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王安
虽然有万千紧急事务待着处理,可是朱由校却并没有丝毫慌乱和焦虑。
建立自己的部门,培养自己的谍子,这都是牵扯到性命的事情,可是朱由校确认了几次魏忠贤监造的御用监后,便暂且搁置下了这件事情。
这也是前世执行无数任务培养的心态,欲速则不达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在当今时代,能够做到的人却越来越少。
反正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够亲自上手,现在着急又有什么用呢?徒徒害了自己的身体。
朱由校记得前世就有一位老前辈,便是死于这个,每天都盼着一场牵扯不少国家的会议召开,盼着盼着,会议没来,脑溢血来了,正要建功立业的老前辈便得了个半身不遂的绝症,只好被迫回国。
所以,做好能做的一切,然后静待其发生,这才是一个优秀的谋略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年轻的天启皇帝努力养病几天之后,终于在正月初九这天有些好转,天还没亮,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便急匆匆赶来乾清宫,准备奉请陛下驾临朝会。
“皇爷您猜怎么着?”
“怎么着?”
“那姓张的,一蹦能有一丈多高,三两下就窜院子外面的去了,等到护院们出去一看,哪还有什么人的身影……”
“嗯咳,嗯咳。”
王安在门口便轻轻皱眉,一进门拜见之后,连着几声咳嗽,魏忠贤也不好再夸夸其谈,只好道了一声王公公后站立一旁,等着王安开口。
“皇爷,时候到了,今儿个,怎么也该早朝了。”
王安尽力笑着逢迎,看着朱由校,心中也不免感慨。
当日移宫的时候,朱由校还是一副小孩模样,如今却已经是翩翩少年郎,正是青春得意好时光。
“王大伴,非要去朝会吗吗?”
朱由校轻轻皱眉,心中也有些反感。
并不是反感工作,上辈子他也是被下属戏称“工作狂”“二十四小时永动机”的领导,而是不愿意这么早就去接触朝堂。
尤其是不愿意在明辨每个人面目之前,接触朝堂。
“陛下,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今年陛下可还没去过呢,得去一去,让那些外官都看看,咱们大明朝的陛下如今是一个多俊郎的天子。”
王安老脸上笑出褶子来了,也没有什么反对的言语,却坚定了自己的意思。
一定要去!
“王大伴,朕不想去,你去主持吧。”
对此,宫殿内的人倒没觉得什么奇怪,大家都知道,太监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去替主人宣科主事本就是家奴应做的事,更何况,本朝已经有多少先例了!
“陛下,奴婢觉得……”
王安刚要说什么,一旁的魏忠贤却突然剧烈的咳嗽起来,然后迅速跪倒在地。
“奴婢惶恐,奴婢惶恐,奴婢一时没忍住,实在该死,皇爷,奴婢想必也是得了风寒,奴婢今日本便不该非要来当差,皇爷恕罪……”
魏忠贤慌张地磕着头,一旁的王安皱起眉头。
朱由校不免觉得有些好笑,这魏忠贤,这是给自己出旷工的理由呢。
“起来吧,没你的罪过,百姓都说风寒要过给一个人才能好,看来朕的风寒,是过给魏大伴了……咳咳……咳……”
朱由校说着说着,突然自己也咳嗽两声,王安心中暗暗叹气,却只能连忙上前关心,然后自己去主持朝会。
等着王安走远了,君臣二人这才笑了起来,魏忠贤连忙告罪。
“皇爷,奴婢一时心急,没惊了皇爷吧?”
“无碍,魏大伴接着说那侠客的事。”
话虽如此,朱由校眼中却闪过一丝谁也来不及注意到的精光。
凭心而论,朱由校不喜欢东林党,可这并不代表,他便喜欢魏忠贤。
众所周知,明朝是士大夫富,皇帝穷,百姓穷,而这里面的“士大夫”,便是在张居正之后迅速崛起的东林党。
这些人,欺下瞒上,不知道侵吞了多少国家财富,百姓血汗,更是放任后金坐大,国境内遍地开花一样的叛乱,简直罪不容诛!
而面前的魏忠贤,虽然在反抗东林党上面是一把好手,但是蒙蔽圣聪,害人虐民同样没有少做。
对于朱由校来说,毕竟是当皇帝的嘛,不能不用,不能全用。
两把刀都能砍断对方,就像倚天屠龙,而他朱由校,就要做能驾驭这两把兵刃都断裂自己却安然无恙的张三丰!
“魏大伴,你说,这些个武林高手,是真的假的啊?”
朱由校抬眼看了一下屋内屋外的太监们,开口说道,声音中还带着一丝憧憬。
“皇爷,奴婢见过啊,就刚才那姓张的就是奴婢亲眼所见!”
“这样啊……”
朱由校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坐回椅子以后,怅然开口道:“魏大伴。”
“皇爷,有什么事?”
“可惜了,你不识字,不然这秉笔让你来做多好啊。”
这话一出,屋内屋外的几个太监纷纷眼睛一亮,却没有人敢说什么,有的人更是赶紧低下头。
魏忠贤心道要坏,却只好笑着说:“皇爷说笑了,皇爷说笑了……”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没有什么二人共分,他要去,岂不是要把王安赶下来?
“朕只是想想罢了,王大伴那些日子待朕不薄,而且王大伴平日里照料朕也是尽心尽力,只是……唉……”
朱由校几乎把三分不满三分埋怨三分漫不经心表演了个淋漓尽致,听得魏忠贤心脏狂跳。
“对了,魏大伴,前些日子王大伴给朕说了些辽东的折子,魏大伴待会儿去奉天门把刘大学士请来吧,朕想问一下。”
“奴婢知道了,皇爷励精图治,真是颇有文景遗风。”
“呵呵呵……”
君臣对视而笑,只是一个心里已经在盘算怎么把对方最大化利用,一个心里在想怎么才能让对方擢自己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而此时的奉天门外,随着匆匆赶来的小太监一声“宣”,宛若冻僵了的石雕一般的文武百官纷纷跺了跺脚,抖擞精神,抖落风雪,分从左右掖门走向大殿。
大明朝这个庞大的机器中的核心,开始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