笑让这里消失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嘲笑什么。

    直播间里此时已经很少看见弹幕了,有些看懂了的人,和张扬也是同样的想法。

    “先看看吧,扬哥,要是也没了,咱们就别看了。”

    “这种地方为什么不保护起来呢?”

    “得了吧,除非是那些值得保护的文物或者建筑,这种老胡同只能让人看个新鲜,感受一下历史,要是说保护起来,也没啥站得住脚的理由呀。”

    “其实说实话,这里的人住着也是诸多不便,离开了也好。”

    “扬哥,不行就换地方吧。”

    张扬点了点头,牵着何小曼的手,来到了离龚自珍故居不远处是东莞会馆。

    会馆门前比较开阔,然而这个会馆虽然还在,两侧的影壁清除可见,但宽大门梁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厚重的大门敞开着,没有门槛和登马石。

    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进入院内,可是进去之后那一块科举最后榜眼朱汝珍书刻的石碑已然消失不见了,院内那唯一歇山式建筑已被小房包围。

    院内的周围更是没法看,大小不一的小房紧紧地码在院内的各个角落,随便摆放的杂物使小路更加难行,往日文人聚会的地方竟然一点文化遗迹也没保留。

    “这里曾是康熙雍正时一位大将军的私家花园,建筑历史300年,1918年由陈伯陶捐资,筹建为京北东莞会馆。。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会馆里东莞籍文化名人荟萃会馆里有康有为题的匾额,也曾是容庚避难修学之所会馆,旧时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同仁集会寄寓之用。

    算了,走吧,大家如果想了解一下这里的具体信息,可以在网上查一下,我决定换换心情,带你们去个好玩的地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