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樱木求和!
今年过年,朝廷没放年假,因为朝廷事务繁忙,从初一到初六,仅仅6天时间,朝廷收到的奏章达13多份,总共反映了3多件事物。
朱元璋累的屁颠儿屁颠儿的,也忙不完。
太子朱标因为驸马爷欧阳伦的事情,这两天又与朱元璋闹矛盾,办起公务来也不积极。
这担子,又压在了朱元璋~一人的身上。
现在,大明王朝已经废除了丞相,也就太子朱标能帮一帮朱元璋,相当于担当起丞相的职责,分担很大一部分压力。
太子朱标也比较能干,能力出众。朱元璋对他,-一直非常满意。
现在太子朱标一撂挑子,朱元璋也扛不住呀。
再加上朱元璋这两年杀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年前还因为欧阳伦的事情,又杀了一批大臣,要不是马皇后回来的及时,估计死的人会更多。
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当务之急,需要重新调整朝廷的机构。
首先就是补充新鲜血液。
因为朱元璋杀伐过重,不听太子朱标的劝阻,导致朝廷机构几度在崩溃的边缘。
于是洪武十七年刚开年,朱元璋就宣布重新开放科举制度。
明朝立国之初,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在洪武二年、洪武三年,从一度举办过乡试、会试,但因为效果不理想,所以,一度暂停。
十几年之后,终于再次恢复。
所以,这一年对于明代科举史,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
朝廷统一颁布了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成为定制,直到明朝末期。
不过,新鲜血液补充上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朱元璋现在就已经忙得滴溜溜转了。
他必须想办法,减轻一下自己的压力,于是,设置一批新的大学士。
这些大学士,相当于顾问的身份,也就是日后内阁的雏形。
其实大学士在前几年就已经搞出来,但是今年,朱元璋进一步放开了他们的权力。
如此一来,朱元璋压力大减。
这些大学士会帮朱元璋一起处理一份份奏章,然后,在下面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朱元璋看过之后,再用红笔批阅。
如果觉得大学士的处理意见不错,这份奏章很快就处理完了,不怎么消耗精力和时间。
如果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会思考一番,然后,再加以补充或者修改,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对于大明王朝各州县来说,朝堂上大学士的变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大家最关心的,自然还是科举考试,这可是关乎读书人的仕途问题。
齐地自然也不例外。
从济南府到其他各州县,纷纷通知下去,今年要举办科举考试,以及宣布考试时间。
所有考生,都抓紧时间,到济南府参加应试。
格物学院这边,报名的学生大约是1人。
消息传出去,整个齐鲁大地为之震动。
不是说好了,格物学院是培养工匠的地方吗?
怎么还参加科举考试了?
格物学院的回复也非常简单,首先,格物学院内的所有学生,都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其次,格物学院也从来没说过,自己的学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
一时间,齐鲁大地的所有儒生,都感觉自己的智商被羞辱了。
但不论怎么说,格物学院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定论。
因为这次考试规模比较大,朝廷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所以,科举考试的紧凑度也比较高。
只要符合条件的读书人,都可以参与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总共分为三个等级,第1个等级,就是到省里去参加乡试,过关之后,相当于直接跳过秀才,成为举人。
然后,就是各省之间精英的比拼,称之为会试。
会试需要到贡院去考,相当严格。
会试通过的精英,将面临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也就是面对皇帝的提问,考生进行回答。
之后,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
这个时候,如果还榜上有名的话,就可以派任官职了,当然,刚开始的官职一般都比较低。
这就给了格物学院的学生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他们不需要考童生了,直接就可以参与省里的乡试。
而三年之后的科举,就将重新恢复原来的制度,需要通过4个等级的选拔,才能最终榜上有名。
而且,今年录取的官员人数应该会比较多,因为朝廷的血液,都快被朱元璋放完了,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朱榑对这件事情,还是非常重视的,派出齐王府的马车,还派了专人沿途保护1名考生,浩浩荡荡顺着沥青公路直奔济南府。
齐鲁大地,一片震动,这儒学界,真跟地震了一样。
齐鲁大地可是儒学的发源地,而且,是考试大省,考生非常多,竞争也非常激烈。
冷不丁的冒出1名竞争者,大家能没情绪吗?
而且,之前说好的,格物学院的学生不是都要培养成工匠之类的吗?
所以,当这1名学生抵达济南府的时候,考生们都比较抵触,甚至早早就把所有的客栈都给订满了,不让这格物学院的学生有地方住。
只是,齐王府的生意,遍及大明王朝,而济南府更是经营的重点。
省会在这里的产业,自然很多,所有的师生,很轻松就安排好了住处,压根就不住客栈。
这让打算给格物学院学生好看的儒生们,算盘彻底落空,很是不爽。
而来到济南府之后,学生们也纷纷在院服的外面,套上了读书人专用的长衫。
猫头鹰也被藏在了里面,单从外表来看,还真分不出谁是格物学院的学生。
说起来,格物学院对于科举考试那一套,是不做重点的教学的,但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可以自学,只要符合条件的,日后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现在,科举考试,对于学生们而言,依旧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
有些考生,也提前做了准备,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大夫或者成为工匠。
当学院解决了基本的吃喝问题,又不收费用,闲暇的时间,又懂事的学生,也会备考科举。
1万人里,总有很多想成为官员的,而对于这些学生,朱榑也是一律支持。
这1名学生,只要是科举考试那一套成绩比较不错的,朱榑全都给打发了过来,让他们参加省里的考试。
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想当官,先考完了再说。
没办法,朱榑现在在朝堂上一点影响力都没有,只能自己培养了。
说不定有朝一日,朝堂之上,全都是猫头鹰呢。
朱榑也亲自跟了过来,住宿的地方,安排在纺织作坊的员工宿舍楼。
“都不用紧张,好好考!会的都好好答,不会的也别空着!把考卷一定填满了!”
朱榑就跟送孩子去高考的老父亲一样,对广场上的考生,不停的嘱咐。
实际上,又的学生,年龄比他还大。
其余的考生,也都已经齐聚济南府。
从考生来源地看,青州府的考生最多!
青州城的考生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济南府。
而登州府的考生数量最少。
其实也比较好理解,考生数量和成绩,这这个时代,与当地经济的经济水平,有极大的关系。
饭都吃不上的地方,让人家怎么备考科举。
而青州府,已经成为齐地最富庶的地方,远超过济南府。
早就不愁吃喝的百姓,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培养起后代。
所以,青州府来的考生最多,再加上格物学院的学生,直接把其他五个府的学生盖了下去。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