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 64 章
第六十四章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买房子困难, 在古代也没好到哪里去,有不少的田地都是在地主的手里头,普通的百姓都是租了地来种的。
因为榨油厂的开工,汴京世面上悄然出现了瓶装油, 全是用玻璃装着, 用木塞封口。
植物油比肉油清爽, 炒个蔬菜十分的合适,这还是悦丰楼推荐的, 并且悦丰楼自己也用这油炒菜, 不少人家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回去,发现果然很好, 一下就销售一空。
主要是价格不贵, 花个二十文钱买上一小壶,用完了以后, 想再买,直接将油壶带去就可以打上一壶, 只需要花十五文。
汴京城的物价还是挺贵的, 一千文等同一贯, 就是差不多一两银子, 普通八口家庭一天就要消耗差不多八百文到一千文不等。
更不要说,没有房产需要租赁的,那房租差不多就要四五千文左右。不过这边的百姓工作, 最低的薪酬每日也要两百四十文以上。
除去平日的开销,虽说攒不下多少银子,至少过日子还是可以的。
搬来汴京城早的百姓,不少人都拥有一点房产,不过大部分还是苦哈哈的打工仔, 为了安身立命努力奋斗。
相比之下,在孙蓁蓁旗下的员工就幸福的多了,无论是城里的酒楼面馆,还是在城外工厂的员工们,都拥有宿舍楼居住,并且保证,只要厂子不倒,员工不离开,二十年就能拥有自己的房产。
对许多人来说,那都是鼓舞人心的,二十年,不用缴纳房租,甚至厂子里还包三餐,还有工作服,可以说几乎就没有什么花销,就能省下很大的一笔银子。
像在孙家村这样的,在汴京城附近有很多很多,每个村落都隔的有一定的距离,每家每户不说生活的很好,但都是有几亩的地,房子家禽,甚至有有人拥有一头水牛,在这个时代,水牛可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算下来也有几十贯到百来贯的家产,只要继续努力加把劲的干活,好日子总是不远的。
像孙蓁蓁带动孙家村的生产,如今孙家村以前条件一般的家庭也跟着好了起来,甚至还能存下一些银两。
存钱能给人安全感,孙蓁蓁就给足了他们安全感,只要他们好好的干活。
到了十月后,这天就开始冷了起来,路上的行人穿着也变的厚实起来,像在汴京城里的朝廷命官可以接到来自官家赏赐的锦袄,用来抵御寒冷。
就是赵令闻都接到了,跟普通朝廷命官的款式自然是不同,好歹也是个王爷。
再冷下去,不好建房子了,他又增加了薪资,招了更多的壮劳力,加速建房,硬生生将起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期缩短到了几个月。
好在只剩下一些简单的装修,等待冬天的来临,当然了,冬天肯定是无法招收学生的,最起码也要等到来年二月。
孙蓁蓁的厂房有条不紊的生产,经过发酵,第一批酱油面世,经过孙蓁蓁和赵令闻的品鉴,比世面上许多的酱油都要好。
不愧是宫里出来的人,到底是有些本事的,就是会酿造酱油的员工,对这味道也是充满了惊喜,想不到可以酿造出这么鲜美的酱油。
反正依然是摆出来售卖,酱油的瓶身上有着凹凸的设计,一个丰字。
毕竟酱油是用食材酿造的,只有丰收了,才能酿造酱油,没毛病。
酱油的作用相当于给厨艺不佳的人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于本来就做的好吃的,那就更好了,如虎添翼没毛病。
也不知道是谁传出去,说悦丰楼的菜好吃,就是用了这个酱油,一时间酱油生意火爆,似乎,也没什么毛病?
反正管他呢,只要卖的好赚钱钱就行,酱油和菜油的价格卖的差不多。
十二月又迎来了一个假期,传说中的官家的生日,就是承天节(可以在东京梦华录看到介绍),古代就是好,节假日包括了皇帝的生辰,每个皇帝的生日的节日名字都是不同的,这一天的汴京城十分的热闹,早一个月前,各种的表演就开始排练了,就等着这一天。
比起普通百姓,赵令闻就忙碌的多,作为官家的亲弟弟怎么能不在场。
往年这些跟他都没有关系,毕竟以前他只需要躺着,安安静静的做他的美王爷,身体好也有身体好的坏处。
“你这是跑我这里躲懒来了?”官家也是无语,不明白说好的他生日,为什么他还要办公?
做皇帝都不能休息的吗?
