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试恋三十三天之穿越宋朝儋州 > 第10章 军使张中

第10章 军使张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宋朝海南儋州,宋朝时称为昌化军。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开始,对海南进行了“废州为军”的建置改革,将除琼州外的海南另外三个州全部改为“军”,即废儋州为昌化军、崖州为朱崖军(后改称吉阳军)、万安州为万安军。

    宋朝海南儋州(昌化军)的州治是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为了抵御海盗的侵扰和防止战祸。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田章拓址筑城。城垣全长1573米,宽6米,高83米。东南西北建有四道城门楼,东为德化门,南为柔远门,西为镇海口,北为武定门。

    城门外又筑有月城,沿城墙拓有护城河,长1590米,宽167米,深27米。四牌楼是中和古城的一条青石板老街,长约100米,住着五六十户人家,整条街都由青石板铺成,街的两旁立着的都是深黯古朴的牌楼。

    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的城外,雾海云天,月色空明水亦悠,镜湖碧水充满着盎然绿色,方圆数百里,四周青山环绕,林木叠翠,山川逶迤,山脚陡斜,凹落成两面三刀的低洼山谷大盆地,盆地荡漾着波粼粼的湖水,水波不惊,青山飘浮于湖面,湖畔有大片橡胶林、木麻黄林,山绿水绿。

    琼州别驾苏轼和苏轼第三任夫人王朝云从景色优美的城外进入到了古色古香的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

    但是,等琼州别驾苏轼和苏轼第三任夫人王朝云进入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后,发现这个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远远不如内陆的繁华,而是城镇如此穷苦破败、百姓多数穿着朴素的衣服,很少有穿华丽衣服的。

    琼州别驾苏轼的马车先在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的大街上停下。

    “父亲,我们先找一个饭店,吃一下饭吧?”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向父亲琼州别驾苏轼提出建议。

    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在父亲琼州别驾苏轼从惠州贬谪到海南儋州时,先把自己的妻儿安顿在亲叔叔苏辙家中,然后就坚决地跟随着自己的父亲琼州别驾苏轼,远渡海南,来到儋州。

    “夫人,要不我想找个饭店吃吃饭,休息休息一会?”琼州别驾苏轼关心地询问着苏轼第三任夫人王朝云。

    苏轼第三任夫人王朝云看到大家都风尘仆仆的,于是就同意了:“恩,大家也都累了饿了,那我们就先找个饭店吃吃饭!”

    琼州别驾苏轼对自己的三儿子苏过说:“过儿,辛苦你去找一个饭店!”

    “好的,父亲,我先往前走去找找。”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说完,就往前走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左顾右盼地寻找着饭店并不时询问着当地人,“老乡,请问昌化城的饭店在哪?”

    让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感到迷茫的是,他问了两三个当地人,但是当地人说的海南儋州当地方言,所以听不懂这两三个当地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功夫不负有心人,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官话的当地人:“老乡,请问饭店在哪?”

    “饭店?我们儋州昌化城里,没有饭店!”这个懂官话的当地人回答。

    “那老乡,到哪里去买吃的?”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继续问,因为他希望在这个儋州昌化城(现儋州中和镇)里找到一些能填饱肚子的吃的。

    这个懂官话的当地人解释:“不好意思,我们儋州昌化城里,是赶早市的,在早市的时候,我们儋州昌化城里是有乡里乡亲哪一些吃的出来卖,但是早市过后,我们儋州昌化城里的乡里乡亲就会收摊回家了,所以就没有吃的卖了。”

    琼州别驾苏轼的三儿子苏过听到这些话后,垂头丧气地往回走,然后回到琼州别驾苏轼身边,然后说:“父亲,儋州昌化城没有饭店,而且现在也没有吃的买了!”

    “唉,想不到我苏某,竟然落魄到如此!”琼州别驾苏轼感到有些伤感。

    正当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处在饥饿、伤心中时,突然身后传来一个男性的声音:“您是琼州别驾苏轼,苏大人吗?”

    饥饿、伤心的琼州别驾苏轼回身一看,是一个穿着官服的官员,这个穿着官服的官员正向他行着官礼,于是琼州别驾苏轼也就回了一个官礼:“在下,就是琼州别驾苏轼!请问阁下是……”

    “在下昌化军军使张中!”这个穿着官服的官员再一次向琼州别驾苏轼行了官礼,然后就自我介绍一下。

    琼州别驾苏轼也再一次向昌化军军使张中行了官礼,也自我介绍:“在下琼州别驾苏轼!”

