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柳家
襄州在宁州之南。两地之间,若是按普通马车的行程,不算夜间,大约需要赶五日的路。
襄州也是繁华的。这座城池是往来于京城和江南的必经要道。江南地区产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以及其他种种进献给朝廷的贡品,都是经由襄州送至京城的。
而宋夏京城及其周围地区的物产,也要南下途经襄州才能被运抵江南。
不管是从襄州到江南,还是从江南至襄州,要么走陆路,要么走水路。若是走陆路,又必定会途经凰山。
凰山在襄州城外,距离襄州城不过数十里地。但是山很高,林也很密,且林中多野兽虫蚁出没。
凰山上的路也只有一条。路窄,仅容一人或一马通过。这座大山屹立在襄州城外,扼守在襄州和江南的必经之道上,宛如咽喉,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或许是山路难行的原因,亦或许是其他原因,总之,近几年来,在这条陆路上行走的人越来越少。
虽然比起水路,陆路能节省将近一半的时间,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行商,还是更愿意选择走水路。
襄州有湖,且湖泊同河流相通。襄州的这条河名叫襄南河。襄南河一路南流,直接流进江南地区最大的水系江南运河。
除了在严寒的冬季,因为河面略有薄冰,不见行船以外,其余春、夏、秋三季,襄南河上来来往往行船不断,异常的热闹。
在这些往来的船只中,大多数都是货船。船上满载各种各样的货物,有各种粮食、绢丝布匹、笔墨纸砚等,甚至有时候还藏着满载了私盐的船。
不过,在所有的货船中,还是以运载粮食的船居多。
宋夏朝的南、北都有产粮地,但主要的产粮地域还是集中在南方,尤其江南地区。
就比如说,宁州也产粮,并且以种植和收割稻米为主,但是相比于全国,宁州的粮食产量却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宋夏王朝的需要。
所以,每年朝廷运往边关各地的军粮,主要还是来自于鱼米之乡——江南。
粮食从富庶的江南地区,经过江南运河、南襄河,被运送到襄州。
然后,这些粮食在襄州中转,向北走陆路,部分进了沿途各郡城州县的粮铺米铺;部分经过官府,持有户部文书,被运抵边关各地,充作军粮;余下的部分继续被运到了京城。
到了京城的粮食,又有一部分流进了开设在京城中的各粮铺、米铺,剩余的则通过种种渠道进入户部。再由户部统一调拔。
至于贡米,则是经过了层层筛选的优质好米,直接被送入宫廷,只有帝王嫔妃皇室宗亲才有资格享用。
所以,在宋夏朝的粮食系统中,有不少粮商就是靠着倒运、售卖粮食发家致富的。柳家,正是其中之一。
柳家是江南地区的粮食大户。随着家族生意的不断扩张,柳家也先后在江南地区以外的襄州、宁州、遂州、秦州等地开起了粮铺。
襄州是安襄王的封地。前任安襄王苍昊之妻,现任安襄王苍琨的生母,就出自柳家,且是柳家长房的嫡女。
柳家通过嫁长房嫡女和安襄王府联姻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家族地位,又给苍昊送去了一名二房的庶女,同时还为安襄王府提供了十万石粮食。
老安襄王苍昊投桃报李,就给了柳家二房庶女侧妃之位。
所以,柳侧妃和王妃是堂姐妹。而柳家因为和安襄王府的这层渊源,近二十年来,一直得安襄王府的庇佑,在襄州城里可谓是根深叶茂、呼风唤雨、一枝独秀。
顾青、严壮和严新初到襄州,一是因为人生地疏,尚缺人脉;二是因为怕引起怀疑,没有刻意去打探安襄王府的情况,所以,三人对柳家的存在并没有足够重视。
直到他们买下小跨院,“锦记米铺”开始营业后,三人才逐渐了解到,襄州城内的米铺,竟有一大半记在柳家的名下。
不过,顾青和严壮、严新依然没有把这当回事。毕竟,开门做生意,各自凭的是本事。
但是柳家一向称霸惯了,而且几乎垄断了襄州城内的粮食买卖,突然见城内出现了一家从未听说过的“锦记米铺”,自然就盯上了。
米铺新开张,为了聚人气,拉顾客,顾青让每升米的售价比别的铺子便宜了两文钱,而且还推出了买五升米送二钱盐,买十升米送五钱盐的活动。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盐可是好东西,盐的售价也贵,普通平民家庭,一年到头都不见得能买多少盐。
“锦记米铺”很快就在襄州城里打响了名气。
到“锦记米铺”买米的人多了,去其他铺子买米的人就少了。柳家名下的米铺,每日流水和盈利都在往下降。
襄州城的柳家米铺都是由柳伯津在打理,他是柳家现任家主柳伯言的庶兄。
柳伯津是一个既有城府,也有经商手腕的人。对待柳家的竞争对手,他秉持的原则是: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一击而中,让对方翻不了身,
所以,在“锦记米铺”声名鹊起、水涨船高之时,柳家米铺的人想要去寻滋生事,被柳伯津得知后,将他们拦了下来。因为,他还没有弄清楚“锦记米铺”的背景。
柳伯津派了人去打探顾青、严壮和严新三人的底细,在官府查出了与米铺连着的小跨院被过户到了顾锦行的名下。
看着“顾锦行”这个名字,柳伯津敲着桌子,眉头越皱越紧。他总觉得这个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似乎曾经听谁提起过,却又半分理不出头绪。
柳伯津本就是一个生性谨慎,做事万全的人,再加上生意逐渐进入了淡季,便约束着手下的人没向“锦记米铺”动手,打算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于是,就等来了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