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接触奏疏
朱慈烺能说什么呢?
“儿臣遵旨!”
朱慈烺一副恭敬的模样。
崇祯见太子虚心受教,心情也好了些,于是又想起了把他喊来的事情。
“皇儿,曹伴伴【曹化淳】说你要让他从京营里给你再挑四千将士?”
崇祯问道。
“是,这是父皇您之前答应过的!”
朱慈烺点头。
“可是……不是,皇儿,加上这四千将士,你的护国营一共就有五千兵马了,你养的起吗?
这可不是过家家,胡乱瞎玩的!朕知道你报国心切,但你作为储君,该学习的是怎么做好一个太子,向你的老师学习治国理政,安邦安民!”
崇祯苦口婆心的说道。
“父皇,儿臣自然有生财之道,这个父皇不必替儿臣担忧!
父皇,如今大明的局势,您认为儿臣能够安安心心的学治国理政,安邦安民之求吗?
儿臣认为,作为储君,当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觉悟!”
朱慈烺朗朗而言。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崇祯反复念了几遍,越念越有一种感觉,浑身都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站了起来,走来走去。
最后看向朱慈烺,问道:“皇儿,这话是哪位大儒跟你说的?是周逢元还是杨廷麟?”
朱慈烺摇头,心里默默吐槽,这不是后人根据你的结局描述的君王死社稷吗?
“回父皇,是儿臣自己说的!”
朱慈烺有点心虚。
“好!”
崇祯突然大喝一声叫好。
对着朱慈烺说道:“我儿年只六岁,就有如此志向!朕心宽慰,你要练兵就去恋吧!
你的生财之道朕也懒得多问了,你向来是不安分的主,主意也多的!
不过,你若是敢欺压百姓,抢劫大臣,朕一定不会饶你!
可记得?”
“儿臣谨遵圣喻!”
朱慈烺拜首。
敲诈成国公的是大b哥,关我朱慈烺什么事呢?
崇祯心情大好,上前将朱慈烺拉起。
如此近的距离,却是让朱慈烺把崇祯看的更清晰了!
崇祯才二十四岁啊!
两边的鬓角都出现了白头发,鱼尾纹也是很明显,显然是没有睡过什么好觉!
多么的憔悴啊!
作为大明最后的皇帝,自从登基为帝后,先是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权利收拢后每天都勤于政事,生活无比的节俭,一餐饭就两个菜,黄袍旧了也不换,有缺口就交给周皇后缝补,可不是什么传说中的,补一块缺口的花费比一件龙袍都还贵!
登基八年,就下了两次罪己诏!
可以说,崇祯真的很有干劲,很有上进心,很想当一位好皇帝!
若崇祯生在明朝中期,绝对可以当一个好皇帝!
可无奈这是皇朝末期啊!
大明此时已经积重难返,再加上小冰河,天气极度的冷,粮食产量本来就低,加上这鬼天气,想要好收成就更难了!
北方寒冷且不下雨,南方又是洪灾多!
如此状况下,再加上土地兼并,农民没饭吃,导致造反不断!
在内忧外患下,崇祯怀恨自挂东南枝!
“皇儿,皇儿,你盯着朕看干啥?”
崇祯一脸疑惑的问道。
朱慈烺思绪恢复了过来,勉强笑着说道:“儿臣看父皇英明神武,有些痴了!”
“哈哈哈,连朕的太子也来恭维朕了吗?
唉,若是朕真的英明神武,大明江山怎么会越来越艰难呢?
就连你一个六岁的稚童都看的出来,大明到了朕这里,局势越发的崩坏啊!”
说到最后,崇祯从笑,到最后说话都有点哽咽了。
朱慈烺没有去安慰,而是说道:“父皇,儿臣已经不是稚童了,儿臣能扛鼎,是男子汉大丈夫了!”
这个必须说,要不然,一直被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很影响做大事的!
“好好好,皇儿是大丈夫了!既然是大丈夫了,如今识字多少啊!”
崇祯问道。
“父皇,儿臣现在已经能够认识所有字了!”朱慈烺自信的说道。
这可不是瞎吹啊!
朱慈烺虽然这副身躯看起来只有六岁,而心理已经是个成年人了!
认字自然快的多!
崇祯觉得太子太过于自信了,于是牵着朱慈烺来到龙案上,拿出一封奏章给了朱慈烺,说道:“来,既然已经是大丈夫了,身为储君,自然要学习如何批阅奏疏的。”
终于可以触摸到国家大事了吗?
朱慈烺的眼睛在冒光,终于有一个大突破了啊!
朱慈烺迫不及待的接过奏疏,想看看是什么国家大事。
可当朱慈烺打开一看时,彻底傻眼了!
这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啊?
奏疏的内容居然是广东的一位官员在奏报一位老农捡了一个钱袋?
这可是打破了朱慈烺所有的幻想啊!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这个时候的葡萄牙人已经占了广东的某地作为港口了吧?
这他喵的,正事不说,居然在谈拾金不昧?
这可是……
崇祯见朱慈烺的表情,猜测太子肯定有很多字不认识,说道:“皇儿,把奏疏上的内容念给朕听听。”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知道便宜老爹在考自己识不识字!
虽然很无聊,却还是认真的把内容老老实实的念了出来。
念完后,崇祯震惊!
居然全念对了?
可是,太子的眼神……
“皇儿,你好像闷闷不乐啊?是不是觉得这奏疏没有一点乐趣啊?”
崇祯问道。
“父皇,儿臣本来觉得,奏疏都应该上陈大事的,可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从广东到京城可不近吧?
而且,儿臣也听说,广东那边有佛郎机人占领了咱们大明的港口。
为何这位广东巡抚放着大事不报,所说这小事呢?”
朱慈烺是不能理解的!
不要说洋鬼子的事情,你最起码得说说如今广东是何局势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皇儿啊,国无小事啊!
这奏疏的内容虽然是小事,但是,却是可以从这件小事里看出来广东百姓淳朴啊!
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这个道理,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整个广东的情况!”
崇祯教导道。
朱慈烺却是无力吐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