    “在下听说苏大人要来海南儋州,迎接来迟,请苏大人原谅!”昌化军军使张中依然很客气,然后看到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显露出疲惫和饥饿,就善解人意地赶紧说,“苏大人,如果不嫌弃,那请先到我在下府中吃饭休息。”

    琼州别驾苏轼看到自己和一家人都饥肠辘辘,也就不客气地答应了昌化军军使张中的邀请:“那苏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昌化军军使张中的带领下,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来到了昌化军军使张中的府中。

    昌化军军使张中是开封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授初等官职。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11月,派往明州做象山县尉,因私下作诗赠高丽使者,受到朝廷的冲替(惩罚)。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4月,又因为营救高丽人船只有功,“落冲替”(即取消处分)。昌化军军使张中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8月到昌化军任军使。

    昌化军军使张中的张府,并不豪华,充其量就是一个一进的四合院,院墙斑驳蜕落,家具也简朴陈旧,甚至家人和俾人的衣着也朴素修补。看来,昌化军军使张中在海南儋州过得也不怎么好。

    昌化军军使张中高高兴兴地带着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来到府中,并让家长和俾人赶紧准备饭菜,等饭菜弄好后,他就陪着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吃饭。

    等琼州别驾苏轼一家人吃完饭后,昌化军军使张中就陪着琼州别驾苏轼到一旁喝茶聊天。

    “苏大人,可否吃好吃饱?”昌化军军使张中关心地问。

    “感谢张大人的热情款待!苏某和一家人都已经吃好吃饱了!刚刚苏某一家人饥肠辘辘的时候,张大人就出现在我的面前,并邀请我到府中吃饭,张大人对于我苏某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啊!”琼州别驾苏轼行了礼表示感谢。

    “苏大人,您太客气了!”昌化军军使张中被琼州别驾苏轼的感谢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就说,“其实,苏大人的盛名,作为晚辈的张中来说,早有耳闻,早就敬仰!但是,张中我一直没有见到苏大人的真面目!”

    琼州别驾苏轼谦虚地说:“张大人太抬爱苏某了!苏某只是在闲暇之余喜欢写写诗文,苏某的那些盛名,都是我那些朋友们胡乱取名的。”

    “苏大人,真是太谦虚了!我们大宋谁人不知道苏大人的名字?”昌化军军使张中继续跟琼州别驾苏轼闲聊着,“对了,在下跟苏大人的学生张逢张大人相识。”

    琼州别驾苏轼好奇地问:“哦?张大人你认识我的学生张逢吗?”

    昌化军军使张中解释说:“是的,在下来海南儋州之前,曾经路过雷州,您的学生张逢张大人当时是雷州知州,然后我就去拜访您的学生张逢张大人。您的学生张逢张大人还写了一封书信,让我带给您苏大人!”

    昌化军军使张中说完,就把苏轼学生张逢的书信递给琼州别驾苏轼。

    琼州别驾苏轼接过昌化军军使张中递过来的学生张逢的书信,一边打开书信阅读,一边感慨地说:“苏某多年来是一个戴罪贬谪的不详之人,许许多多的旧时亲戚和旧时朋友都纷纷离我而去,想不到我的这个学生张逢,竟然还记得我,竟然还关心我!苏某感到很欣慰啊!”

    “苏大人,您太过于自我责备了!千百年来,仕途坎坷的文人或官员,数不胜数。张某我虽然是学武之人,但是也听说唐朝文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在苏大人和在下都是处江湖之远的人,那么我更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昌化军军使张中如有所感的说。

    琼州别驾苏轼没有想到学武的昌化军军使张中竟然有如此深的人生感悟,于是就称赞他道:“张大人才智聪颖,不亏文武双全啊!”

    “苏大人过奖了!张某才学浅薄,以后还需要多多向苏大人学习呢!”昌化军军使张中谦虚地说。

    琼州别驾苏轼开心地说:“张大人才智聪颖,学习就过于谦虚了!以后我们两人可以在诗歌创造方面互相请教!我苏某还需要向你请教哦!”

    琼州别驾苏轼和昌化军军使张中,一见如故,一下子就成为“以诗会友”的朋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