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建设军队
话说龙阳公主与霍去病谈及反击杨家之事,一番盘算并无头绪,此事只能徐而图之。
翌日,龙阳公主察觉有突破契机,宣布于侯爵府后院紫云阁闭关,皇室卫队当日封闭此处,戒备森严。
紫云阁立于湖中,有一小桥可通外界,海岚站在小桥处,羡慕道:“听说龙阳公主困在九阶玄师多年,终于要突破到玄灵,真让人羡慕”。
霍去病不解问:“她刚闭关,你怎么确定她能突破到玄灵”。
海岚回:“她身上的玄气很充盈,是那种难以掩盖的感觉,她应该早就察觉到突破契机,但一直压制着”。
霍去病若有所思,如果海岚的猜测是真的,那龙阳就是在帮他。身为皇室,龙阳在东海府停留时间有限,但如果闭关,这时间就没谱了,短则十天,长则数月,历史最长记录是闭关三年,方至玄灵。
有龙阳公主在,海峡关守军还不得全力保护东海府,而华北道沈绩安和北平府杨邑也不敢玩猫腻。毕竟龙阳公主出一点差错,他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接收完粮草之后,霍去病看着满仓的粮食,有种想哭的幸福感。
此次粮草筹集二皇子和三皇子出了大力,除了林裕长老和龙阳公主援助的10万担粮草外,西北道来自三皇子,华东道来自二皇子,而二皇子肯定催促过华北道和北平府,要不然这两人才不会有那么好心。
霍去病已经通过沈绩安向二皇子表示感谢,当然也要向沈绩安虚情假意一番。
沈绩安没有参与党争,对二皇子和太子都敬而远之,此次粮食危机,沈绩安有些坐观山虎斗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皇室的授意。
既然粮食充足,霍去病想继续维持与缥缈峰的关系,他又命令林伊押送1000担粮草给云韵,由云韵转交给华彩衣。华彩衣为了表示感谢,以两倍金币购买。
随后霍去病和海岚联合一城十镇的官员制定了粮草供应管理制度,还制定了应急预案。有这些制度在,海岚管理起来就顺手多了。
这些做完之后,霍去病终于腾出手来整肃军队。
目前东海府兵力来自以下几个部分。
1、吕家:吕家上万族人迁徙到东海,里面有5500军人,这些是葫芦山口吕家叛军中弃暗投明的。经过两次狙击战,吕家伤亡1000人左右,剩下的4500人变成了狙击战的精锐。
2、原鱼口关守军:接收时有1万人,霍去病调遣5000骑兵到伦贝尔荒原,又调1000吕家人和100林家人控制剩下的5000人。
3、东海城守军:当时一城七镇共有守军5000人,霍去病以1000萌豹小队大量替换军官,又广泛征兵,最终建成1万人军队。
4、南平旧部:南平旧部共有15万将士,5000被征调到伦贝尔荒原,5000被分配到金山镇,5000留在屏山镇。这15万人虽然甲胄残破,马匹不足,但他们与难邑王缠斗多年,皆为勇士。不过他们尚存芥蒂,不好调用。
5、铁浮屠:目前只有1800人,这是以萌豹小队为主体,从佣兵、吕家、鱼口关、东海城守军中甄选大力气者组建的重装骑兵。铁浮屠要身着重甲,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
说来东海府有4万多可用士兵,但真正放心使用的只有1万东海守军,4000吕家军,近2000铁浮屠。剩下的25万人,用起来不是很放心。
东海府地理位置特殊,若扳不倒杨家,只能自建军队抵抗北狄和东夷族,还要提防杨家。
霍去病已向兵部申请扩军,经兵部核定,鱼口关守军编制1万人,东海城守军编制5000人,10镇每镇守军编制500人,合计2万编制。另外霍去病能够建立1万私兵,不占用军队编制,这样就能组建3万军队。
根据目前的情况,霍去病准备对军队进行以下整改:
1、扩建铁浮屠至3000人,算东海侯私兵。铁浮屠是霍去病的王牌,挑人时要进行严格审查,首重清白,次重气力。
2、组建2000拐子马,拐子马是配合铁浮屠使用的。铁浮屠过于笨重,防守有余,进攻不足,若配上轻骑兵,能够有效的打击敌人
3-组建2000斥候兵,算东海侯私兵。2000斥候兵会被分成4个大队,20个小队,注重渗透和特种作战。要求单兵作战能力要高,会着重从佣兵、吕家和萌豹小队挑选。
4-组建3000多实验兵,也算东海侯私兵。主要征调南平旧部和鱼口关原守军中的佼佼者,以现代的师、团、营、连、排、班进行组军。在师团设政委,在营连设指导员,对将士的进行思想教育,慢慢的同化他们。如果效果好,将要进行推广。
5-鱼口关守军编制分配:南平旧部2000编制,原鱼口关守军5000编制,东海城守军3000编制。将要对这一万人进行混编,以后统称为鱼口军。
6-东海城守军编制分配:吕家4500人编制,原鱼口关守军3000编制,原东海城守军2500编制。由4500吕家人组建吕家军,剩余人进行混编,称为东海军。
关于军队的驻防分配:
鱼口关驻守:常备军力4000人,剩下6000人要到伦贝尔荒原进行集训。
东海城驻守:常驻兵力8000人,1000铁浮屠和1500吕家人乃是标配,其余兵力也要到伦贝尔荒原集训。
十镇守军:常驻200人维持治安,其余人轮流到伦贝尔荒原集训。
为了预防意外,不久霍去病又在阴山走廊和海滨镇分别驻军2000人。在大青山和小青山设置了陷马坑阵,杜绝类似的南平旧部祸乱阴山走廊的事件。
等一切整肃完毕,已到了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