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万民伞送行
于清川县而言,我们是中坚力量,可放眼大燕,我们还不是排面上的人,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虽说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但有句话说得好,银子不是万能的,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能的。”
尤其是他们还处在建设阶段,干什么都需要银子。
崔玉书出身世家,来清川以前,从未有过银钱不够用的窘迫,自从做了师爷后,他真想把一个铜板掰成十个花。
太缺银钱了!
崔玉书不希望表妹去了苍州还得操心清川县,语气格外认真:“你放心,我会带着清川县的百姓拼出一片朗朗乾坤。”
唐一璇要离开清川县去苍州上任知府,瞒不了县衙的人。
她把县衙骨干叫到勤勉堂里开了最后一个会议。
自从重建家园的资金有了,各方负责人都在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配合着强力推进县衙的工作。
水患解决后,她就派了卫腾、赵子仁等四名捕快,一个村一个村的走访,告诉老百姓正确防疫的方法。
同时清川月报上也会加大防疫宣传。
在唐一璇看来,清川县的这个领导班子已然成熟。
“有关今年的徭役,你们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治水,加高加固河堤,兴修水利工程,比如水库、水闸、水井、水渠等。”
唐一璇正色道:“这次三个村子的水患问题,是沟渠未及时清理障碍物,导致雨水排不出去,积水半人高。还好山里树木多,没发生泥石流,否则就不止那些伤亡了。”
众人安静的听着,皆引以为戒。
谁也没料到今年不是苍河一带发生水患,他们一直关注着苍河水位,忽视了雨水,而且今年降雨格外多。
“第二还是修路问题,清川县要打造最美县城,吸引百姓进来,无论是居住,还是游玩,总要花银子的,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前期的投资就不能省,它能不能成为北地的第一大县,今后就要靠你们了。”
唐一璇话落,金县尉倏然抬起头看他。
“大人又要出远门吗?”
平时开会,金县尉总是保持沉默。
今日他一开口,就让其他人大吃一惊。
“大人去哪里?”
“莫非大人要回京述职了?”
对此,唐一璇摇摇头。
“不是,本官后天要去苍州上任知府一职。”
唐一璇刚说完,除了崔玉书外,其他人都惊呆了。
尤其是杜来德,直接站了起来。
“大人走了清川县怎么办?”
杜来德本以为唐大人会打破清川县的县令干不满三年的魔咒。
但想到唐大人离开是升官了,他找不到理由留下他。
“对不起大人,是下官失言了。”杜来德充满歉意的拱手一礼。
“无碍。”
唐一璇抬手示意他坐下。
“清川县令会由崔师爷暂代,虽然本官不在清川县了,但清川县的发展,本官会一直关注与支持的,你们放心大胆的做,清川县就交给你们了。”
唐一璇说罢,起身给大家作揖。
其他人连忙站起来回礼。
最后一次会议到此圆满结束,但大家脸上都看不见笑容。
有人惆怅,有人悲伤。
这就导致县衙里的其他人看见了,还以为唐大人又给大家出了什么难题,让大家头疼呢。
谁知竟然是唐大人要离开清川县。
县衙里的消息,如果不是有意做文章,是极少被外界所知的,但这次不一样,凡在县衙当差的人回到家中,脸上都挂着‘发生大事了,快来问我’的表情,家人就多嘴问了问。
消息一天就传开了。
老百姓们一个接一个的茫然无措。
唐一璇刚来清川县时,没什么行李,如今要走了,行李多得需要两辆马车,还是经过一番取舍后,不然行李只会更多。
崔玉书问道:“你要不要带水泥?”
唐一璇嘴角微抽:“你看我这车上还放得下水泥吗?”
崔玉书提醒她:“苍州府衙里的茅房,你不重建一个吗?”
唐一璇:“!!!”
“必须建!”在外面是没办法,只能忍受,但有能力让自己过得舒坦些,自然不能委屈自己。
她连忙吩咐唐水去运水泥回来。
希望赶得及明早出发。
如果没赶上,唐水路上也能追上来,毕竟她队伍人多,走得慢。
当天夜里,西花厅的葡萄架下。
唐一璇和崔玉书相对而坐,饮酒赏月。
崔玉书问她:“不想说点什么吗?”
唐一璇挑眉看他:“有些话,我想等以后重逢再说。”
崔玉书:“……”
“有些话你在我面前说可以,别到了苍州也这么肆无忌惮,小心被抓了小尾巴。”
“可我觉得在苍州会很顺利耶。”
唐一璇眨巴眼睛,故意逗他:“苍州知府没了,朝廷这么久也没派人接手,还让我做知府,说明苍州是在北苍王的掌控中,就连姜先槐也插不上手。说不定我在苍州,比你在清川县还要舒坦哦~”
表妹说的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崔玉书心想。
两人喝了一壶酒后就没喝了。
唐一璇明天要早起,打算悄咪咪的离开清川县。
只可惜事与愿违。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时。
唐一璇从炕上换到了马车里继续躺着,马车朝着城门口而去。
她刚想着今日起得早,没惊动一人,没人话别,她不是很喜欢离别的场面,怕绷不住,掉眼泪。
所以昨晚喝完酒就对表哥说了,明天不要给她送行。
但是万万没想到,马车到了主城街道时,一声声呼唤声穿透而来。
“唐大人!”
“唐大人不要走!”
“唐大人留下来吧!”
马车在城门口停了下来。
唐止掀开帘子,唐一璇一眼就看见站在城门口中央的崔玉书,手执一把黄绢特制的伞,在他身后是杜县丞、金县尉,以及赵子仁、陈大富等一众捕快。
原来他们没到县衙,是都在这里呀!
唐一璇看见崔玉书的同时,崔玉书也看到马车里的表妹了。
他高举伞,笑着说:“大人,这是百姓们为您打造的一柄万民伞,精心编织而成,这上面的一针一线,皆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说完,崔玉书将万民伞递给唐止。
万民伞!!!
唐一璇知道历史上有地方百姓为颂扬、感激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万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