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追来的斥候
益州,汉中郡,阳平关。
张富一行人从成都出发时不过刚刚二月,虽然已经是早春时节,不再下雪了。但天气尚寒冷,蜀中小道上还有不少积雪未曾消融,所以这一路也是磕磕绊绊,走了快一个月,才刚刚到达汉中的阳平关。
汉中,是蜀国的龙兴之地。整个汉中郡的每一座县城、每一处地方张富都不陌生,毕竟自己在这里长大,而且从这里迈出了争霸天下的第一步。汉中郡,也承载了他的太多回忆。
由于张鲁在汉中传教多年,又是从这里出去争霸天下的,汉中郡的百姓们对蜀国的认同度非常之高。而且张鲁对汉中也是非常重视,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来助力于汉中的发展,以至于现在的汉中已经是整个蜀国第三大都市,仅次于国都成都和西都长安。
张富此行是有正事要处理的,而且时间紧迫,他们并没有前往汉中城里,而是从边缘的两个县城定军山、褒中穿过,直接到了阳平关。纵使只是边缘处的两个小县城,也可以看得出来百姓们安居乐业,时光静好的太平盛世。
张富不由得感叹:“什么时候,全天下的百姓都如汉中百姓一样,这天下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啊!”其实到了一定地位之后,为君者已经不是单纯的想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了,反而更想一统天下,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来青史留名,让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
张富刚来到这个世界时,还是渴望着至一统天下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但是到了现在,在经历了几年成长之后,所追求的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阳平关这个地方张富当然也不陌生了,当年和韩遂同归于尽的杨昂尸骨就埋在这里,也是遵从了杨昂的遗愿。张富既然都来到了阳平关,自然没有熟视无睹的道理。也是拿上几壶好酒,来到了杨昂的坟前,亲自祭奠。
“唉,时间过得好快啊,我依稀还记得当时你负伤诈败赚雷铜,帮助我赢得了第一仗。然后我到了成都,我们就很少见面了。不曾想,直接变成了永别。杨将军放心,你儿子杨志定不会给你丢人的,一路走好……”
杨昂是张鲁的老部下之一,能力一般般,但为人忠实,对张鲁父子言听计从——张鲁的老部下几乎都是这样,足见张鲁的个人魅力。
杨昂是拉着韩遂一起同归于尽的,是死的非常有价值的,这可是大功一件。张鲁念其功绩,也是尽可能追封这位老部下,而且还让他的儿子杨志继承了官职和爵位,也算是恩宠至极了。
当年第一次听到杨昂死讯的时候,张富其实心里非常难受,杨昂和雷铜、解珍不同,后者和张富的交集很少,只是君臣关系罢了。杨昂可是和张富朝夕相处过很久的,自然感情更重一些。可后来,李恢、严颜等人相继战死沙场,张富对待死亡的情感波动也没有当年那么大了。
这几年的军旅生涯,让张富的心也逐渐坚硬了起来,死人,是乱世最普遍的现象,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王侯将相,随时都可能死亡。存者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这些死亡的人死的有价值一些,至少,有人还记得他们。
几壶酒敬罢,张富拍了拍袖子,说道:“走吧,时候不早了,我们要抓紧赶路了。我估计苻坚一个月内就会用兵了,我们不敢再耽搁了。”
三国时从汉中到达关中只有五条道路,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陇西道。其中子午谷道是到达长安最近、也是路途最难走的道路,关于这条道路还有一个着名的‘子午谷奇谋’。
这条道路说白了就是,在长安已经占据的情况下,可以往来传递个什么急报,会大大缩短斥候的时间,蜀国现在雍州传信回成都的斥候大多数都走这条道路。但若是长安还是敌占区,那么大军从这里出去进攻,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间的傥骆道、褒斜道两条道路,都是可以很快的从汉中到达长安,比起子午谷要宽敞不少,适合运输粮草、派遣士兵等。蜀地的粮草一般都是过蜀道运送到汉中囤放,然后再由汉中走这两条道路运送到长安。
再往西去,也就是从阳平关出蜀地到雍凉,有两条路:一是走故道、穿散关到陈仓;还有一条道路就是陇西大道,出祁山、到天水。这两条路在几十年后,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都走过这些路。
其中,陇西道是直线距离到凉州最近的一条道路。张富此行的目的地是凉州,并不是长安,所以他选择的也是出祁山这条路,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在张富出祁山之际,刚好收到了雍州军事长官徐达派遣前往成都送信的斥候。最搞笑的是,送信的斥候并不是自北方而来,恰恰相反,是从南边阳平关赶来的,可是让张富哭笑不得。
前面说过,在长安的徐达要比在成都的张富更快收到钟繇的消息。徐达已经先张富一步,做出了安排部署,让马超率领骑兵回援凉州,同时为了将计就计,徐达还在长安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
徐达有着张富给予的特权,可以自行安排军事部署,徐达安排完了,也需要如实给君主汇报。所以,徐达就派遣了几个斥候,快马从长安过子午谷向成都而去汇报情况。
斥候穿过子午谷道,来到汉中时,才得知太子已经亲自出征,从阳平关向凉州去了。斥候们也没有犹豫,而是直接分头行动,几人回成都,向皇帝张鲁汇报情况;剩下几人扭头追逐太子张富,早点说明情况。
于是乎,就发生了刚才这搞笑的一幕,从北边雍州而来的斥候,到达汉中转了一圈后,开始一路追赶着张富的脚步。最后,终于从南边的屁股后面追了上来,这才将最新的消息送达至太子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