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录取通知书
二三月份,田里的西红柿苗才刚冒了个头,迎着寒风微微舒展。
远处的小山坡上,人们在弯着腰,不停地除草、翻地。
地下平坦的田里,老牛拉着犁,走过的地方留下一条长长的直线,两边的泥土被翻开,变成小土块。
翻过年后,人们又来到了新的一年,万象更新。
去年年末经历过高考的考生们正在心急如焚地等着答案,那承载着众多家庭希望的录取通知书,此时已经大部分被发了出来。
沈秋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看着远处的青山,听着人们劳作时的欢声笑语,忍不住眯上了眸子。
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今天难得是个好天气,到了下午,竟然罕见地出了一会儿太阳。
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笼罩了一片金光,可惜风吹到身上还是冷,这阳光除了好看没有半点用处。
苏翠兰此时已经去田里干活了,尽管沈秋告诉她,工分不够可以帮她直接交钱,但她还是闲不下来,要去地里挣工分。
而沈卫国就更不必说了,本来也都是些轻松的活,他出去正好打发时间。
于是种田的去种田,上学的去上学,竟然又只留了她一个人在家里无所事事。
盛清嘉早在年后就回京市去了,纵使再舍不得沈秋,也找不到理由留下来了。
反正总会在京市见面的,也不急于一时。
至于沈秋嘛,留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
这年头也查不了自己的录取信息,因此沈秋只能在家里一天天等候那个时刻。
以前看电视上说,有的人会把别人的录取通知书黑下来,然后顶替上学,因此沈秋也留了个心眼。
她家和村长关系好,录取通知书要是到了,肯定直接来通知她。
苏翠兰虽然觉得自家闺女考上的概率不大,但还是没有打击她,也没有催促她赶紧再去找工作。
沈秋百无聊赖地想着这些事,也不知道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能到。
干脆起身,回房间睡了个午觉。
没想到,她最后是被一阵急迫的敲门声给吵醒的。
“沈秋,开门!”门外传来苏翠兰的大嗓门,还伴随着如雷般轰鸣的敲门声。
屋子里没有窗户,昏暗的视线更加让人昏昏欲睡。
沈秋揉了揉眼,坐起来披好衣服,开了门。
“娘,怎么了?”
她一边疑惑地问着,一边用手擦了擦眼睛,手放下来的那瞬间,好几张面孔齐齐盯着,倒是把她吓了一跳。
沈秋:“……”
怎么回事,哪里来的这么多人?
苏翠兰却浑然不觉沈秋的窘迫,她手里递过来一个大大的信封,上面还贴着花花绿绿的邮票。
沈秋只看了一眼,就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
她伸过手来,接过那个信封,心里仿佛有小鹿在撞。
许久没有体会过这种激动的感觉了。
那信封并不是普通的纸做的,而是质感很好的牛皮纸,上面还印了精美的校徽。
只见信封上写着几个字迹工整的字:
沈秋收。
“沈秋,他们说你考上大学啦,这是真的不?”
苏翠兰此时脸上有些复杂,怀疑、惊喜杂糅在一起,期待地看着沈秋。
等沈秋终于说出那个“对”字时,苏翠兰身体似乎有些发抖,那是极度的开心与激动导致的。
沈秋还没来得及理会她娘的情绪,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打开之后,里面是张有些泛黄的纸。
没有现代的录取通知书那样花里胡哨,也没有精美的印花纸张,而只是一张空白的纸,上面写着黑色的字。
最上面写着录取通知书五个大字,下面写着:
“沈秋同志,恭喜你已被京都大学中文系录取,开学日期,另行通知。”
沈秋没想到,她自己最后居然阴差阳错读了中文系。
就这么些简单的字,只在最后京市教育局的落款那里,盖了个大红色的公章。
虽然这录取通知书过于简陋了,但沈秋脸上还是忍不住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苏翠兰不认识字,在旁边看着沈秋读完一遍,脸上露出笑容,连忙问道:“被录取了?”
沈秋直接伸手把录取通知书给了苏翠兰,用手指着上面的字,一个一个念给她听。
苏翠兰如获珍宝,认认真真地看着,早已笑容满面。
旁边来的几个人,有看热闹的大婶,也有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村里出了个大学生,还是著名的京都大学,这可是个天大的喜事。
那工作人员预计着,过几天肯定要在村口挂个横幅显摆显摆,让隔壁村的人嫉妒嫉妒。
苏翠兰看着看着就红了眼眶,谁曾想到,他们家里真能出了个大学生啊!
“你这孩子……”苏翠兰哽咽了一下,又拍了拍沈秋的肩膀,“可真够争气的啊。”
事到如今,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夸沈秋了。
原先瞧着是个不争气的,一天到晚脑子里只想着要漂亮,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的。
没想到突然大变样,找到工作了不说,如今竟然考上大学了!
苏翠兰决定,今天晚上就对着列祖列宗拜一拜,让他们看看自家这争气的闺女。
“翠兰啊,你家沈秋真出息了!”
李婶子人还没到,声音先传过来了。
她刚在路上听说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就赶紧跑过来凑热闹了,没想到居然还是她老熟人家的闺女。
李婶子挤进来,和苏翠兰几个妇女一起,拿着通知书看了好几遍,嘴里还惊奇地念着:
“原来这就是录取通知书啊,托沈家丫头的福,我们这种乡下妇女啊,也能看一眼了。”
没过多久,沈秋考上大学的这件事就几乎被全村的人知道了。
一时间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感叹,还有的人嫉妒和羡慕。
村里到处都是讨论这件事的。
“哎,听说没,沈家二丫头考上大学了,据说还是京市的嘞!”
“早听说了,我看着苏翠兰去拿的通知书,那昂首挺胸的样子哦!”
这话说得有些酸了,旁边的人呸了一口,“当初那沈秋多不遭人喜欢,没想到现在这么有本事。”
“那哪止啊,你没看见他们门口停的那辆自行车吗,我儿子说在城里要一百多块钱呢,而且还要工业券。”
一时间,村里像平静的湖面突然投进了一颗小石头,荡起了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