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孔颖达与李恪相见恨晚?李承乾像个废物!
李世民这次的决心很大。
直接全面禁止,今后五姓七望决不能再互相通婚。
之前已经成婚了的,他给出了两个选择。
一是双方和离,然后各自再寻找新的成婚对象。
这个在明清或许很艰难,但在唐朝是非常正常的,就如同现代一样。
结婚离婚,然后再各自结婚,都非常正常。
二是不和离也可以,但是禁止再生孩子!
反正五姓七望所有人都必须在这两个选择中选一个。
凡是不遵者,他也说了,直接杀无赦!
之前对付五姓七望还没有理由,但现在却是有了最好的理由。
“陛下英明!”
闻言,太极殿内众多大臣们纷纷行礼,表示支持李世民的旨意。
至于隶属于五姓七望的那些大臣们,则是一脸死灰,眼中满是绝望。
五姓七望这下真的要被从一个整体分割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了。
而被分割之日,就是五姓七望从此衰落之时。
而且李世民还是站在大义上的,他们还无法反对。
因为这是天下民心,生理伦常!
“接下来说说商税的事,吴王建议给缴纳商税的商人提高地位,允许他们的子女参加科举,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随即又问了大臣们另外一个问题。
今天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件五姓七望的事,一件商税的事。
五姓七望的事已经圆满解决了,那接下来就是商税了。
“陛下,商人自古以来便地位低贱,商人谋利,不事生产,于国无利啊!”
听到李世民的话,一些老顽固顿时站了出来,强烈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在他们心中,士农工商就是铁律,士必须毫无争议的排在第一位。
而商人就必须无条件的排在最后一位,并且称为贱业!
他们自视甚高,不愿和一身铜臭味的商人子女同朝为官,当然不愿意商人子女参加科举。
“陛下,重商势必会轻农,而农业是国家的根基,这个可不能动摇啊!”
长孙无忌再次向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依然是反对征收商税。
他知道商税是李恪搞出来的,而且他也知道李恪已经提前许诺了扬州和苏州两地的商人,说允许他们的子女参加科举。
如果朝廷真的同意了,那李恪的名望将会再度的获得巨大提升。
但如果朝廷拒绝了,那李恪的名望必然会一落千丈!
在扬州和苏州会失去威望,失去商人的支持,商税也收不上来。
总之,只要朝廷拒绝,那么李恪接下来在扬州的日子就会非常不好过。
这无疑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
“不错,行商赚钱太快,会让人无心农事,而我大唐国本便是农业,农业一旦出问题,那我大唐百姓要吃什么?”
高士廉同样说出了他的看法。
当然了,他的看法分两层意思。
其中一层是他真的认为商人地位提升,会对农业造成冲击,对于大唐来说是不利的。
另外一层,自然是和长孙无忌一样,不希望李恪继续发展下去。
“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家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粮食!”
褚遂良同样站出来反对。
接下来陆续也有不少大臣反对,反对的理由基本都是重商会抑农,从而缺粮。
而民以食为天。
缺粮就会引起大唐的不稳定,会引起老百姓的动乱。
“陛下,臣倒是有不同意见。”
“农固然重要,但商也没有诸位大人说的这般不堪,吴王殿下曾说过,国无农不稳,国无商不富。”
“没有繁荣的商业,那大唐就无法富裕起来,长安城今年以来为何更加繁荣富裕了?不正是因为今年长安的商业前所未有的繁荣吗?”
户部尚书唐俭第一个站了出来,表示支持提高商人的地位。
他是管钱的,他比谁都清楚商业里面蕴含了多大的潜力!
尤其是今年以来长安城里的变化,他是真切的看在眼里。
在他看来,农重要,商同样重要!
