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分粮分钱
“哥,你们屋子的炉子也生着了吧,这样暖和。”
“我不冷,太热了难受。”国栋真的受不了太热的炕。
赵小丽把饭菜摆放好了,忐忑的去叫静初吃饭。
“小丽姐,我们兄妹真的以后自己做饭就好了。”
“静初,我在家也是闲着,身体没有问题,以后我来做饭,还有你不用计较那么多。”
“小丽姐,你以后每天帮着做饭,会让我从心里认为这是你应该的,那样不好,咱们还是各自吃各自的好。”
“咱们的粮食都是在一起,真的不用分开,大不了以后咱们谁有时间谁做饭。
静初,等到孩子生下来我可能就没有时间做饭了,到时候还得麻烦你。
还有咱们之间不存在谁占谁便宜的事,静初,你真的别多想。”
国栋洗完澡出来听到了赵小丽的话。想了想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劝劝静初,这个丫头的脾气太硬了。
“静初,小丽姐什么样的人你也知道,你的想法不要强加于她身上,一人一个活法。”
静初见到哥哥也这样说,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还是点了点头。
赵小丽是真的不会看别人的脸色,她的心里就是真的以为静初又回到了以前。
中午就是蒸白面馒头,下面是土豆炖熏肉。还有一盘炒白菜,一碗红咸菜炒鸡蛋。
静初觉得没有汤,两个女孩子又放了一盆菠菜汤。
饭后国栋不想休息的,但是静初不干,所以他们下午两点才再次的出发。
赵小丽因为和静初的关系恢复了,非常高兴,所以晚上想要包饺子吃。
从他们离开,她和面,开始准备。半天都是喜滋滋的。
熏肉白菜馅一定特别的香,她自己一个人准备四人的饭,但是因为时间充足,等到国栋他们回来,饺子已经包好了。
累了一天了,但是伙食好啊,这可是让国栋和小强都挺高兴的,
这一天对于他们三个来说真的挺累的,不过收获还是挺大的,半面堆满了树枝。
明天三个人还是决定再次的上山的,反正也没有通知什么时间分粮食。
赵小丽心疼他们三个,所以第二天早上很早的起来,给他们蒸馒头,这个饭禁饿。
中午他们三个回来,家里是大米饭,蒸了一盆子的鸡蛋羹,辣椒炒胡萝卜丝,土豆炖熏肉。
正在四人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钟声。
“不用急,咱们先吃完了再去,要不然回来都凉了。”
“我估摸着是说分粮食的事。”
“是啊,也该分了,有很多人家粮食都不够吃了。都去找村长和大队长要粮食了。”
赵小丽比他们几个的消息灵通,村里人都知道老杨厉害,对于赵小丽他们也不是和对待其他知青那样。所以她知道的消息要比别人多的多。
知道了这个消息四个人吃饭的速度快了很多。
等到他们四个到了大队部,几乎是所有人都到了。
这次就是通知大家,明天分粮食,分钱。
这可是大家最高兴的事了,忙活了一年终于要有收获了。
静初听到这个消息更加的高兴,也就是说明后天就可以去姜阿姨家了。
她知道,去人家生活,对于人家来说是负担,但是这是她现在唯一的向往,和心里的安慰了。
在这里,她只相信姜心语,待在她身边,她觉得安全。
回到家以后,国栋烧水,三个人得洗漱,出汗太多,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不洗澡根本就接受不了。
第二天,静初早早的起来做饭,感觉浑身都疼,这是超负荷运动了。
早饭就是大米粥,炒白菜。一人一个煮鸡蛋。
说实在的,他们的生活已经太好了,这也是国栋感激老杨的一方面。
“静初,我去和小强去排队分粮食,你和小丽姐去排队分钱。”
金家村的人多,所以大小对长也多,分粮食和分钱可以同时进行。
老杨虽然户口没有在村里,但是他不一样,在村里干活就有粮食和钱分。
国栋让小强排队,他在一边推着车等着。
五个人的粮食真的不少,他们三个知青都是一年的粮食,老杨和小强只有几个月的,但是已经非常的不少了。
今年金家村也有很多的存粮的。村里库房那是一定要留多一半的粮食的,但是大家伙都不愿意,所以经过几天的商量,决定大家伙按照规定的粮食分,不过这次是纯粮食的数字,并不包括土豆,红薯和菜。
最后算出来,库存量还是有很多,后来讨论决定,就按照交公粮的价钱,大家伙自愿购买。
因为都经过灾害,老百姓对于粮食那是非常的执着的。就没有一家人不买粮食的。
他们四个已经商量好了,都换成小麦,玉米和高粱已经够吃了,本来就都爱吃细粮,虽然贵但是算起来应该是比外面买便宜了很多。
村里人都非常的羡慕他们,但是也知道,人家有条件吃细粮。
最后国栋换回去一千斤的小麦,五百斤的玉米。
他们过去姜阿姨家里,怎么也要带点着粮食的,去年没带,那是因为没有,但是今年都丰收了,分到手里的粮食这么多,他们当然要带过去的。
陈辉和丁晓娟也都换成了细粮,陈辉想着媳妇要吃细粮,孩子生下来后,更需要有营养。
其余的知青看他们这样,但是没有学,他们都是大小伙子,吃的多,虽然有国家的补助,还有家里的接济。但是还是换了一半的细粮,一办的粗粮。这样心里踏实。
一直到了下午三点,国栋才把所有的粮食都运回家。
看着库房里的粮食。四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所有的红薯,土豆,和倭瓜,白菜,萝卜都放进了地窖里。
“明天咱们把粮食装进缸里,这样就不会让老鼠偷吃了去。”
“哥,咱们带过去三袋子的小麦去姜阿姨家,这样够吗?”
“应该不够。我吃多,没事的,我先骑车带着一袋子小麦去姜阿姨家里,她开车过来,再装几袋子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