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半朝文武皆随云
就王玉桥观察,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大奇的评价和她前世对满清的评价是有区别的。
主要是痛恨大奇后期的腐败混乱,倒没什么驱除鞑虏的思想。毕竟说契丹族是鞑虏,实在说不过去,很多汉族都有那么点契丹血统,谁叫契丹族“外婚制”,以及同姓不婚的传统呢?最后也就是一个姓保持了契丹特色,每一个契丹人,可能汉族血统早就超过了契丹血统,谁叫汉族人多,选择面大呢?
说起来,汉族其实也是同姓不婚的。后来更加得到了加持,连姑表亲都不婚了,所谓“姑血不还家”的说法即是。
王玉桥觉得,这倒是很符合现代思想,近亲不能结婚。这很好,继续保持。
要说现在大家痛斥奇朝,就和痛恨明朝末期的腐败混乱一样,这其实是每个朝代末期都差不多的评价。
种族仇恨倒是很少,甚至现在契丹族和汉族没啥区别了,你自己不说,别人都看不出来。世家大族很多都和契丹贵族通婚,几百年下来,不言而喻。
就历史上来说,契丹族其实和汉族还是有同仇敌忾的时候的,与金国都有深仇大恨。恩,金国也就是满清的祖先,满清的前身建州女真,也叫后金来着。
所以难怪契丹兴起,首先就干掉了满族,于是历史就拐了个弯,没满清什么事了。
对此,王玉桥表示这很好。
她甚至有些怀疑,大奇朝的那个开国皇帝,指不定是个穿越者呢。
唉,穿越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人家可以改变历史,她就只能做个缩头乌龟。想想还是非常沮丧。
作为一个随云城人,外人都觉得随云城那时候不该被招安,从英雄变成了汉奸,王玉桥觉得自己还是属于赞扬随云城的一员。
觉得随云城做得就很好。
外敌来侵犯,当然是奋起反抗,绝不屈服。
但谁也没有权力要求老百姓为一个腐败混乱民不聊生的明朝去殉国。
那应该是那些获得好处受君恩的官员们的责任,当然,这些官员就没几个做到的。
官员做不到,凭什么要让老百姓承担这个牺牲?
何况随云城面对侵略者奋起反抗了,这就比那些开门迎贼的官员好了不知道多少,凭什么还要受指责?
百姓是没有义务为一个王朝的倾覆买单的。
如果可以安居乐业,为什么不能好好过日子?他们有权利过好日子。
当然,随云城确实积极了点。改变太快,大家接受不来也可以理解。
她觉得随云城完全可以随大流的嘴上叱骂一下大奇,然后被迫去当官嘛。结果人家一招安,你就接受了,一下子就富贵荣华了,这不好。
前一刻大家还打得你死我活呢,后一刻你们就成了皇帝的心腹重臣,不但汉族不理解,就连契丹贵族也忌惮敌视,这不好。
王玉桥都能知道这是契丹皇帝的笼络手段,其实大家都明白。所谓千金买马骨而已。
当然这个手段是真的奏效了,至少奇朝初期,很快就安定了下来,连历史上每个朝代倾覆后的“反啥复啥”的行动都很少,不得不说,和随云城被招安很有关系,随云城积极参与政治,最鼎盛的时候有“半朝文武皆随云”的盛况,可谓是榜样的力量了。
好吧,大概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大奇朝君主尤其喜欢任用随云将领。可能和随云城官员确实有能力有关,但你不得不承认,人家积极的态度也很有用。
或者也可能因为随云城抗击契丹很给力,所谓英雄重英雄,不打不相识,显得很耿直很诚实,反而容易被接受。
恩,随云城官员,在上层眼里是有个耿直不做作的标签的。
至于没风骨什么的,显然大奇朝君主不在意,或者说,还挺高兴。
当然,历史上儒家对此评价就相当的难听,但这也不碍着随云城百姓过日子。对儒家,大家是嗤之以鼻的,特么的随云城好歹还一直坚持抗敌,特么的所谓儒家高人,都只会“水太凉”呢,连个□□都不如的,还有脸评价随云城?谁给的大脸呢?