“不错,而且诸位大人所说的商人不事生产也是老黄历了。”
“现在讲究的是工商结合,利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然后再由商人贩卖到大唐各地。”
“这样不仅能让大唐各地的百姓用上便宜好用的商品,还能增加财富的流通。”
“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为大量的百姓提供工作岗位,让百姓们能够有不错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不停的增进工艺,提升工艺水平。”
工部尚书段纶同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商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商人了,而是和工匠进行了非常好的结合。
工商一体,工匠提供技术,百姓负责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商人负责销售。
可以说这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提升了工匠的工艺,还给大量的百姓提供了更好的收入。
并且还让大唐各地的百姓用上了便宜好用的商品,财富也流通了,国家也富裕了。
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段大人所言极是,据我所知,现在长安城中各大作坊里做工的全都是原本收入很低的普通百姓,现在他们通过做工,赚到了更多的钱,生活也更富裕了。”
萧禹也表示支持段纶的说法。
这已经是萧禹今天第二次站出来说话了,而且两次都是偏向李恪那边。
这一幕,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李世民倒是不惊讶,因为他知道李恪离开长安城之前去见了萧皇后。
他知道萧皇后和李恪之间的谈话内容,也知道萧皇后对李恪非常满意。
萧禹又是萧皇后的亲弟弟,帮助李恪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等人则是非常惊讶,眼中也满是凝重之色。
萧禹可是一位重臣,从前朝一直到大唐,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影响力极大。
没想到萧禹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靠向李恪那边了,这个信息让他们很是警惕。
“诸位大人说商人逐利,但人活在世,谁不是为了利益?”
“种地盼着产量高,读书盼着科举出成绩,经商自然盼着多赚钱,这是人之常情!”
“不能因为商人逐利就抑制商业,而是要想办法制定一套规则,让商业在规则内发展,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段志玄也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段志玄的夫人跟着李恪做生意,这几个月下来,可以说赚麻了!
他本身之前其实对商业并不太感兴趣的,但是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想法和观念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赚到钱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他发现自己之前对商业的认知太浅薄了。
他发现商业里蕴含着非常大的能量,只要制定出一套规则出来,就能让这股能量在控制之内的爆发出来。
那对于大唐绝对是一件好事。
“敢问诸位大人,修官道算不算商业?那诸位大人觉得修官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见大家都表达了看法,李孝恭也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这段时间主要在忙修官道的事,在大量的奴隶作为施工队的情况下,修建进度非常之快!
很多官道都通行很久了,收费站和驿站也投入了运行。
当然了,施工进度如此快,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几千个奴隶累死了。
不过在他们看来,奴隶的命和牲畜的命没什么区别。
听到李孝恭的话,在场反对的大臣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反驳。
因为确实有很多官道都修成了水泥路,他们也走过几次,不管是速度还是平稳度都比以前强太多了。
而且即便是刮风下雨,连下一个月之久,水泥路都照样坚硬平整,随便行驶。
但水泥路是有收费站和驿站的,严格来说也的确是商业。
可这种商业对大唐,对大家来说又的确是一件好事。
但很快就又有人开始反驳,从各个角度。
总之,两边人都在各自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时,太子李承乾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认为通过征收商税来提供商人地位,主要要看商税的数额。”
“据儿臣分析,即便是答应提升商人地位,恐怕也收不了多少商税,反而会影响农事,得不偿失。”
“若是商税的数额远远大于对农事的影响,那提升商人地位也并无不可。”
李承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这番话看似理中客,但实际上就是判断商税根本收不了多少,所以才故意这么说的。
他确实不怎么看的起商业,所以平时对商业的了解也不深,浅薄的认为商税的数额肯定不多。
所以才自信满满的站出来说出这番话。
“太子所言极是!”
长孙无忌等人倒是惊讶和赞赏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没想到他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表面上是表现出一副理中客,为大唐着想的态度。
实则其实是反对通过提升商人地位来征收商税。
并且,还有理有据,仅仅收上来这么点商税,也好意思提升商人的地位?
至于李孝恭等人,脸上倒是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因为李恪离开长安城之前,就和他59们说过,商税是非常夸张的。
他们还记得当时李恪所说的,一年8万贯是起步,一年8万贯都不是梦。
所以,他们虽然也不知道扬州和苏州到底收上来多少商税,但也并不是很慌。
因为他们非常信任李恪的能力,李恪亲自坐镇扬州和苏州,亲自主导商税。
那收上来的商税数额,肯定不会低。
“诸位爱卿都是这个意思吗?”
李世民扫了大家一眼,重点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一秒钟,然后问了一句。
“我等都认同太子殿下的说法。”
大臣们纷纷点头。
“正好,吴王前些日子派人送来了扬州和苏州两地征收商税的情况。”
“念。”
李世民对旁边的小太监示意。
“是,陛下!”
小太监当即拿出之前准备好的折子,然后念了起来。
“扬州和苏州两地于5日开始征收商税,不足整月时间,扬州征收商税112万贯,苏州征收商税68贯。”
“两地不足整月间,共计征收商税18万贯,预计下月征收商税2万贯以上!”
小太监将这个数字大声的念了出来。
而在听到这个数字之后,朝堂之上所有人全都惊呆了!
ps: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