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萧泾寺又现
“不用瞎猜了。”白峰道,“把放大镜拿来仔细看看不就知道了?”
“对哦!”江别鹤猛地一拍大腿,“小雀,把放大镜拿来,快!”
“好嘞!”
雀哥立刻把放大镜交给白峰。
白峰凑近过去对准了牌匾上的字。
字很小。
估摸着每个字只有一厘米大小。
不过在放大镜的放大下,字立刻放大。
字体是小篆体。
这种字体,现代社会,能认识的人不多。
白峰以前更任我行学习过,正好认识。
“这是小篆体啊。”左边的老学者有些惊讶。
“嗯。是小篆体。第一个字是——”
“萧!”没等右边的老学者说出来,白峰抢了先。
“对,是萧!”左边的老学者赞同,“第二个字嘛,有点模糊。倒是第三个字还能辨认的出,是个寺字。”
“没错,第三个字是寺。”右边老学者道,“第一个是萧,第三个字是寺,在魔都能附和这个条件的寺,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
“萧泾寺!”白峰说了出来。
“对,就是萧泾寺。”两个老学者一听,立刻想了起来,纷纷赞同,也有些讶然。
他们俩可都是魔都本地人,居然没有白峰一个外来者想的快,有点忏愧啊。
“小友对我魔都的寺庙研究过?”江别鹤有些讶然,问。
白峰当然不会告诉江别鹤他之所以知道萧泾寺,是因为上次和冷冰们去江陵探寻明朝古墓时,最后找到的线索指向萧泾寺。
从那时候起,他就知道魔都有一座明朝寺庙叫萧泾寺。
随便找了一个说辞,“嗯。以前上学时专门研究过南朝的寺庙。有一次偶尔翻到了萧泾寺!就看了几眼。不过当时没有细看!没想到时隔多年,又遇上了!真巧!”
“是挺巧的。”江别鹤道,“寺是萧泾寺,依小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不急,我再看看!”
白峰用放大镜对准整幅画一点一点的观摩。
他看得很仔细很仔细。
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一会后,他仿佛发现了什么,脸上浮出了一抹疑惑之色,可随即又消失不见。
不过他并没有停下,继续一点一点的观摩。
当放大镜落在了最前面的那一艘大船上时,白峰仿佛又看出了些什么,眼神里浮出了一抹惊讶。
这一抹惊讶一闪而逝,白峰继续观摩。
直到把整幅画都观摩完,他才停下。
“小友,如何?可看出了些什么?”江别鹤迫切的问。
“先让两位老前辈看看吧!”白峰把放大镜交给其中一个老学者。
“行。我们也看看!”
两位老学者也开始观摩。
看着看着,慢慢的,眉头也蹙了起来,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大陆,接着继续观摩。
当他们两手里的放大镜也落到最前面的那一艘大船上的大将军身上时,脸上也浮出了一抹惊讶之色。
可他们俩和白峰一样,并没有着急说出缘由,而是继续观摩,一直到画的最后一处。
“两位老学究可看出了什么?”江别鹤又问。
两个老学者你看我,我看你,又齐齐看向白峰。
“要不,我们一起说?”
三人异口同声的说。
“好!”
话落,三人的手指先落在了寺庙里一处。
“这里有什么?”江别鹤好奇的问。
“江先生仔细看看这个和尚。”白峰把放大镜交给了江别鹤。
听白峰这么一说,江别鹤的好奇心更浓了,接过放大镜凑近过去仔细观摩。
那是一个很年轻的和尚。
看岁数,还不到三十。
年岁虽然不大,可奇怪的是,周围年岁大的和尚,面对他时,却显得很尊敬。
仿佛那个年轻和尚是一个了不起的名人是的,有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江先生看出什么来了?”白峰问。
“这个小和尚身份不一般!”江别鹤说。
“没错,这点有点不寻常。”白峰接着又指着最前面的那一艘船上第一排里最中间的那个人,“江先生再看看他。”
“好!”
江别鹤又仔细瞄去。
最中间那人,初看没看出些什么名堂。
可再次细看时,江别鹤发现那人的腰间有一块玉佩,上面写着一个繁体字——马。
“马?”
看到这个字眼,江别鹤问,“这个人,我看来看去,直觉告诉我,关键之处在这块玉佩,且和这个马字有关!”
“江先生好眼力。”白峰道,“没错,就是这个马!”
说着,白峰从黄浦江上第一艘船开始一直往前指,直到东海里最前面的那一艘大船上。
“江先生,可发现了些什么没?”白峰又问。
江别鹤摇摇头,“没看出来。小友明示!”
“这么大一支船队,还是官方船队,装的又是士兵。这种情形,在古代,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出海作战,要么就是出海迅游!”
“不管是哪一种,这么大的船队,都必须有一直鲜明的旗杆!”
“可江先生你看见过一支鲜明的旗杆没?”
“这个……”江别鹤摇摇头,“还真没呃!”
“对,一支没有。这就令人疑惑了!”白峰指着佩戴马玉佩的人,道,“从他身上的官服来看,在古代只有两个王朝类似。”
“哪两个?”江别鹤问。
“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明初!”白峰说,“唐朝时期,国立虽然强盛。但造船技术,应该还达不到画上的程度。所以,这幅画上的船队,是明初的!”
“明初?”江别鹤略有所思。
“对,就是明初!”白峰指了指那块雕刻着马的玉佩,“明初时期,能够率领这么庞大船队的人,根据史料记载只有一个人!”
“郑和!”江别鹤说了出来。
“对,就是郑和!”白峰道,“郑和原本不姓郑。郑,这个姓,是朱棣赐的。他原本姓马。所以这个人是——”
“郑和!”江别鹤道。
“对,就是郑和!”白峰说,“他是郑和。率领这么大一支船队,明显就是要下南洋。传闻郑和七下西洋,表面上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让四方来朝贺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寻找——”
“我知道——是为了寻找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