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吴起变法,毁灭打击
吴起、白起、韩信、李牧,他们都是华夏史上的优秀主帅。
说起来,这四人其实是两种类型:吴起、韩信为一类,白起、李牧为一类。
吴起、韩信是身怀屠龙术的有志青年,白起、李牧是起于行伍的职业军人。
吴起可以辗转于鲁、魏、楚,韩信可以先后投靠项羽刘邦,在刘邦那里干得不如意也想跑,他们求的是赏识他们的英主,能发挥他们才华的平台,和君主之间,实际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虽然他们不能成王,但显然君主也无法控制他们。
而白起、李牧则只效忠一国一王,他们是国家、君主实现保家卫国,王图霸业的大杀器。
吴起、韩信虽然混迹于军营,尤其吴起以善练兵,能与士兵同甘苦著称,但他们并不是军人。
会打仗一是他们的天赋,二是他们实现抱负的手段。
但军营,不是他们所追求的归宿。
而且他们都有很高深的理论成就。
他们是“大家”,而不是“名将”。
实际上,与他们放在一起谈的应该是乐毅、田单、尉缭子这个类型。
而白起、李牧同属战国四大名将,与他们并称的廉王也是一个类型,他们是绝对的千古名将,但难称为“家”。
论战功,他们可能在伯仲之间,但论对后世的影响,后者难以比肩前者。
尤其是吴起,被称为兵家亚圣,与孙武并称,孔子再传弟子,一身集法儒兵三家大成,有《吴子兵法》传世,开募兵制先河,训练出魏武卒这第一支职业化军队,使得步兵取代战车成为战场主流,又主导了楚国变法,论影响深远,可能还在韩信之上,也是四人中唯一被称为“子”的。
另吴起是战绩是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十二平。
也算是没有败绩了吧。
…………
“这么一看还真是。”
“吴起也是一个没有败绩的男人。”
“吴起的地位,在华夏军事史上,的确还算顶尖。”
“可惜,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吴起韩信死于非命,白起李牧被迫自裁。”
…………
吴起为何被称为亚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视礼仪、道德的时代,那时的人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
比如著名的先哲老子、孔子等人,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主张,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后来孟子和荀子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加以发展使之系统化,逐渐成为世人遵循的道德准绳。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德行方面的要求很高,就连孔夫子都忍不住发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的感叹。
奇怪的是,同样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再他们看来,做人没有底线的吴起,既然有着杀妻求将、母丧不奔的恶行,为何还会被后世誉为亚圣呢?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著名军事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兵家四圣”中的亚圣。
虽然吴起在内政和军事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身上更是有着兵家亚圣的光环,但是因为他在未发迹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突破了当时的道德底线,所以名声并不怎么好,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诟病。
相对来说,三国枭雄曹操对吴起的评价无疑更加中肯。
曹操认为吴起虽然有着“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的污点,可是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吴起所取得的成就。
吴起的一生,将鲁、将魏、相楚,集兵家、儒家、法家三者于一身,在内政和军事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虽然吴起早期有着一些人生污点,但是以其率领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传奇战绩来看,兵家亚圣之名也是当之无愧。
…………
“功之无愧,吴起此人的确功之无愧。”
曹营中,曹操看着吴起的盘点视频,不由感叹。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在他看来,吴起有一些人生污点又如何?
更何况,那些所谓的人生污点,究竟是否是事实,还真不一定。
所以说对于吴起的评价,他是极高的。
“只可惜吴起的结局不是太好。”
“命运就是如此,也无需释怀。”
“不知道苍穹之上会给吴起什么样的奖励,又能如何让他度过难关。”
…………
吴起的结局是悲惨的。
可一代亚圣,为何会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还得从吴起的变法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时期。
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
如子产在郑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等等。
这些改革家,除子产得意善终外,李悝的身世因不为史籍记载而不详,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场悲惨。
吴起也不例外。
吴起变法成功了吗?
吴起变法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失地。
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谷恰恰这时吴起来到楚国,吴起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说,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
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税收。
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
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
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楚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起因这场变法而下场凄惨。
但这场变法是否符合楚国历史发展的一场改革呢?
吴起怎么做的。
一、均爵平禄。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吴起认为楚国积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欺凌百姓,导致国贫兵弱。
吴起实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的政策,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吴起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把旧贵族及所属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这一方面打击了贵族势力,同时也对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二、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精简政府机构,重用贤能之士,为了整治官场腐败,禁止官员之间私下请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义不顾毁誉”。
同时裁汰“无能”,“无用”之官,节约经费“抚养战斗之士”。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六、加强军事力量。
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开始出现封君,战国时期封君人数不断增加,封君制的兴起逐渐成为楚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楚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郡县制在各国渐次施行,逐渐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各国为对少数功臣、贵戚或宠臣进行封赏,纷纷实行封君制,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或“侯”等名号。
封君制与郡县制作为楚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曾长期并存。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任用贤能,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也影响到秦国的商鞅变法。
吴起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他低估了贵族的厉害。
吴起选择了以楚国旧贵族作为变法的突破口,像“废公族疏远者”,让一些旧贵族迁到“广虚之地”等措施,无疑会损害到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损害到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之后。
吴起自然会倒霉。
吴起也因此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嫉恨。
仅仅过了六年,公元前三百八十一年,楚悼王去世,楚国旧贵族在楚悼王灵堂作乱而攻击吴起。
旧贵族的这一举动估计吴起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按照《史记》记载,面临突变的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吴起跑过去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即使这样,旧贵族还是没有放过他,他们“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贵族有多少痛恨吴起。
吴起堪称有识之士,在当时危急的时刻,还想到了为自己复仇的问题,楚悼王下葬,楚肃王登基后,立即下令全部诛杀当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受牵连者达七十余家,这也算间接为吴起报了仇。
其实,吴起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
《史记》说:“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一个“尽”字足以说明吴起的人缘之差。
吴起的死,也让楚国的强大成为昙花一现,之后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吴起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为自己的改革举措献身的改革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改革之难,利益的重新分配之难。
而吴起的一生,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落下了帷幕。
…………
“吴起变法,开了个头,只可惜,这世上的东西,哪有那么的容易改变。”
洪武大帝朱元璋摇了摇头。
“吴起变法的各种措施,都明显在触犯楚国贵族的利益。”
“楚国贵族的利益被触犯,吴起岂有活命的理由。”
“在咱看来,吴起是华夏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不假,而且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能够清晰地认知楚国所处的现状和主要矛盾,在君主的支持下,他能够顺利地推进改革之策,推动楚国走上正轨。”
“但有了目标远远不够啊,楚国贵族势力过于强大,想要在短期内清除其势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当楚悼王去世以后,吴起立刻落得身亡的下场,其推行的系列措施也基本被废除,从这个方面来看,吴起的变法也是失败的。”
“一个国家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有力的强权来支调各项机关运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实现成功。”
“尤其是对反对势力的关系处理,很大程度上关乎改革的成败。”
“吴起变法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失去了君主的支持,其推行的系列举措终难以存在到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时刻。”
“楚国没能在时代变革中实现蜕变,其最终被秦国吞并也成为了必然。”
身为君王,朱元璋看的很透彻。
任何改革,想要成功,难度实在太大了。
这其中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