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1000多个义子!
各地的藩王,就没有一盏省油的灯,哪怕是周王,也是有些本事的。
大家就藩之后,在自己的地盘,那就是土皇帝,各个高高在上,哪里愿意在这件事情上,听别人的命令。
燕王朱棣,确实是有些本事,但也到不了指挥诸王的地步吧!
像这种事情,是最讲威望的,不但个人威望要高,在宗族里面的威望,也很重要。
毕竟,这是一个皇子之间的团体!
在大家眼中,燕王与其他藩王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可燕王居然还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想当带头大哥,这根本不足以服众嘛!
众多藩王,岂会轻易听从燕王朱棣的命令。
很多藩王压根就没把燕王朱棣的书信当回事儿。
燕王朱棣刚开始还非常激动,因为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
他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只不过现在时机,并不成熟,姚广孝所说的那个机会,也迟迟没有到来,反倒是自己的王位-,已经面临着威胁。
但正好也可以趁此,把其他藩王联合起来。
那么,日后,等到姚广孝说的那个机会出现的时候,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一呼百应。
这相当于一次预演啊!
燕王朱棣对于自己的力量,一直是不够自信的,与朝廷这庞然大物相对抗,如果不连和其他的藩王,他心底里没有底气。
可是左等右等,也迟迟没有等到其他藩王的回信。
然后,渐渐察觉到不对劲。
“和尚,你说他们什么意思呀?怎么这么久了,连封信都没有回?”
姚广孝摸着脑袋,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看样子,诸侯王似乎不想以殿下为尊!”
燕王朱棣愣了一下,随后噗嗤一声,都乐了:“他们不听我的,还能听谁的?难不成,他们还想搞刺杀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吗?真是荒唐至极!”
燕王朱棣真不是自谦,他觉得除了自己,根本没有人能承担大任。
若是说论资排辈,三哥自然在自己前面。
但是,三哥这些年,在封地的所作所为,大家可是有目共睹,他虽然不像秦王那么过分,但也是残暴之极。
像三哥这种性格的人,根本就不足以成就大事。
各个藩王怎么就看不明白吗?!
除了三哥之外,他并不认为任何一个藩王,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燕王朱棣也并非一定要自己当这个带头大哥。只要事情能办成,能让藩王制度延续下来,谁当带头大哥无所谓,可问题是,除了他之外,似乎没有人能够堪当重任啊。
燕王朱棣这一次失算了,姚广孝也失算了!
这俩人都高估了燕王自身的影响力。
两人都感觉很尴尬,巨尴尬!
而排行老三的晋王,也没能成为带头大哥,对他不服气的藩王,也非常多。
于是,各个藩王单单为了带头大哥的归属,就争论了好长时间,而且,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而藩王之间,如此频繁的交流,终于,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的看管,并没有那么严格,尤其是相比起应天府的官员来说,撒出去的眼线,并不算太多。
但是秦王出事,终究还是给朱元璋提了一个醒。
各地的藩王,尤其是边塞之王,手里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手中握的兵马,也就比较多,这导致他们有些过度膨胀,为所欲为。
朱元璋倒是不担心这些藩王,有谁会造反,其实,就算是秦王,也没有十足造反的证据,尤其是从朱元璋最重视的兵马调动来看,以及他与其他武将之间的联系,压根就不具备太强的说服力。
他相信,这些藩王也是比较识趣的,都不傻,肯定不可能在这种时候选择造反,根本就毫无胜算!
尤其是边塞之王,都是带过兵打过仗,非常有经验的人,只要不是太蠢,就不可能在这个时节选择造反。
他更担心的是,这些藩王在在自己的封地,继续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就算自己现在能容得了他们,未来的皇帝,也绝对容不下他们。
朱元璋是为了他们的后路考虑,希望他们能夹起尾巴做人,不要学老二,所以,在这段时间,撒出去的眼线也比较多。
没想到,还真的获取到了一些信息。
各个藩王之间都书信内容,虽然不清楚,但是这么多藩王,忽然之间,交流无比频繁,还是露出了一些痕迹。
奉天殿偏殿之中,朱元璋看完情报,扶着桌子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深深的叹了口气。
他的心中已然明白,各地藩王肯定正在想办法对付太子朱标。
对于朱元璋而言,也并不难理解,毕竟藩王制度,关乎到每一个藩王的利益,而有第1个被需剥夺王位的藩王,就会有第2个第3个。
而这一切,都是太子朱标引起的。
太子朱标在朝堂上掀起这么大的风波,已然把自己置身于其他藩王的对立面。
这些机密情报,只有朱元璋和心腹护卫知道。
这心腹护卫,得知消息之后,也是心惊肉跳。
此刻,看着朱元璋一脸惆怅的样子,忍不住说道:“陛下,要不要提醒一下诸侯王,若是再这样下去,怕是会惹出什么乱子呀!”
尽管不知道书信中的内容,也能猜得出来,各地的藩王正在密谋着什么。
这可不是一位皇子,而是全部被派到封地就藩的皇子啊,他们手中的力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朱元璋则是摇了摇头:“任由他们闹吧,老大这一次,做的确实有些过了。”
朱元璋本身也不想剥夺秦王的王位,一旦开始削藩,就会动摇整个国策。
这与他的治国理念,是严重不符的。
之前,太子朱标与他之间,在很多方面也有冲突,朱元璋觉得太子朱标过于仁义,虽有贤君风采,但有的时候过于优柔寡断。
像他这样,怎么控得住朝堂中的大臣。
而一旦某个或者某些大臣手中的权力过大,是必然要敲打的,这与他们立下过多少功勋,并不能画等号,他们手中的免死铁劵,在朱元璋眼中,也只是摆设。
实际上,这是权力之间的一种制衡!
想要让帝王之权至高无上,就必须压住朝中的权臣。
太子朱标过于仁义,不但有可能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且,有可能让大明王朝处于很大的动荡之中。
父子二人,这些年,可着实没少吵架。
但是之前那些事情,朱元璋都可以忍让。但这一次不行,藩王制度关乎整个大明王朝的天下。
如今,老七更是在秦洲不停的拓荒,大明王朝的版图,已经越来越大,秦洲与大明王朝本土隔着那么远,如果不派去老朱家的血脉,进行镇守,朱元璋躺在棺材里他都不安心。
朝堂之争,虽然太子朱标赢了,但是这事情,根本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各地藩王岂会善罢甘休?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对于各地藩王的动作,他不予干预,就在一旁旁观,眼睁睁看着他们与太子朱标争斗。
而目的,就是要让太子朱标理解到这里面的庞大压力,让他知难而退,打消削藩的念头。
ps:感谢彦祖的催更、、评价、票票_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