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大同府城战况
黎尚书来后,与皇上及其他人都行了礼,然后问叶小丰选了一些什么人。
叶小丰便把刘忠旺等人指给了他,然后跟皇上说道:“皇上,此去任务艰巨,我又是一个毛头小伙,怕这些人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听说黎尚书那里有这些人的家属花名册,所以想请黎尚书帮个忙,将这些人的家属名册交给皇上。”
“若是这些人在战场上不听我的指挥,或者贪生怕死,畏战不前,除了由执法队军法伺候外,还要将他们的家人一律充为奴籍,如此,才能保证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否则的话,若是我指挥不了军队,完成任务便无从谈起了。”
皇帝一听,连忙转身对黎国民道:“黎爱卿,烦你去将这些人家属名册交过来。”
叶小丰连忙道:“这倒不用这么急,等队伍出发了再去拿名册也不迟,只是想请黎尚书跟他们这些人说一声,而且这个主意只能说是由黎大人你想出来的,要是他们知道是我出的主意,到了战场之上,我怕这些人会不仅不出力,还会因为恨我而反戈一击。”
皇帝听了点了点头道:“小丰说得对,黎爱卿,去吧,你跟他们把问题讲清楚,讲严重。让他们一定要听叶行走的命令行事。”
黎国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给所有准备出发的人做起了思想工作。
果然说是他给皇上出了一个主意,他们这些人的家属花名册将由他亲自交给皇上。有贪生怕死的,还有就是不听命令之人,除了军法从事,还将他们的家人全部充入奴籍。
黎国民讲完,这才发现竟然除了站在前排的刘忠旺他们,后面一大半人竟都是禁军中与他走得近的人,其中还有他的两个亲信范湘和宋思。
他给叶小丰来了一个阳谋,看来,这是叶小丰也给他来了一个阳谋啊。
黎尚书讲完了后,叶小丰又单独对执法队的王兵做了一通思想工作,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重点监视好范湘那三百士兵。
对于那些黎国民的人,叶小丰也单独给他们训了话:“你们都是黎尚书极力推荐之人,他说你们都是忠勇之士。虽然我知道这是九死一生之事,但是从来富贵险中求,只要听从命令,完成任务,我会向皇帝为你们求得赏赐。”
“你们若是战死,我一定让黎大人为你们请功,赏银都会交给你们的家人。但若是有人不听命令,军法从事,皇帝给了我先斩后奏的权力,还有就是你们的家人们,你们可要想清楚了。”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露出了惊恐的脸色。
叶小丰从顾秉义那里打听了那个范湘和宋思,都是黎尚书的死忠分子,临行之前,那黎尚书一定会有一些话要悄悄交代他。
出发之前,那黎尚书果然想找他们二人说说悄悄话,叶小丰立即阻止道:“黎大人,有什么话只能当着大伙的面直接说,你要是单独交代他们什么,我可不敢带这样的兵走。”
当着皇帝的面,黎尚书不得不放弃了,同时,他也暗暗佩服这个叶小丰果然不简单。
……
凌州,杨世雄接到叶小丰的第一封电报开始,便与铁强和许东一起安排了三百多护卫人员每天训练扔那个用竹节做成的炸弹。
开始的两天,都只扔那种点燃了导火索,却不带雷管的炸弹,第三天开始,便扔真正的炸弹。
直到叶小丰的第二封电报,才知道杨世雄的任务却是守家,而是由铁强和许东带队。
然后,杨世雄按照叶小丰的意思,将他们要去河曲县与叶小丰会合,一起打鞑靼的事情说了。
铁强和许东都是激动异常,作为曾经参加过武举的人,都有一颗想在战场之上杀敌之心,尤其是听到鞑靼军攻下东胜城实行了屠城之后,他们一个个都十分痛恨没有机会杀敌。
他们甚至私下里议论过,要是少东家叶小丰带着他们去杀鞑靼,或许能够建功立业。
跟着少东家,他们打过强盗,打过西洋人,也打过梅储熙,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杨世雄虽然不能前往边关,但他还是与铁强和许东等人分析了形势:少东家从来不做没有把握之事,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次少东家都快要参加会试了,却放弃这个机会去杀鞑靼蛮子,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其中这用手扔的炸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另外,还有其他货物,比如炸药,汽油,弩箭,镜子,铁丝,铁钉,手电,药品,电报人员等,凡是叶小丰交代了的,他们都不能打任何折扣。
叶小丰让他们可以七天后出发,但他们却抓紧时间练习,然后给京城发电报,要求在五天后出发,至于从京城派人送来通关令牌的事,双方约定在海上某个地方见面。
……
大同府,知府吴祖应与都指挥使杨咏德相互配合,已经抵抗鞑靼军队一月有余。
令他们十分头痛的是,那鞑靼军白天都躲在附近的山林之中,一到半夜,他们就突然出来攻城,却又不是天天进攻。
有时候声势浩大,真正出兵只有几千人,有时候却是突然大量人马出现。
使得大同府守军每天都是疲于应付。
由于缺少盾牌和盔甲,又没有摸清楚鞑靼军的目的,一开始,大同府守军损伤惨重,很多人都死于对方的箭下。
后来,吴祖应知道了这个情况,命令府城的木匠自发地制出了很多木制盾牌,有的甚至把家里的门板也拆了下来给守军当盾牌使用。
如此一来,人员损失大大减少。
可是,对方经常不定时地利用夜间来进行骚扰,守军们一个个都筋疲力尽了。
而且,鞑靼军十分狡猾,往往都半夜三更发动攻击,他们一出来,都是由重甲兵开路。
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铠甲,又都是趁着月黑风高之时从城墙外向城墙上射箭。
由于守城,不得不在城头上点起火把。这样,鞑靼军在暗,望远镜也不起任何作用,大荣军在明,很容易受到攻击。
而城墙上的人一旦与鞑靼军对射,又无法看清对方,即使射中了人,也因为对方身披铠甲而没有效果。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虽然伤亡减少了一些,但多少还是有伤亡,可鞑靼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如此下去,大同迟早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