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篇之末世歌者
汪元量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淳祐元年生于钱塘。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 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 元兵入临安时,汪元量赋诗:“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谢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至元十九年十一月,土星犯帝位,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这时中书省提出天有异象是宋公族在京导致的,于是请求元世祖下诏迁赵氏宗族到开平。而后瀛国公赵显、翰林直学士赵与前往上都,汪元量与王昭仪也随行。在江南正炎热的六月天,一行人经历了“地有一尺雪”、“指堕肤亦裂”的艰辛旅程,一路出居庸关,登李陵台,拜昭君墓,经过寰州、居延,北上开平,一去几年。太后一行漂泊途中,生活困顿,食不果腹,幼帝与全后母子心酸,汪元量自言“书生不忍啼”,仍然一直守护着幼主太后到处漂泊,一路上经历的所见所闻都有诗歌记载。
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汉人,汪元量一行到达大都后,元廷在三宫北上之初给予了他们相当优厚的待遇,各种宴请更是接连不断,汪元量作为三宫的亲近侍从,常常随三宫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 他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以琴名于大都,元世祖听闻他善琴,便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他经常受到元主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期间曾出仕翰林院。
至元二十三年,汪元量被任命为岳渎降香的代祀使, 与朝廷重臣严学士同行,临行前世祖慎重地将此任务交给他们,并说“如联亲行岳顶来”。圣旨一下,立即起程,“一从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汪元量此次被任命为使者应该属于随行的汉人。
他至元二十二年出行游历,这一行足迹遍布黄河、长江流域,曾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北上游历过的汪元量,又一次有机会在中国的西北、西南、中部、东部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一段的走南闯北,约留下了诗歌四十多首,约占其现存诗歌的十分之一。这次降香,汪元量不仅祭祀了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四川青城山,还经过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拜祭了孔子庙。
至元年间,谢太皇太后、王昭仪逝世,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汪元量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然而忠君爱国已成为融入他生命,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元世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汪元量得以归去,自号水云子。
南归后,汪元量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