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画眉
对穆珩来说,姜娆就是他的全世界。
所以,他拥着自己的全世界,以着无比感恩的心情。
“阿妩……”
穆珩喃喃道。
姜娆被他抱了一会儿,抬手推了推他:“行了啊,感动一会儿也就差不多了,你还要抱多久?”
穆珩:……
他怎么就忘了,他的媳妇惯会煞风景呢?
但,就算是这样,他还是不舍得放开。
姜娆唇畔带笑:“我和圆姐儿虞哥儿会在这里陪着你,待你忙完了这边的事再与你一起回京……”
所以,日子还长着,大可以往后再抱。
听姜娆这样一说,穆珩才可算是舍得松开了。
先前穆珩进来的时候姜娆才刚净完面,都还没来得及绾发,这会儿穆珩干脆也没让姜娆唤丫鬟们进来,而是自己拿了木梳替姜娆梳理着一头青丝。
驿站的房里倒是有一面铜镜,只不过这铜镜显然磨得并不勤,姜娆只能自镜中看到自己二人模糊的身影。
虽然模糊,但镜中女子端坐,男子则微弯了腰动作轻柔地梳着那如瀑青丝,温柔缱绻之意只看一眼便扑面而来。
姜娆不由自主的双唇微微勾起。
“你不是很忙吗,还有时间给我梳头?”她问。
穆珩好整以暇地道:“再怎么忙,难不成还能连陪你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
说话的功夫,穆珩已经将姜娆的一头青丝梳顺了。
姜娆抬手递了一只玉簪给他。
穆珩接过一看,正是去年姜娆生辰那日,他亲手雕琢了送给她的那支。
见着这支玉簪,穆珩的眉梢眼角更是挂上了温柔,“一转眼一年就快过去了……”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也收获了他心中最宝贵的东西。
姜娆微微侧头,妩媚的双眼含着笑意:“很快就要到我的生辰了,我看你这次怕是没时间来雕簪子了。”
穆珩被姜娆此刻的模样勾得心头微微一动,而他显然也没准备要克制着,俯身往前一探,便已经噙住那双勾起的红唇。
模糊的铜镜中,原本一坐一站的两道身影,便渐渐依偎在了一起。
过了好一会儿,两人才重新分开。
穆珩的指腹在姜娆微润的唇上轻轻摩挲着,眼里是克制不住的火热。
若不是在驿站……
他深吸一口气,从那激荡的情潮之中抽离出来,继续先前的话题:“阿妩放心,说好了每年你过生辰都要送你一支簪子,为夫绝不会食言!不仅有簪子,今年你的生辰,我还给你准备了一件特别的礼物!”
这略带了神秘的语气,成功勾起了姜娆的好奇心。
“什么特别的礼物?”她问。
穆珩拈起姜娆的一缕青丝,“什么礼物嘛,暂时要保密,不过离着你过生辰拢共也没多长时间了,用不了多久阿妩也就能知道了……”
姜娆眼波流转。
还卖关子!
穆珩用那根玉簪将姜娆的一头青丝绾起来,然后又兴致勃勃地道:“阿妩,我再来给你描眉吧!”
话说完,都不等姜娆有所回应,在妆台上取了黛笔,弯腰在姜娆的眉间细细描绘。
穆珩从前没替姜娆画过眉,但他习武多年,且自开蒙之后便没疏于练字,因而一双手可谓是极稳,哪怕拿的不是弓箭也不是写字的笔,更是第一次画眉,依然不见任何生疏之意。
因为要为姜娆画眉,穆珩此刻差不多是与姜娆平视的,是以姜娆只是微微抬眼,便望进了穆珩的眼里。
男人神情专注,仿佛他正在做的是什么万分重要的事一般。
也仿佛,眼前的女子便是他的所有。
黛笔一笔一笔轻轻描绘,每一笔,似是都在描绘着他心里那丝丝不断的情意。
也不知过了多久,穆珩站起身,将手中的黛笔放了回去。
姜娆并未看向铜镜,而是侧过脸,含笑看向穆珩:“好看吗?”
穆珩心头一动。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姜娆闻言,眼波流转之间更显妩媚。
夫妻俩也没有再腻乎,都已经在屋里待了这么久了,再待下去,不说圆姐儿和虞哥儿怕是要找过来,半春几个丫鬟说不得就要在心里揣测了。
两人一起出了房间。
半春和半夏正守在外面,听到动静第一时间朝着穆珩……的脸看了过去。
待到意识到自己两人在看什么,两个丫鬟这才连忙将目光收了回来。
姜娆忍俊不禁。
穆珩则有些无奈。
可想而知,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半春和半夏是不会忘了这件事了。
好在,半春和半夏确实都是极为合适的丫鬟,也就只看了那一眼而已,两人很快也就调整好了自己的表情。
“主子,圆姐儿和虞哥儿已经起身了,半秋和半冬正服侍着两位小主子梳洗。”
姜娆点了点头。
正说着话,半秋和半冬就已经牵着圆姐儿和虞哥儿的手走了出来。
“父亲,母亲!”圆姐儿笑眯眯地打招呼。
“姨姨,姨父!”虞哥儿也道。
姜娆冲着两个小家伙笑了笑,道:“你们也饿了吧?”
然后转向半冬。
半冬道:“主子,早膳已经准备好了,我已经让人送到下面大堂了。”
一行人于是去了大堂用早膳。
早膳之后,穆珩自然进城处理政务,姜娆仍带了两个孩子一起。
“你忙你的,我带着圆姐儿和虞哥儿在城里四处走走,让两个小家伙见见世间百态,也看看有没有能帮得上忙的。”姜娆道,“你放心好了,我会带足了护卫的。”
她将穆珩可能要说的话都给说完了。
穆珩想了想,便也没说什么。
徐州城里的百姓如今对姜娆正是最为感激的时候,姜娆又带着护卫,也确实不会出什么事。
若不是确实忙,穆珩都想陪着姜娆和两个孩子一起了。
于是,穆珩和姜娆在府衙外分开。
姜娆带着圆姐儿和虞哥儿在徐州城里四处逛了逛。
城中不见往日的繁华,大街上倒是有人往来,但大多面上都带了愁苦之色,若不是朝廷赈灾及时,至少不用担心会不会因为这场天灾而饿死,只怕百姓们还会更加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