对,虽然没有满清入关了,但那什么“水太凉”的典故还是有的。
虽然奇朝中期以后,“半朝文武皆随云”的现象不复存在,但随云派在奇朝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直到奇朝灭亡,都受到重用,这就很厉害了。随云县学也因此天下闻名。
同样名扬天下的吉山县学,就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吉山县学以科举闻名,做官的也多,可惜的是大多都是清贵的官员,名声好,但几乎没什么实权,按随云出身的说法,那就是些穷酸假清高,还爱哔哔。
当然人家的说法那是含而不露的儒家清高典范。虽然都是在大奇朝做官,但因为态度问题,吉山派就显得高大上,随云派就显得功利小人,。
可惜的是君王亲小人,不爱君子,尤其是不爱儒家的君子。
王玉桥觉得奇朝皇帝大概是吸取了明朝皇帝的血泪教训,对儒家防备,但也不能真的灭儒,只能这么不咸不淡的放着。坚决不让儒家参和政治。
她觉得这点来说,奇朝皇帝是有大智慧的。儒家特么的就是个嘴吹,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那种。
所谓众正盈朝的明朝都被儒家玩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反正随云派对吉山派就始终很不客气。
两派在大奇朝对立,贯穿整个朝代,一直到大奇朝灭亡。
随云派是一直得到实惠,而吉山派,对经营自己的名气名声是很有心得的。就这点来说,儒家爱刷名声爱搞炒作,是很有历史经验的。
随云城建立于明代末年,在抵抗契丹入侵的时候整整牺牲了一代人。
战争在中原大地绵延了十多年,很多地方的青年将领都是随云城毕业的学生,用所学的战争知识率领民众抵抗侵略。随云武校的建立,这这一场漫长的战争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战争培养了一代名将,随云武校是将中国传统名将从家传正式变革为学科的奠基者。
在近代军事学上有卓越的贡献。
而随云城守城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别的地方都是不堪一击,而随云城能坚守多年。还能偶然主动出击,烧粮战,偷袭战,用间战,火烧,暗杀。
在那些年的守城战中,很是艰苦卓绝。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场十多年之久的战争,让随云武校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在战争之后集思广益总结编撰了著名的随云战纪要,为随云武校基础教材之一。
但是随云的耀眼光芒随着随云城在大奇建立初始就接受招降接受官职而改变。那时候整体战争虽然结束,明朝灭亡,但是零星的反抗还在继续。
尤其是好几处保护着皇族后人扯起反奇复明活动的,更是遗老遗少的曙光。
这个时候曾为率领民众反抗侵略的随云城却坦然归顺,士林大哗,一时轩然大波。曾经的民之英杰成为国之奸贼,随云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时候县学校长以一句:“随云学子,未来名将名臣,乃保民之存续,非为一姓之江山。为百姓之护卫,不为一家之绵延。”表达立场。
被唾骂为民贼伪饰,华夏之耻。
之后在大奇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随云毕业学生,很多从军从政,出了很多名臣名将,皆有建树。但随云人自己内部,也是有争论的。
原本朝代兴衰是历史必然,新旧交替乃中国几千年的道路,但契丹乃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参与大奇朝廷是对是错,在大奇初年,随云学子也激烈争论,立场鲜明、
甚至发生两派终身为敌,绝不见面,见面必唾的地步。
这是随云县学最大的激荡,差点让随云城分崩离析,好在随着奇朝越来越稳定发展,这才平息下来。而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其实也渐渐接受了奇朝。
不管怎样,随云县学虽然在舆论上上被儒家诟病,但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科目完备,师资有力。
学风开放包容(连招安都能接受,还有啥不包容的?)。
虽然为士大夫清流一脉厌恶,却不得不承认随云派实力过硬,基本都是干实事的,和吉山派务虚不同,所以随云派有实权,吉山派只能搞舆论。
最主要的是,随云盛产名将。
而中国自从儒家为尊,祸祸得名将凋零,盛产“儒将”。
王玉桥前世历史上,随便一个刚从部落里跑出来的少数民族都能把正规军打得屁滚尿流,因为儒将的参与,反正明朝这个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打败,儒家出力巨大。
就随云出名将来说,大奇一朝,儒家对其攻击再多,也没撼动其半朝文武皆随云的局面。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大奇中期,汉官已经在朝廷中占据了大流,随云派之称呼,才从贬义转为中性词。
那时无论契丹贵族官员还是汉官,都极为庞大冗满,再没有半朝文武皆随云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