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带着羁绊系统闯三国 > 第252章 井水不犯河水

第252章 井水不犯河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青州东武城内,萧啸、陈宫、张辽三路大军齐齐会师。

    听过陈宫、张辽汇报两路大军推进到青州的情况,虽有些许阻挠,但都一一解决,让萧啸颇为放心。

    毕竟,青州此时并无名将、名臣坐镇,而且以陈宫、张辽之能,萧家军之实力,要想阻拦他俩进军,还真不容易。

    随后,萧啸听到了关于徐州传来的最新消息,那便是陶谦已经亲自督军前去清剿自称“天子”的阙宣。

    其实,萧啸只比陶谦晚一天知道阙宣造反称帝的消息。

    要说阙宣造反,亦算得是萧啸从中推波助澜。

    阙宣当初在泰山,被缓过气的曹操打得狼狈而逃,最后跑到兰陵萧家躲着,甚至想求取萧啸的庇护。

    不过萧啸始终不与阙宣见面,最后阙宣得知曹操释放了在泰山俘虏的自己兵马之后,方才连夜离开兰陵,慌忙前去收拢自己的残兵败将。

    也就是在阙宣离开兰陵的当夜,萧啸隐于暗处,在目送阙宣出城的同时,悄悄的让系统小蜜将阙宣“胆大妄为”的特性强化了数倍不止。

    历史之中,阙宣这个妄人,的确曾经叛逆自称天子,但并非现在。

    萧啸之所以强化阙宣的“胆大妄为”,其目的就是要催化其叛逆的进程,因为那时萧啸就已经决定插手青州。

    既然决定要在青州横插一杠,那么就必须让徐州这个后方不出事。

    虽然萧啸知道,即便自己离开徐州,陶谦也未必能将自己的大本营如何,但是以防万一还是要做的。

    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给陶谦制造一些麻烦,让陶谦无暇分身。

    所以,阙宣就进入了萧啸的视野。

    催化阙宣造反的过程,让其提前造反,让陶谦头疼去。

    果然,阙宣离开兰陵之后,不多久便公然造反称帝,惹得陶谦亲自带兵平叛。

    抛开陶谦清剿阙宣之事不提,现下需要萧啸考虑的,则是盘踞青州的另一股势力,这也是萧啸此前未曾想到的问题。

    青州东莱郡(今山东蓬莱一带)与幽州辽东郡(今辽宁旅顺一带)隔海(今渤海)相望,距离极近,自古往来频密。

    此前青州黄巾贼乱,青州黄巾军民西进兖州、北上冀州,分别为曹操、公孙瓒所破,进而俘获大量人口。而不少青州百姓,则选择渡海北上,到幽州辽东避难。故而辽东的人口亦是增加不少,实力渐强。

    而此时的辽东主事人,正是在董卓掌权时任命的公孙度。

    当时董卓为了对付身为关东盟军盟主的袁绍,精心挑选出了公孙度到幽州辽东郡上任,并从幽州出兵攻打身在冀州袁绍,意图让袁绍腹背受敌,打击袁绍。

    公孙度在接受董卓的任命前,对于董卓所言无不应承。不过在公孙度到任辽东之后,却是对董卓的命令丝毫不理。

    公孙度到任辽东之后,潜心发展,通过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进而自募兵马,壮大实力,随后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开疆扩土,威势日隆,俨然成为辽东之主。

    当然,董卓对公孙度过河拆桥、言而无信之举自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又因其身在辽东,鞭长莫及,加之自身亦是泥菩萨过河,被关东联军弄得焦头烂额,也只得无奈的对公孙度“置之不理”。

