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徐妙锦,王妃落实记
“走吧。”
朱权牵着徐妙锦的小手,朝着里屋走去。
此时里屋已经将朱权命人置办的衣裳,挂在了屋子里了。
经历过这生死一战后,朱权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这么几十年罢了。
既然他喜欢徐妙锦,徐妙锦也喜欢他。
那干脆就由他主动来捅破这层窗户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朱权为徐妙锦置办的衣裳,不是别的,正是王妃服。
当徐妙锦进屋看到的那一刻时,愣在了原地。
“这”
徐妙锦结巴半天,被惊的却迟迟说不出话来。
朱权从徐妙锦的身后突然袭击,双手环腰,直接抱住了徐妙锦,脑袋贴在徐妙锦的耳旁,轻声问道:
“怎么样,喜欢吗?”
徐妙锦犹豫片刻,耳边感受着朱权呼出的气息,脸上绯红更甚。
“王爷,这不合适。”
“事急从权。
你相信本王吗?”
徐妙锦点了点头。
朱权斩钉截铁的向徐妙锦保证道:“你放心,本王以命担保,日后本王率大军攻入应天,登基称帝那日,必立你为皇后。
你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妙锦,你愿意吗?”
面对朱权的保证,徐妙锦的鼻尖顿时有些发酸,眼眶同样也微红了起来,说话的声音都有些沙哑,带着哭腔的说道:
“王爷。
妾身愿生死相随,一生都陪伴你左右。”
“妾妾身愿意。”
这一刻,徐妙锦转身,两人紧紧相拥。
婢女们识趣的退了出去。
灯烛熄灭。
房间内温度瞬间上升,两人的额头处都不由的出现了汗珠。
两人含情脉脉的相望。
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
“”
春宵一夜值千金。
今夜过后,徐妙锦与朱权的关系便是确定了下来。
从此之后,世人见证,徐妙锦此生不悔为宁王妃!
竖日。
日上三竿,婢女们自作主张依旧没有去打扰这一对“新婚夫妇”。
朱权倒是破天荒的一觉与徐妙锦同床而眠,睡到了正午时分。
期间有不少将领们前来王府寻找朱权。
婢女们提醒了一句后,他们便带着笑容,三步一回头的憋着笑离开了。
没到半天时间。
朱权和徐妙锦昨夜同床而眠的消息,便在诸将传遍开来。
周文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露出了十分开心的笑容。
因为朱权只要和徐妙锦确定了关系。
他的宝贝女儿肯定就会打消念头。
这样一来他又能保住自己的小棉袄了。
正午时分。
“昂。”徐妙锦翻身趴在朱权的胸膛上喃喃自语。
一道长长刀疤凸起的伤口,让触摸到的徐妙锦眉头不由一皱,随即缓缓睁眼看去。
朱权的胸膛处,赫然有着数道伤口。
这些伤口其中有刀疤,也有枪尖刺穿的枪伤等等。
伤口纵横交错。
朱权的背部亦是如此。
这便是征战所留下的痕迹。
纵使朱权有着系统的帮助,武力已然是世间绝顶。
但他依旧还是人。
一人冲入万军之中,忘我的厮杀。
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伤口对于朱权而言,是荣誉。
是年迈之后的回忆。
“王爷。”
徐妙锦的双眸在见到这些纵横交错的伤口,已经含着热泪了。
朱权睁开窸窣的眼睛,一眼便看出了徐妙锦伤心的情绪,一把将徐妙锦抱在怀中,轻拍后背安慰。
“哎呀没事的,本王这不是平安回来了吗?”
“再说了,打仗受伤实属正常。”
“本王是主将,带兵冲杀的,要是不带点伤口,怎么能行呢?”
“”
“夫人,本王昨夜可是将在战场上冲杀的力气,都用在了你身上哦。”
话音刚落,原先还在伤心的徐妙锦,顿时小脸一红,娇羞的在朱权的腰间用力一掐,留下了一道印子。
两人初尝禁果。
又是腻歪了一刻钟,朱权和徐妙锦这才起床。
徐妙锦服侍朱权穿好衣裳。
可当徐妙锦准备起身迈出步伐时,双腿却是虚弱的毫无力气。
朱权见状嘴角微微上扬。
这可是他昨夜努力的杰作啊!
朱权调侃了几句,羞的徐妙锦的小脸瞬间红的都可以滴血了。
最终在徐妙锦的强烈谴责下,朱权搀扶着徐妙锦走出了屋子。
朱权推掉了今日所有的安排,只为专门留下陪一陪老婆。
徐妙锦还想劝一劝朱权。
可朱权直接了当的打断徐妙锦,态度十分坚定。
徐妙锦见状,心里美滋滋的。
像吃了蜜一样。
考虑昨夜太过折腾,所以朱权并未带徐妙锦出府逛街。
用过午膳后,朱权带着徐妙锦去后院吹了会凉风,两人顺便又聊了一会儿趣事。
朱权时不时的开黄腔。
羞的徐妙锦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半个时辰后。
朱权带着徐妙锦到了湖心亭上,两人坐在亭子里。
互相倾诉。
朱权也开口为徐妙锦讲起了故事。
还时不时的说两句明朝之后的诗词。
徐妙锦听得很入迷。
两人这一坐,就是整整一下午。
虽然朱权的嘴皮子干渴的厉害,但朱权却收获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同时也终于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晚膳过后,两人沐浴过后
第二日。
已经歇息了一天。
朱权也该动身处理杂事了。
徐妙锦早早的便起床,亲自为朱权准备早餐。
用过早膳后,朱权马不停蹄的便派人去将周文请来。
他需要听听周文对接下来的商业规划。
他的产业,可不止精盐。
还有白糖和蒸馏酒。
就在派人去通知周文时,城门口却突发意外。
二十余名士子,要出城进京赶考。
长途跋涉前往应天府参加科举。
但因为没有朱权的允许,他们被守将朱鉴给拦下了,并派人前来通知朱权。
朱权再三思量下,决定亲自前往城门口。
为这些进京赶考的士子们送行!
虽然他和朱允炆不对付,都已经兵戎相见了。
但这科举,是大明的科举。
是为大明挑选人才的。
朱权没有理由去阻拦。
相反的,他十分鼓励士子们参加科举。
因为只有这样,大明才能发掘源源不断的人才。
有了这些人才,大明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