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三大王的亲事
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其他人似乎也才发现官家就在不远处,也跟着一块儿喊了起来。
这么多人都在喊“万岁”,并且还带动着更多的人,开始喊起来。
一下子,整个金明池里面就呼声震天,并且人头攒动,所有人都向着官家所在的方向挤。
见到这个场景下,待在金明池水心殿的官家也很高兴,只要不是昏君,看着自己受臣民爱戴,心里面肯定都会高兴。
毕竟作为帝王,没有几个人会不在意生前生后留下的名声,想留下一个好名声。
金明池水心殿里面,也不止官家一人在里面,后宫的那些娘子和得官家看重的重臣都在里面。
不过离官家最近的人,倒不是这些后宫的娘子,而是这些朝廷重臣。
毕竟今天虽然是游玩,可也是正式场合,官家只顾着和后宫娘子取乐,看起来也不像话。
所以虽然都水心殿里面 ,其实官家和后宫娘子也并不在一处,官家是由一些重臣陪着看开池表演。
看着官家高兴,这些重臣便也跟着捧场,说一些凑趣的话。
鲁国公因为官家当初登基的时候,第一个向官家跪拜行君臣之礼的重臣,一向很得官家看重 ,在官家面前也一向不见外。
便开口说道:“这些儿郎看起来可都不错,官家等会儿可得好好赏他们。”
官家现在正高兴,自然不会因为鲁国公这些话生气,同样也是兴致勃勃。
“自然得厚赏,对了,我记得你家中九娘,到该说亲的年纪了?”
鲁国公的女儿曹九娘确实已经到说亲的年纪了,只是现在听了官家的话以后,鲁国公心中却有点拿不准官家的想法了。
就算是十分得官家看重 ,鲁国公也不认为官家对他的看重,已经到连他家所有孩子的年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程度。
要是官家真的连他家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年纪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也太吓人了。
对于官家突然说这些话的原因,他心中也不是一点数都没有。
知道官家问家中九娘,是不是到说亲的年纪了,其实就是已经对九娘的亲事有安排。
本来官家记得自家孩子,还愿意在自家孩子的婚事上费心,也是一件好事。
可是让鲁国心中有些惊疑不定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官家究竟想把女儿九娘说给谁。
男方的身份要是普通,也不需要官家在婚事上费心,怎么也得适合官家比较亲密的小郎君,才能让官家开这个口。
官家想要说给九娘的小郎君,要是官家膝下的皇子当然好。
可要是其他人,尤其是身份比较尴尬的人,那就麻烦了。
现在已经到说亲的年纪了,亲事也需要官家亲自过问的人,在鲁国公看来,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三人。
除了三大王的亲事以外,先帝仅存的唯一儿子,还有袭了前朝皇室爵位的柴家 ,也都要说亲。
这两人别看身份尴尬 ,可是地位又高,身上都有王爵,说亲的对象,身份也不能太低了。
毕竟要不是这两人的运气差,现在哪里会是官家做这两人的主,这两个人的地位都得比官家高。
这种情况下,官家对他们就不能太过苛责,反而要十分优待,才能堵住天下臣民的悠悠之口。
可是既然两人的身份这么特殊,谁知道会不会有不甘心的人,想着靠两人挣一个从龙之功。
所以信不过的人家,官家也肯定也不愿意让他们和这两个人联姻。
鲁国公还真的挺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跟官家的关系一向亲近,让官家动了自家女儿嫁给这两人的心。
虽然这也表示了官家对他的信任,可是鲁国公还真不愿意这样的亲事,哪怕女儿一嫁过去就是王妃。
这样尴尬的身份,自家女儿嫁过去以后,不也会同样变得身份尴尬起来,连以后的外孙、外孙女都一样,摆脱不了尴尬的身份地位。
而且想着已经没了的先帝长子,柴家正统血脉都死绝了,现在都已经是远亲了,还不知道这两人的好日子能过多久,鲁国公就更不愿意让女儿去受这个罪。
再说了,这也不只是女儿的事情,官家现在信得过他,等他真的结下这样一门亲事以后,官家还能信得过他?
至于会不会是三大王的亲事?
