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义塔传说
我听村里老人所说的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民国初期,在我们这附近一条巨蟒害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儿有着连绵不绝的大山,我们这里的人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
到了清朝晚期,因为政府腐败,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这里的人口并没有现在这么密集。
这人口一少,山里的野兽就开始经常出来活动,这让附近的山民在山中劳作之时备受其扰,久而久之,山民们因为害怕,都不敢单独上山了,如果必须要进山的话,常常会多人一起结伴才行。
再后来由于西方列强对华入侵,懦弱无能的晚清政府只好割地赔款,这就需要支付大量的金钱,而这些金钱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对百姓增加赋税了。
官府的横征暴敛,让百姓本就贫困的生活更加的苦不堪言,百姓们缺衣少食,就造成了大量的婴儿夭折,这些刚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婴儿大多都被随意抛弃在了荒郊野外,让人不忍目睹。
后来有些人在一些偏僻的山林田野或山谷间修建了一些建筑物用来收敛这些死去的孩童,好让他们死后能有个安身之所,他们还给这种建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义塔”。
顾名思义,这种建筑的本意是让那些夭折的孩子尸体有个归宿,是一种善举,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逐渐背离了它原本该有的意义。
百姓们为了少缴税再加上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很多人家在生下孩子之后,发现如果是男婴就会留下来抚养,如果是女婴,不管死活都会把女婴扔到义塔中任其自生自灭。
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有将家中年满六十的老人活埋或抛弃荒野的风俗,由此可见,在饥寒交迫战乱动荡的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黑暗显露无遗。
在当时,这种悲惨荒唐的抛婴弃老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出现过,一直到建国后被政府经过全面清查,并下令对全国各地的义塔进行拆除和焚毁,又经过大量的宣传和坚决打击,这种情况才逐渐消失。
话说回来,当年这被抛弃的小小婴儿如何能够保护自身呢?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只能是被活活冻饿而死、或是被野兽吞食。
义塔也由此演变成了弃婴之地,有些父母因为路途遥远或是心怀愧疚,就会雇人替他们前去抛尸,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所谓的职业“抛尸人”,他们会推着车挨家挨户“收孩子”,然后再一同送到义塔中去。
这些抛尸人在抛完尸体之后,一般都会在外面点上三炷香祷告一番,一来用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二来让这些孩子们的在天之灵不要骚扰自己,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发生。
离我们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山谷,谷中植被茂密遮天蔽日,在这片山谷之中,曾经就建有一座义塔。
据说这座义塔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这座塔与别处有些不同,它修建的十分高大,形如宝塔,在靠近塔的顶端有一个四方形的抛尸口,一条窄窄的台阶绕着塔身直达抛尸口的下方,以方便抛尸人从此处抛尸。
由于我们这里地处山区,也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当清政府被推翻之后,我们这的生活已经开始稳定了下来,抛婴弃老之事已经不再发生,而这座义塔也荒废了下来,塔身看起来斑驳陆离,杂草丛生,再加上周围树木的映衬,它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几乎没人敢再靠近它。
由于义塔的特殊性和它的恐怖传闻,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许多离奇怪事的发源地,比如附近的牲畜有时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偶尔路过那里的人,也会莫名其妙的失踪,故而这片山谷被当地人视为禁地,轻易不会有人敢来这里。
有一年,有一名云游的中年和尚在山里迷了路,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义塔的附近,眼看天色已晚,别处又无法栖身,于是他就决定在塔下休息一晚再走。
这云游和尚在塔下盘膝而坐闭目假寐,却不曾想,到了夜半时分,就在半梦半醒之间,他倏忽感觉自己已经佛法大成,荣登西方极乐净土,位列罗汉果位,四周法螺声响,梵音阵阵。
和尚强压心头激动之情,盘膝坐好,嘴里默念金刚法咒,渐渐的和尚感觉自己在莲台之上漂浮起来,种种奇妙的感觉袭上心头,就仿佛万般诸法加注己身,自己离那成佛也不过是一步之遥而已。
正在这和尚意乱情迷,心摇神驰之际,忽然一阵怪风刮来,吹的那佛祖隐身,菩萨漂移,五百罗汉尽皆惊慌失措东倒西歪。
和尚也被吹的一个激灵,“啊!”的一声清醒了过来。
和尚睁开双眼,却蓦然发现自己竟真的是悬在半空之中,他不由得大惊失色,一个身形不稳,晃动了几下,和尚从空中跌落下来,摔在了地上。
这和尚思前想后,仔细回忆梦中情景,不由心中大喜,暗道自己莫非诚心勤佛,感动了佛祖,佛祖在点化自己不成?
一念及此,和尚更加虔心参拜,把那金刚经、波耶波罗蜜多心经挨个念了个遍,就在他念经之时,他又感觉自己从地上飘了起来,这次是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佛法的力量,他不由得暗暗得意,为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个能增进修为的宝地而欣喜不已。
从此,这和尚就认定了这块山谷就是一佛家灵地,只要心思虔诚,自己修成正果也就是早晚的事。
和尚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有了超凡脱俗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招募信徒,向世人宣讲佛经,传播正法。也就是说不但要自己修行,也要帮助别人也修行。
再一个,这佛家本就讲究渡人渡己来增加功德以消除业力,那么一边修行一边弘扬佛法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他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