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面临危机的庐江,刘繇也来凑热闹那就打
新太守府内大厅,乔风坐在主位之上,典韦站在其身后,郭嘉,荀攸,周泰,蒋钦,张辽,徐晃,徐荣分文武坐在两侧。
徐荣刚加入不久,让乔风费了不少口舌才让他转变观念,投降了过来。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庐江,公达,一直以来,你负责统筹之事,说说情况吧。”
乔风说道,郭嘉有才在于战事战略谋划,而荀攸可以说比较全面,虽然战事谋划比起郭嘉差了一点儿,但战略目光和治理能力很是出色,所以很多事务都是荀攸在统筹。
“主公获得太守之名,已有加盖玉玺的文书,天子那边的册封不过是形式,现在我们有三营,共一万五千人的精锐,还有一万守备军,两万郡兵。”
荀攸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情况。
“叮~,完成支线太守任务,获得奖励战船蓝图,开启新的任务:开疆扩土,完成后,合格赘婿进度将达到九成完成度。”
系统声音从乔风脑海中传来。
乔风查看了下战船蓝图,这和现在的楼船不太一样,现在的楼船都是用很多船桨划,还有用船帆借助风力。
蓝图上的这种战船和后世的轮船差不多,船尾有一个大螺旋桨,用人力或者畜力提供动力,船首有一个控制方向的螺旋桨。
乔风很是满意,有了这种船,逆流而上也不会怎么影响速度,现在的战船根本追不上。以后称霸江东,横行江河容易得多。
新任务,开疆扩土也差不多是乔风接下来的目标,可以说系统慢慢变得有人性了,乔风不禁想到。
接下来就是制定战略,庐江卡在荆州,扬州,徐州,豫州之间,可以说是四战之地,要想在此处立足,必须要有过硬的实力,还有好的战略。
“消息传来,那孙策在吴景的帮助下,已经拿下了吴郡和会稽,现在已经拥有三郡之地。”
乔风缓缓说道,虽然孙策速度很快,不过也在乔风意料之中,毕竟有周瑜辅佐,而且有孙坚名望加持,那严白虎慕于孙坚的威望,几乎是打了一场就直接投降。
“主公,要成就大业,定不能偏安此一郡之地那孙策攻打此两郡,那吴郡不说,乃是山贼盘踞之地,不过攻打那会稽就名不正言不顺,刚好可以成为我们讨伐孙策之名。”
荀攸说道,放走孙策就是为了让其将扬州之水搅浑,这样才让乔风有出手的机会。
荀攸所说,也是乔风所想,要拿下扬州,刘繇的威胁很小,孙策的威胁最大,两人必不可少有一战。
“公达说的不错,那吴景私自助孙策攻伐会稽,我们第一站要拿下的就是建业郡。”
乔风点头道,吴景是孙策舅父,在交情上可以助孙策,但在大义上站不住脚。
建业郡北与徐州隔江而望,南接吴郡,西接庐江,东接大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拿下建业,就可以和庐江连成一片,让孙策没有建立水军的地方。
郭嘉抱拳道:“拿下建业之后,主公只需要建一支水军,就可以抵抗中原的侵扰,再拥有几万精锐,就可以打压孙策和刘繇。”
“奉孝和公达真乃我的子房也!”
乔风赞道,有大谋士在手,自己都不用动脑,谋士们一人一语就把事情给办了。
乔风继续道:“我们现在首要任务就是拿下建业。大家有什么建议只管道来。”
“主公,我们不必去主动进攻孙策,那孙策心中怀恨主公,定会在不久后就来攻打庐江,我们只需要做好应对,击破来犯之敌后,可以一举拿下建业。”
郭嘉说道。
“报,主公,外面史阿大人求见。”
一亲卫进来报告道。
“让他进来吧。”
乔风摆手道。
随后一个身穿黑衣,目光如炬的青年走了进来,对首位上的乔风拜道:“属下史阿拜见主公。”
“哈哈哈,不必多礼,坐吧,来得正好,你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把目前最新的情况说一下吧。”
乔风笑道,自己把史阿放进情报组织暗眼的这个决定不错,史阿刚加入就表现得十分出色。
史阿抱拳后严肃的说道:“孙策那边已经拿下会稽,收拢三郡兵力共十万,派出周瑜为主帅,率四万大军奔庐江而来。”
史阿说完,看了看乔风,见乔风面色平静继续道:“有消息传来,刘繇命张英为主将,燓能为副将,率三万大军朝庐江方向而来。”
此消息一出,在座的文臣武将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样说来,庐江现在两面受敌,共七万敌军。
乔风作为君主,手下心惊,自己一定要淡定才能稳住场面,风轻云淡的笑道:“哈哈哈,看来孙策和刘繇看不惯我们过好日子嘛,刘繇不去打孙策,来打庐江,看来认为我们好欺负哟。”
乔风几句调侃的话化解了在场的沉闷气氛,见手下脸色变得轻松了一点儿,继续道:“既然有敌人来想咬我们一口,那我们就准备好棍棒,击退敌人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那么好拿捏的。”
“是。”
下面坐着的文武之臣受到感染,顿时振奋起来道。
“现在除去郡兵外,我们有一万五千的精锐之兵,显然是不够的,徐晃,徐荣。”
乔风说完喊道。
“属下在。”
徐晃,徐荣二人站了起来朝乔风抱拳道。
“现将守备军转为常备主力军,与前三营同列,分为两营,各五千,徐晃营,赐号徐林营,徐静如林,动之如洪。”
“徐荣营,赐号风火营,侵略如火,无往不利。”
“希望你二人能将此两营打造得如称号一样,让敌人闻风丧胆。”
乔风铿锵有力的说道。
“定不负主公所望。”
两人目光坚定的道。
目前主力军也只能有两万五千人,毕竟庐江人口才十来万,加上自己庄园的人口,不过三四十万,加上郡兵,已经是十养一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