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化学博士穿越后的开挂人生 > 第33章 正式入学

第33章 正式入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终于到了上学的这天,本来叶小丰打算自己跟周惟聪一起去就行了,可是叶冬还是不放心,坚持要送他去书院。

    一大早,叶小丰背了一个书包,里面装了他平时随身带着的四书五经及一些注解类书籍,与叶冬一起来到府衙外等周惟聪。

    没多久时间,周惟聪便出来了,见到二人,朝他俩打了个招呼,便一只手搭在叶小丰的肩膀上一路步行前往书院。

    路上,周惟聪简单介绍了一下馨雅书院,馨雅书院还是一百多年前一位从凌州府考出去的一个大荣首辅创建的,属民办性质。

    书院很大,里面又分三个学院,一个学院是供还没有功名的学生学习的,称为儒生院,一个学院是供士子学习的称为生学院,还有一个学院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雅书院,雅书院其实就是原本的馨雅书院。

    本来一开始,馨雅书院只是供那些举人以上的人或者有名气的秀才们在一起相互研究学问用的,后来,慢慢发展,有钱的秀才也都加入进来,因为与这些人讨论学问,更容易考上举人,再之后,一些有权势和有钱人就把他们的子弟也送进来学习,如此就发展成现在这个规模了。

    叶小丰心想,我的个乖乖,这不就是一座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院都有的学校吗。

    就问周惟聪道:“考上了秀才的人不是都去县学吗?也有来这里的?”

    周惟聪回答道:“秀才是指有了资格进县学学习,但不一定都会进县学的,很多秀才也只是在县学报个名,偶尔去听几堂课,然后就在家中自学,或者来这里学习。”

    听了周惟聪的介绍,叶小丰有点明白这个馨雅书院了,难怪这么出名,也难怪只有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们才能进来念书。

    谈笑间,不知不觉,三人就来到了馨雅书院,高高的门楼,一边雕刻了鲤鱼跃龙门图案,另一边雕刻的是状元打马游街的图案,上方雕刻的则是祥云捧日图案。

    门楼正中间一块大匾上是苍劲有力的四个隶书大字:馨雅书院。

    周惟聪胸前带着一块木制胸牌,这胸牌大约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校标,以区分是不是这学院里的学生。

    叶小丰没有胸牌,就被拦住盘问了,周惟聪忙拿出他父亲的引荐信,跟那门官说明这是新来的上学的学生。

    那门官打量了一下叶冬,问道:“你是来送学的?”

    估计是因为这学院里也有像叶冬这个年纪的学生,他才有这么一问。

    叶冬忙拱手行了一礼道:“正是,这是我儿子叶小丰,他第一天来学院念书,有点不放心就来了,烦请先生放行。”

    那门官才让三人一起进了学院,走进去一看,叶东和叶小丰都只有一个感觉,好大啊!

    进门后面对的仿佛就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像,雕像周围有很多石碑,上刻许多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论语》词句。

    穿过这个广场,就到了儒生院,所谓儒生院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四合院,设计结构有点类似于故宫,当然比故宫还是小多了。

    从周惟聪的嘴里得知,儒生院的最高管理者不叫校长,也不叫院长,而称为山长,儒生院山长姓孔,不知道是特意找一位孔子的后代来任山长,还是巧合这人刚好姓孔而已。

    山长办公室叫山长书房,周惟聪把叶小丰父子一起带到了孔山长的书房这里,见到了这位孔山长。

    孔山长年约四十来岁,穿着长衫,面容清瘦,身材高挑,颇有一种儒生风范。

    周惟聪率先行了学生尊师礼: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叶小丰也学着周惟聪的样子行了礼,叶冬却只是行了一个拱手礼,口称拜见山长。

    随后,周惟聪把周清明的引荐信拿出来,叶小丰注意到,那引荐信后面的签名竟是两人,另一个名字是张德才,还分别盖上了二人的印信。

    可能之前周清明是跟这个山长打过招呼,但知府张德才却没有,所以山长疑惑地问叶冬父子道:“你和知府大人和同知大人都熟?”

    叶小丰道:“回山长话,因缘际会,有幸识得两位大人。”

    山长又转而看向叶小丰,见他背着书包,便示意他的书包取下来给他看看,他看到里面背的是一些四书五经和一些注释类的书,拿出其中的一本《春秋左氏传》翻了翻,见里面有用毛笔标识的一些重点,还有由叶小丰自己用白话文写的一些理解和解释,不由得抬头问道:“上过几年学?”

    叶小丰回道:“小生还未曾入学。”

    山长又问:“那这些注解不是你写的吗?”

    叶小丰又回道:“这些注解是小生所写,回山长,小生虽未曾入学,却有家中两位兄弟从私塾学了之后,放学回来再教小生,因此小生便识得些字,上面的注解也是我兄弟教我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

    这山长不由得对这个学生来了些兴趣,便也同张夫子考校一样,读了一段文字让叶小丰跟读,见叶小丰一字不差地跟读出来了,便问:“你是把这些都背下了吗?”

    叶小丰答道:“背了一部分,不过山长大人刚才所读却是以前还未曾学到。”

    那山长显然有点不相信叶小丰的话,便再问道:“那你说说,你学过一些什么,能背诵一些什么书。”

    叶小丰道:“四书基本都能背诵,五经还只读了诗经,春秋读了一部分,其余也看过一小部分。”

    “那你学这些花了多久的时间?”