    公孙度有胆戏耍董卓,自是野心不小,辽东一地,当然满足不了胃口。所以,趁着袁绍、公孙瓒两方势力在青州争斗之际,已经派兵从辽东越海南下,占取东莱郡部分沿海口岸。

    萧啸在攻取东莱郡之时,便发现公孙度在沿线海岸至少占据了不下三处港口,更占据了周遭不少地盘。

    此时公孙度在青州的势力触角并不深,以萧啸所携军力,要将其一举铲除,自是不难。不过若是如此,便是交恶公孙度,再树强敌,非是萧啸所愿。

    当时在商议如何处置公孙度在青州的势力据点之时,胡昭所言“蔓草难除”四字,让萧啸颇为认同。

    辽东与东莱,只一海之隔,不似陆地之上,可建城筑关相阻,真可谓防无可防。

    正因为如此,萧啸才不想交恶公孙度。

    若是如今把公孙度在青州的势力扫灭,公孙度极有可能随时从辽东越海前来袭扰,到那时绝对不胜其烦。就像狗皮膏药一样,怎么也甩不掉。

    当然,胡昭所言“蔓草难除”自是文雅许多,不过和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这俗话,道理相通。

    更重要的是,萧啸现时绝不可能投入庞大的兵力在青州沿海布防来抵御公孙度,更不可能本末倒置,发兵辽东,干掉公孙度。

    最后,萧啸只得用不理不睬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对待公孙度在青州的势力地盘。

    反正就是一副默认既成事实,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

    不过,在对待公孙度问题的底线上,萧啸倒是极为明确。那就是只要公孙度敢主动骚扰自己在青州的地盘,那就狠狠的回击,趁势将公孙度的势力完全赶出青州。

    其实在萧啸率兵进入青州不久,在一海之隔的辽东府内,公孙度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要说公孙度对萧啸,既恨又惧。

    恨的理由,是萧啸在大谷关逼杀了对自己有举荐之恩的同乡徐荣。

    惧的理由,便是自知斗不过萧啸。

    斗不过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自己的军事上打不过,公孙度自认在军事统率上不如同乡徐荣,而萧啸却能将徐荣在大谷关擒杀,以自己的统兵能力和兵将战力,实非萧啸对手。二是自己要靠萧家商行吃饭。公孙度能在辽东快速崛起,一大半原因就是靠的萧家商行。

    要知辽东偏寒,尤其是冬季长达数月,农耕受限,粮食产量不足,时常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依靠朝廷调拨或者外购。

    公孙度乃是董卓所任命,却在到任辽东之后拒不信守承诺,董卓自然不可能为其调拨粮食。而后董卓被诛,李傕、郭汜接过权柄,掌控朝廷,更没空理会公孙度。

    所以,在解决辽东缺粮的这一问题上,公孙度只有外购这一条路可走。

    至于外购粮食的最大对象,便是萧家商行。

    公孙度当然知道萧家商行是萧啸萧家的产业,但是没其他办法,只能怪萧家商行的粮多,能够让他买到足够多的粮食,来稳住辽东军民之心,稳住自己掌控辽东的局势,稳住自己辽东之主的地位。

    在萧啸开始向青州东部进军之时,公孙度便高度关注着萧啸的一举一动,为的就是看看萧啸如何对待自己在东莱的势力据点。

    当萧啸大军路过公孙度在青州势力据点之时,却是完全的视而不见,不理不睬。萧啸摆出这样的态度,让公孙度放下了心头大石,暗自松了一口气。

    不久之后,公孙度似乎体会到了萧啸井水不犯河水的用意,连忙向青州各势力据点的头领下令,没有他的命令,绝对不可招惹萧啸,不可招惹萧家军。

    故而,公孙度与萧啸两方在青州各自安稳,暂时达成默契。

    以萧啸的看法,公孙度就像钉在后背的钉子,不可不拔,但又不能马上就拔,只能慢慢的来。

    所以,萧啸在一番思虑之下,还是认为要从萧家商行上对辽东下手,下手的招数,倒也简单。

    那就是——控粮,对辽东控制粮食供销。

    供销的尺度,首先是比此前销售给辽东的量,大为减少,最恰当的程度,就是仅仅能让辽东军民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简言之,就是让其不至于饿死。

    只要控粮得当,让辽东军民似乎能看到吃饱饭的希望,却又实现不了,就会大幅度降低辽东军民的民心,以及对公孙度的臣服程度,进而让公孙度实力大损,再无力发动对外征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