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朱标:太子怎可不如百姓?
自己这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至于王虎,只能怪他运气不好。
也就是现在的朱元璋杀心不重,要是再过一年,马皇后死了之后。
蒋瓛这次定然难逃一死!
朱元璋又补充了一句:“另外,刘士端府上不要再进去了。”
“只在府外守着就好。”
“是!”
蒋瓛赶忙领命离去。
他前脚刚走,朱标三人匆匆进来了。
“父皇!”
“儿臣已经把刘先生所说的新科举事宜,包括针对儒学的调整也一并记了下来。”
朱标送上两张纸,一张是刘士端给的新科举制度。
另外一张是自己记录这一趟的经过,上面记载的决策和蒋瓛带回来的差不多。
只是少了那些调侃,讥笑的话。
朱元璋有些不爽,不是因为朱标回来的晚了。
而是他竟然称呼刘士端为刘先生。
这个词语让他想起来自己请刘伯温出山的一幕。
不过,
朱元璋并未出声,顺手接过朱标递来的纸张。
虽然已经全都知道了,可还是仔细看了一遍。
毕竟去之前就放出话了,要是让朱标他们知道自己偷摸监听,他这个当爹的脸往哪放?
“只留下君子六艺,这样一来,那些儒官岂不翻了天?”
“会不会是这个刘士端故意扰乱朝堂的计策?”
朱元璋故意皱着眉发问。
太子朱标赶忙开口道:“父皇,儿臣以为刘先生断然不会如此。”
“削儒事关江山大业,看似会令朝堂动荡。”
“但从长远来看,只要能够配合科举施展开来,日后大明必定人才济济,利在千秋啊!”
难得听到朱标如此坚定,朱元璋心中很是满意。
就是有一点不好。
标儿竟然尊刘士端为先生,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再度问道:“那万一文官以死相逼,甚至笼络天下士子造反,又该当如何?”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像翰林院那些大儒呆板愚钝,又是天下士子的楷模。
他们要是挺身而出反对削儒,想想也够头大的。
“这个……”
朱标低吟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削儒不仅是为了大明,更是为了华夏大地。”
“若是不知悔改,当以雷霆手段镇压!”
闻言,朱元璋满脸不可置信,似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连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也同样满脸震撼。
【这真的是大哥说出来的话?】
“好!”
朱元璋大吼一声拍案而起,激动道:“标儿,你果然没让咱失望。”
“你是太子,是未来的皇上,就应该杀伐果断!”
“咱就知道你是好样的,哈哈哈!”
朱元璋很兴奋,他这辈子只惦记着两件事,江山和太子!
他不止一次教育过朱标:上位者,当有铁石心肠。
可朱标说什么都下不去手,就连胡惟庸被诛九族的时候,朱标甚至还曾出言求情。
这副仁慈心肠可是让他头疼的很。
眼看现在朱标终于开窍了,朱元璋只觉得自己的教育没有白费,虎目竟然有些湿润。
“其实儿臣也是今天突然之间想明白了,正如刘先生所言。”
“汉人骨子里尊崇的就是战斗!”
“就连民间坊传的故事都是在与天地争斗。”
“儿臣身为太子,又怎可不如百姓?”
“只要是为了天下,为了江山,便是血流成河又有何妨?”
听到朱标这话,这一刻,朱元璋心中对刘士端的好感直线上升!
【这小子可算是帮了咱的大忙啊!】
朱元璋满意道:“标儿,你能这么想咱很高兴。”
“这几天好好想想新科举具体的推行方式,还有君子六艺的调整。”
“在敲定之前,你们三个切记不要走漏了风声。”
这事的重要性朱标三兄弟自然是明白的,纷纷点头称是。
“儿臣记住了,等拟定出来章程之后,儿臣第一时间奏与父皇。”朱标道。
“不用!”
朱元璋大手一挥:“这事咱不插手,都由你全权做主。”
“只要你觉得行,那就放手去干,就以你太子的名义下诏书!”
“一切都由你全权做主!”
这个决定,无疑是大明建国十年来的第一次。
太子朱标,第一次执掌天下大权!
而且还是针对天下儒学和科举的大刀阔斧。
看似是个得罪人的活,可其中蕴含了朱元璋的打算。
成功实施后,未来选拔出来的人才,都会感念太子朱标的恩德。
那这些人就会变成忠实的太子党,也就是未来皇帝的亲臣。
至于那些跳出来反对捣乱的儒官士子,真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朱元璋未必就会坐上旁观。
恐怕到时候第一个提刀砍人的就是他!
不得不说,朱元璋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替朱标铺路。
“儿臣领旨。”
朱标跪地叩拜,却是没有起来。
“标儿还有事?”
“父皇,有件事说出来您别可千万别生气。”朱标踌躇道。
见状,朱元璋哪还不明白他要说什么。
“你说吧,咱肯定不生气。”
“是这样的,刘先生他说……说……大明江山,或许会毁在咱们自己人的手里!”
朱标已经尽力想要美化这句话了,可无论怎么说,意思都是差不多。
这话说完,朱棣和朱橚也匆忙跪下,等待着朱元璋的怒火。
但是,
让三人意外的是,想象中的盛怒并未到来,反而只听到几声轻笑。
嗯?
朱标三兄弟一起偷偷摸摸看了过去,发现朱元璋已经横躺在椅子上,抓着玉如意挠痒痒……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皇上不关心江山了?】
【没道理啊?】
三兄弟一脸茫然,这时朱标和朱棣的智商,已然和朱橚打了个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