    叶小丰本来想说只看了两个多月,却想起自己不能太惊世骇俗,就说道:“大约五六年了吧,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学了。”

    “都是跟你兄弟学的吗?”

    “也不是,因为以前我家穷,没有钱去上学,一开始,我是经常去我们那边的私塾外面偷偷藏在外面跟着先生学,后来,我兄弟上学了我才跟着兄弟学。”

    接下来,山长随意抽了几段四书的内容让叶小丰背诵,发现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

    山长点了点头,心想,这孩子看来是个酷爱读书之人,凭着自学就把四书都背完了,五经也自学了一部分,只是不知学识到底怎么样。

    想到这里,他便对周惟聪道:“惟聪,你去叫一下叶夫子,让他带一份你们上月月试的空白卷子过来。”

    周惟聪回了声“是”之后便出去了,不一会,就把那叶夫子带过来了,叶夫子的手里还拿着一份考卷。

    就这样,还没有入学的叶小丰就开始了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真正的考试。

    面对这古代考试,叶小丰还是有点不适应,经论,律赋,策论还行,但八股文和试贴诗却基本只能算是懂一点皮毛。

    一个上午的时间,叶小丰才在山长书房答完了这些题,山长与那叶夫子也当场阅卷。

    看了叶小丰的试卷,两人都相信叶小丰真的没有系统学习过,那些要背要记的内容,他是无一错误,可那些需要技巧的内容,却是囫囵吞枣,或者说是鹦鹉学舌。

    看完了叶小丰的试卷后,山长与叶夫子商量道:“我看,他还是从乙班开始学起吧。”

    那叶夫子也点了点头:“嗯,可以从乙班开始,丙班的内容已经掌握了,甲班又还达不到,从乙班学起正合适。”

    山长又问叶小丰自己的意见,叶小丰道:“听凭山长与夫子安排便可。”

    山长和叶夫子都点了点头。

    后来叶小丰才知道:甲乙丙三班实际上就相当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丙班和乙班都是三年制,甲班是四年制,从丙班读到甲班毕业(当然实际上这时候是不讲毕业的,也没有毕业证)共十年时间,难怪古人称十年寒窗苦读,原来就是这个意思。

    丙班是启蒙班,相当于识字班;乙班相当于理解班,就是把所有的四书五经的内容读通读懂,除了这些,还教授六艺等内容;甲班则是应试班,主要教授应试技巧与方法,还有就是写八股文,相当于专门教学生如何参加童生试的班级了,周惟聪和郑斯年都在甲班就读。

    实际上,叶小丰最适合的应该是读甲班,可因为叶小丰是中途入学,甲班已经学过一段时间了,从中间学起,怕叶小丰适应不过来。

    了解了这些之后,叶小丰也没有去找人要转到甲班,打算先在乙班呆一段时间,反正他还有一些五经方面的书没有自学完,等到把五经全部通读,他再想办法把甲班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学补起来,或者专门找一个人给自己补课,他相信,只是一些考试技巧方面的内容,离明年三月份的县试还有十来个月的时间,应该还来得及。

    至于乙班有乙一乙二等班,他倒没有刻意要求去哪个班,想着反正只是一个学习环境,去哪都一样。

    办完了其他入学手续,叶冬先回店铺去了,叶小丰来到了乙二班,乙二班的负责人是一位姓朱的夫子,叫朱阳春,主要教授五经中的《易经》,古代没有班主任,这个朱夫子却行使班主任的职责。

    而其他的老师则都称为先生,原来,夫子与先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夫子是指被人公认为学识渊博之人,而先生却只是对普通老师的尊称。

    下午,朱夫子便把叶小丰带进了教室,让叶小丰进行一下自我介绍。

    叶小丰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我叫叶小丰,今年十三岁,请各位同窗多多关照。”

    叶小丰没有讲自己来自哪里,也没有讲自己以前没有上过学,因为他知道,下面坐的这些少年,一个个都不简单。

    这个年代的人阶级观念都特别强,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农家孩子,他们都会感觉与他一起读书都是一种耻辱,所以如果能避免还是要避免的好。

    从这天起,叶小丰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发现,乙班真的有点不适应他,感觉在这里就是浪费时间,那些先生讲的内容,主要就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

    前世的他虽然学的是工科,但也有很多时候需要查阅古籍资料,所以他本来就对古文很熟悉,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那是他的拿手好戏。

    于是他利用这些上课时间都去阅读之前没有看完的五经了,但听说那个朱夫子的性格很古怪,为了减少麻烦,在朱夫子的课堂上,做得非常隐蔽,看上去是在认真听课,实际上他也是在看其他的内容。

    现在,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练一个时辰的武,下午五点放学回来,也会练一个时辰的武。

    不过,他还是利用空闲时间,在街上采购了一些制作火药的化学材料,火药是华夏的四大发明之一,大荣朝的鞭炮,烟花都已经成熟了,所以一些如销石,硫磺之类的材料很容易买到。

    现在叶小丰要制作出来的是子弹底火,这底火相对较为复杂,但对于一个化学博士来说,这都是小儿科。

    叶小丰并不希望这么快就让枪支来到这个世界,但为了自保,他自己还是准备要弄两把手枪以备不时之需。

    几天时间,叶小丰就把用于手枪子弹的火药和底火药都弄出来了两小包,总共不到两公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