“你不知道,他们好烦人啊,什么都要问我意见,又不是我过生辰。”赵令闻忍不住吐槽,那些废物!白拿俸禄的废物!打滚!
“你不是我的好弟弟吗?”官家只觉得自家弟弟没眼看,还王爷呢!
坐没坐相,居然就在他这滚起来了。
你小子几岁了!你四岁半的侄儿都不会这样!
“现在不是……只有咸鱼。”赵令闻没什么形象的躺平,反正他是不乐意再动弹了。
“你还真的是,别人巴不得多给点权。”官家无奈,就是最小的弟弟,都是野心勃勃,就这小子,除了吃吃喝喝,就是赚钱了,问题是赚了钱吧,又很快有花了出去。
就官家所知道的,赵令闻赚了不少的银子,努力的交税充盈国库,不愧是他好弟弟,然后就是自掏腰包修桥铺路,甚至汴京城里还出现了几个专门收留弃婴还有老人的地方,别的不说,那宅子是赵令闻自己的,挂了个招牌叫慈幼院。
专门收留没有人的孩子,老人等等,一般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是由朝廷来办的,他家弟弟就这么收养了一堆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老无所依的老人。
“我要权做什么?”赵令闻就差用你疯了吗的眼神望着他哥,是嫌他现在没累死吗?!
其实要是按照赵令闻的话,他是不会去收留那些人的,还不是孙小娘子,告诉他要多做善事,跟人有关的善事都可以。
修桥铺路好是好,不过感觉有点亏,也没什么人呢会感谢他,有次两人从一个村子路过,主要是去考察他们建造的养殖场,那地方周围有那么几个村子,在必经之路上。
就听到有热闹,有户人家生孩子,难产了,孙蓁蓁遇上这种事,也不可能见死不救,便告知自己会些医术,兴许能帮上一点忙。
辛辛苦苦的接生下来一个女娃,这户人家非但不高兴,还想……这别说孙蓁蓁不干,就是赵令闻也不乐意了,这活生生的一条命,怎么能由着他们给弄没了。
可孩子是人家的,你现在不许人家弄死,等他们走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最让赵令闻不可思议的是,不光是这户人家,就是其他人似乎都认为这没什么问题,这就问题大了。
像他哥一把年纪,生了一堆孩子,男娃就只有一根独苗,女娃也没好哪里去,对孩子宝贝的不得了,这乡下居然说溺就溺?
最后鉴于对方不要这孩子,赵令闻一火大先把孩子给带走了,走之前留下了地址,想清楚的话,就来接孩子回家。
只是后来等了一个月,都没有人来接孩子的,也不知道怎么传的,说他有私生子什么的,呸,他好好一黄花闺男!
这么没个名分的养着也不是,赵令闻干脆就办了个慈幼院,专门收留老弱妇孺的,顺便跟他哥报备了一下,免得他哥以为他干啥好事了。
毕竟他要有孩子,还是什么私生子?早被他哥按着脑袋成婚了。
知道是些可怜的孩子,官家也是无奈,百姓愚昧只想要儿子,可只有儿子没有闺女,这个世道会变成什么样?
哪怕他禁止百姓这样的行为,根本管不了……
赵令闻那个慈幼院收容了街上的一些乞丐,有年老无法干活养自己的,也有年幼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的孩子可以照顾更小的孩子,年老的则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至少比放他们在大街上乞讨要强,上了年纪的都没想到,临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对官家来说,这些人的确是不小的麻烦,先不说影响汴京城的风貌,到了冬天经常有冻死的乞丐没人收尸,只是让他弟弟来养……
倒不是觉得赵令闻有什么歪心思,别的不说,这个弟弟他还是了解的,一直都心善,而已那一群老弱妇孺,能做什么?
如今国库充盈,官家便给自家弟弟拨款,总不好让弟弟吃亏了。
有朝廷拨款,赵令闻觉得这事可以有所为,主要是城里条件不行,要换了别人能给笑死,就没听说过住在城里还条件不行的。
要见过赵令闻和孙蓁蓁建的学校的,就能发现,城里的住宿是真的不行,要不是赵令闻的王府被他改造过,他都想住学校去了,不管怎么说,舒服。
到了冬天暖和冻不着,夏天又凉快,怎么不比城里舒服,有了他哥拨下来的钱,他完全可以建一座全新的慈幼院,也花不了什么银子。
作者有话要说: 嘤……大姨妈来了,肚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