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定罪乌氏
李慕即使知道账册里涉及的钱财数目惊人,但随着穆知章的话,依旧和周遭的百姓一样,被那些详细巨额的数目镇住了。
阿蛮伸手拉了拉云英,云英侧头,附耳倾听:“停刑,让他背完,主簿全数记录后比对!务必坐实乌氏罪行,才能发布通缉令!”
云英了然点头,直起身,低声轻咳。
李慕被惊醒,目光看向虞景钰,却见阿蛮给自己暗示地点头,口型说着乌氏,心下了然,乌家人恐怕真的还活着,而这两本账册可能是殿下他们用了什么办法从他们手中获取的:“停!别把人打死打残了!让他继续背!”
云英看向主簿:“将他所背记下,然后与账本核对!最终结果,当场宣读!我倒要看看,在诬陷江侯的那些巨额数目上,还有多少隐瞒的?!”
“是,殿下!”主簿连忙跑到自己记录审案的桌边,快速的记录起来。
穆知章疼得吸了吸气,却不敢停,怕一旦停下,又是杖责。也怕自己一旦停下,又要重头开始才能记得。
主簿快速的记录着,逐渐对笔下的数字麻木。
整整一个时辰才将真实的账册背完,一一比对,数目相差不超过三位数,主簿站起身将对比的结果宣读:“受贿数额一致,只有私吞税赋一项少了数百两,以及十年前拨下的赈灾银两,只出了二百两银,其余全被私吞。乌氏任职五年,共私吞五千余两黄金。”
“五千余两黄金!相当于大虞将近三年税赋,整个南江上下沆瀣一气,竟无一官员揭发。更因江侯暗查失踪人口,威胁利益,与山匪勾结灭其一族。其后又为了逃脱罪责,将一切罪名推至江家!
无视王法,蔑视人命至斯……桩桩件件无一不是灭族大罪。”云英猛然站起身,大声呵斥,怒不可恕:“本殿以刑狱司之名,奉王命翻案,责令:即日起从扬州发布通缉令缉拿乌氏全族,推及大虞各地。乌氏罪行待本殿呈于王上后,另行公布!”
李慕拱手领命,案上令牌一扔:“令:穆知章收监,作为罪人及证人,不日随九殿下押送洛京。令:即日起通缉乌氏全族,知情不报者视为同罪!令:由南江府衙出资,修葺江氏祠堂,之后功过皆由王上定夺!”
三道令下,百姓噤声,面色更是羞愧,当年之事历历在目,江侯惨案,他们都是帮凶。曾因贪污案,他们还松了口气,现今这块遮羞布拉下,他们都有罪。
木老为首的学究最先下跪,百姓从内到外,跟着跪了一地。也不知道是跪李慕等人为江家洗清冤屈,还是跪惨死被冤的江家英魂。
呜呜咽咽的声音盘旋在南江城上空,有种难以言说的哀痛。
主簿将记录的穆知章口述罪证让他签字画押。
穆知章趴在地上,按下手印,正握笔签字,不知道何处飞来一支箭矢直直的扎入他后背心脏的位置。
“快来人,快保护殿下,保护御史!”衙役纷纷拔刀,警惕地四下相望。
百姓哗然,纷纷起身逃散,场面一度乱做一团,甚至短暂出现踩踏,但很快空地上再无一人。
云英下意识看向东南方一处屋顶,那里有虚影闪过,倾了半个身子,却又瞬间回身,将阿蛮护在身后。
在十四宿存在之初,他们的最高使命便是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何种境遇唯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阿蛮,高于一切的命令。
穆知章嘴角,渐渐有血流出,咬牙将自己名字落下,总算是为家人报仇了!在名字最后一笔顿住,咽气。
阿蛮也同样看向东南方向,转眼那背影消失,才低低嘟囔:“可惜了。”
云英闻言下意识握紧手心,然后又缓缓张开:“镇定,凶手已经逃走快让医师看看穆知章,一击便退,箭矢不会立刻要命。”
医师听令上前,试探鼻息、脉搏,然后轻轻摇头:“死了,唇色乌青,中毒身亡。”
“这会影响给乌氏定罪吗?”王府尹见医师在空地上毫无危险,才缓缓走出去,将签字画押的罪证小心仔细地收好,问出自己的疑虑。
李慕敛了敛眼神,看着地面:“不会。”
只是,想要直接引出后续牵连郑、和两家,玉氏商行的纠葛是不可能了。一切的落点又回到了郑林与和全两个蚌嘴身上。
阿蛮轻轻摇头,拍了拍些微自责的云英:“等你追过去,人早没影了。以毒暗杀,不论成功与否都一击则退,像极了暗夜中低层的杀手风格,活命为首,任务慢慢来。”
云英轻轻点头,若真是暗夜的杀手,自己追不追都影响不大。
李慕从王府尹手中接过罪状,让人将穆知章的尸首带走掩埋。
谁也未料到公审会这样的方式结束,更没想到对方会如此明目张胆的暗杀。不过也因此,更加证实了穆知章所言非虚,乌氏兄弟借假死逃出,至今仍然活着。
也给之后押郑林、和全回京的备守军,蒙上了一层阴影和莫大压力。连穆知章这样的小角色都不放过,那么郑林、和全更难活着抵京城。
李慕等人悄然离开府衙,不论如何,今天的公审目的已经达到,还江家清白。
云英推着阿蛮回到侯府主屋。
阿蛮让云英给念白和李慕易容,于当晚带着今日公审的罪证和他们从和府得到的证据一同带着,藏在听风楼运送药酒去洛京听风阁的队伍中,先一步回京。
一切安排妥当,让云英去休息后,阿蛮控制轮椅缓缓移到床边。
虞景钰呼吸平缓,鼻骨上还扎着银针。
阿蛮伸手将银针一一撤回,再将一瓶药放在他鼻下。
随着清凉的气息吸入,片刻后,虞景钰缓缓醒来,见天色大亮,眼中有几分担忧:“现在几时了?公审是不是结束了?结果如何?”
阿蛮伸手在他鼻翼下探过,再没有血迹流出,才松了口气:“公审半忧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