关于官家想替三大王定下韩国公府潘八娘的事情,鲁国公却是早就已经得到过消息,也不会做这样的奢望。
看着还在等自己回答的官家,曹国公就哈哈大笑了起来,一副没有听出官家言外之意的样子。
“官家还记得我家九娘?九娘确实已经到说亲的年纪了,我和夫人早就打算好了,等新科进士出来以后,就替九娘榜下捉婿。”
现在文人的地位高,很多武将之家为了转换门庭,都会选择替家中小娘子选择文人做夫婿。
并不像以前那样,选女婿首先看的是门第,门第越高就越好,本人好不好,倒是成了其次。
只要拥有一个好姓氏,哪怕就算一事无成,想娶一个贤惠的妻子,也并不困难。
反正这样的人 ,就算是纨绔子弟,靠着那个好姓氏,也会被所有人都高看一眼。
子孙后代,同样也会享受这个姓氏带来的余荫,嫁女儿过去,也并不吃亏。
如今却是文官的地位高,又需要科举出仕 ,并不像以前那样讲究世代门阀之家,反而更看重男子本人的才华 。
除了和朝中那些文官家族的子弟联姻以外,每次大比之年,新科进士的皇榜贴出来以后,选择榜下捉婿的人家也不少。
毕竟那些在朝廷之中,已经有根基的文官家族,还真不一定会愿意娶这些武将家族的小娘子。
谁让文官的地位比武将要高,不但同级别的文官地位高于武将,就算是差几个级别,也是一样文官地位要高于武将。
而且文官又不同于武将,武将中有爵位的人家,可以直接世袭下去,就算没有爵位的人家,家中子弟想要谋得一个官职也不算困难。
文官却要靠科举考试以后,才能够入朝为官,就算是官宦家庭的子弟,也是一样的待遇。
这些武将家族,和文官家族联姻的时候,也会担心看走眼了,选上了一个绣花枕头,并没有什么才华,最后只能在家中混日子。
所以比起直接和文官家族联姻,反而是选择这些新科进士做女婿,更加合适一些。
新科进士都已经过了科举这一关了,也不用担心会中看不中用。
反正再怎么差,也都能做官,无非是官大官小,得不得圣心的问题。
只要有做官的资格,再有人扶持的话 ,想要把官做大、做好也并不困难。
偏偏这些人,很多都是寒门出身,在朝中又并没有根基,同样会想着找一个靠山依靠,也不会拒绝这样的亲事。
所以每次大比之年,皇榜一贴出来,那些榜上有名的人,就是大家争相选择的女婿人选。
甚至因为粥多肉少,很多时候还会几家看中同一个人,要想让这些青年才俊做女婿,还得靠抢人,才能把人抢回来做女婿。
那些真正有意在新科进士中选女婿的人 家,放榜那天都得带上一大群家丁,最后才能把人给抢回去。
其实大家这样做 ,倒也不是把人抢回来了,就是自家的女婿了,压根不需要考虑女婿的想法,也不需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妻子。
婚姻大事,怎么也得讲究你情我愿 ,要不然就不是结亲,是结仇了,不可能女方愿意就行了,一点不考虑男子的想法。
要是对方已经有妻子 ,肯定也得算了,总不能仗着自家位高权重,就让人休妻另娶,这样都做成什么了
权利再大的官员,也要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可能做这种让人诟病的事情,又不是真的找不到女婿了。
之所以要当天去抢人,先把人抢回来再说其他事情,而不是按照正常的说亲程序来做。
主要也是要不先把人抢回来,万一对方确实没妻子,又愿意娶一个高门小娘子,却被其他人家抢走了怎么办?
选择榜下捉婿的人家并不少,又都是高门大户,看好的女婿人选,要是被其他人家抢走了,就是其他人家的女婿了。
毕竟在今天之前,大家谁也不认识谁,又没有事先说好,只是都有在放榜之后结亲的想法,当然是谁抢到就是谁的了。
所以大家都是先把人抢回来,再询问情况,总不能一开始就失了先机。
虽然这样的做法,也闹出过不少的笑话来。
抢回来的女婿已经有妻子了,或者是并不愿意娶高门之女的情况都有。
或者说有人胆大包天,家乡已有原配妻子,却选择隐瞒情况,直接就又娶高门之女。
又没有能一直隐瞒下去,家乡的原配又找了来,直接把情闹大了。
只是就算是这样,大家也没有被吓到,很多人家还是会选择新科进士来做女婿。
不过是仔细一点的人家,可能不会等到放榜之日直接抢,而是提前打听好比较有才华的学子。
先把对方的情况查清楚,看看对方没有娶妻 ,要是没有的话,再提前定好约定 ,或者是直接就把女儿嫁过去。
只是这两种做法,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了,提前做好约定,容易碰上反悔的情况,提前嫁女儿,又有可能会看走眼。
既然都有风险,很多人家也就不会费这个功夫了,还是选择直接榜下捉婿,直接去抢就行了。
反正现在这类事情多,就算真的碰上对方不愿意的情况,大家也不过是一笑置之,又不会影响什么。
要是碰上胆大包天,已有妻子却还骗婚的人,等事情真的闹出来了,再让女儿和离,另外选婿就是了。
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渐渐的那些汴京城里面的高门大户 ,在替家中小娘子说亲的时候 ,榜下捉婿倒是成了一种习惯。
因为事情很常见,听鲁国公说打算替家中九娘榜下捉婿,官家倒是并没有怀疑这话的真假,心中却很遗憾。
其实鲁国公还真猜错了,官家问这些情况,还就是为了三大王的亲事。
想着要是曹九娘合适,就把曹九娘聘给三大王。
当然,鲁国公得到的消息也没错,一开始官家确实更看好潘八娘。
只不过三大王不愿意,官家也只好改变主意了,反正也没有正式下旨。
尽管这些年官家也不是没有再添过孩子,可是膝下的孩子也不算多。
而且前面那几个孩子,在官家心中的地位,也还是要更重要一些。
毕竟那个时候,官家只是一个王爷,并没有成为官家以后那样忙,在前面几个孩子身上耗费的心血也更多。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无关大局的事情上,官家还是愿意让儿子顺心,不想让儿子觉得不如意。
既然儿子不喜欢潘八娘,换一个小娘子就行了,满朝文武谁家没有几个年龄合适的小娘子
好在官家也不是非要曹九娘不可,得了鲁国公的话,又想着韩国公还在一旁看着,便也没有再说什么。
只想着再多看看,要是有其他小娘子更合适就换人,没有的话,还是就潘八娘算了。
儿子要是不满意,以后多纳几个合心意的妾室,不也是一样
这边官家心里面还是想得开,反正又不是他要娶一个不符合心意的小娘子。
可是作为当事人的三大王,看着潘八娘派来的女使,就没有那么好的心态了,心里面只觉得十分的不耐烦。
这个潘八娘还真够轻狂,爹爹的旨意都还没有正式发出,都把自己当成铁板钉钉的王妃了!
要不是现在周围人山人海,三大王是一定要给这个没有眼色的女使一个教训。
就算看着周围全部都是人,三大王放弃这个想法了,却也不打算真的去画船找潘八娘。
他正想把这个女使打发走,突然就看清楚了,那艘画船上的情况,一下子就改变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