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拾 荒 者 > 第12章 第10章 北大荒的民族风情4

第12章 第10章 北大荒的民族风情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嘎布卡的鄂温克人,从狩猎捕鱼转为农牧为主的时候,生产生活中的讲究就多起来了。他们非常珍重自己的坐骑,牛马成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男人的马鞍和套马杆子,从来不允许女人用脚踩和从上面跨跃。不准骑着马进入住宅院内。若进房屋必须把马鞍子挂在门的外面,否则拿着鞭子进屋就会被人认为是一种极不礼貌的强盗行为。

    当晚霞烧红了西天,鄂温克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饭后,老人愿意给围在身旁的青年人讲故事。有传说,有神话,有时还编出几条谜语,让青年人猜,十分有趣。鄂温克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并带有独特的色彩。像《宝马斗魔鬼》、《山林的主人》等,叙述勤劳勇敢的鄂温克人,以自己的胆略和机智战胜邪恶;《狐狸姑娘》既表现了美满的爱情,又带有族源传说的特色。在这些故事中,马、熊、虎、狐狸等动物,都被描绘成鄂温克人的朋友, 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他们歌颂自己的家乡,歌唱丰富多彩的生活,倾吐自己的衷肠。

    每逢节日或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们都要跳起“努给勒”(即鄂温克民间舞)。鄂温克舞和达斡尔舞蹈的曲调相近,如果说达斡尔舞柔软动人,那么鄂温克舞则刚健有力。现在,嘎布卡的鄂温克人则更多的跳达翰尔族的“罕贝舞”,每逢喜庆之时,男女老幼和着节拍而起舞,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鄂温克族的民间工艺,以皮制品为主。皮靴、皮手套、皮盒子、皮箱子,比比皆是。在这些皮制品的表面,有的刺有云纹图案,有的镶嵌和雕刻各种花草、鸟兽,精美大方。早期桦皮工艺较发达,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全部居住在东北的边陲。主要聚居在同江县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赫哲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早年赫哲族以削木、裂革、插草记事。现在,赫哲族通晓汉语,使用汉语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以居住地区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曾有“那乃”、“那贝”、“那尼傲”等。称呼尽管有所变异,但均为“本地人”的意思。这是本族内部的自称。对外族的自称,勤得利以下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人自称“赫真”;勤得利以上地区,混同江、松花江南岸的赫哲人自称“奇楞”。“赫真”为下方、下游、东方的意思。在清代文献中,赫真又有黑金、赫金等写法,赫哲这一族称即由此而来。“赫哲”的称呼,始见于康熙初年,《清实录》载:“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元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以往惯例应在宁古塔收纳。”这一纪录亦见于《皇清职贡图》。

    赫哲族,古称“肃慎”。唐代居住在三江流域的黑水靺鞨,与赫哲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赫哲族人,辽代属五国部节度使管辖,金代归胡里改路管辖,元代归水达达路管辖,明代归努尔干都司管辖。清初赫哲族由宁古塔梅勒章京管辖。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在松花江、牡丹江汇合处建三姓城(依兰哈拉),并于雍正十年(1733年)设副都统,以管辖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地区。清王朝将赫哲族编入八旗,未能入旗的则依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编入村屯。随着历史的发展,哈拉、莫昆只是作为氏族社会的残余而存在,并逐渐被地域的意义取代了。光绪八年(1882年)在噶尔当设协领衙门,下设四个佐,佐领下设“领催”等,极力收买和利用氏族首领,封官赐爵,赫哲族内部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确立。清末,赫哲族中出现“大户”,通过占有土地来剥削贫苦族人。

    日伪时期,是赫哲族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赫哲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解放前夕,赫哲族总人口仅剩下300余人,几乎濒于民族灭绝的悲惨境地。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方式。赫哲族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方法捕捞。从“谷雨”开江到“小满”一个多月的时间为春季鱼汛期,主要捕捞吃活食的杂鱼。一般用网、钩捕获,也使用鱼叉。这期间,夜间网捕量很大。“小暑”时节,进入暑夏季,渔民一般停止捕鱼,修理网具和船具。从“白露”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是秋季鱼汛期,主要捕捞大马哈鱼和鲟鳇鱼、鲤鱼,及其它各种杂鱼。冬季用大拉网在“冬涡子”里捕鱼。这种捕鱼方式用人多,网具全,形成一整套的下网、出网技术所用的工具,有水线、冰蹿、扭锚、走钩、串梁杆、冰蹦子等。操作时,根据水线杆的长度,凿成等距离的冰眼,将网绳拴在水线杆上,沿着每个冰眼徐徐穿行。将网下到江中以后,统一拉出,即可取鱼。还有一种坐“冬库”的捕鱼方法,就是在冰面上搭一个棚子,在冰上凿成二尺多宽的冰眼,用“三齿挠钩”钓鱼。

    东北多山,森林茂密,是赫哲人的天然猎场。捕获的獐狍野鹿,食其肉,用其皮张制衣服。捕获的超百斤重的大鱼、甚至超千斤重的鲟鳇鱼,更是上等的鱼皮服装的好原料,实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因此,史称赫哲“鱼皮部”。

    赫哲人的兽皮服装,主要是冬季狩猎、上山砍柴和远行时穿用。冬季狩猎,一般要穿“狍皮大哈”(即狍皮大衣),赫哲语称为“卡什刻”,都是用“成皮”(冬季皮)缝制的。这种皮子绒毛多,皮板厚,既保暖又结实。“大哈”身长过膝,有大襟和偏襟两种。狍皮除做服装外,还可做被子、褥子、手套、皮袜子等。用狍头皮做成帽子,十分别致,赫哲语称为“阔日布恩出”。赫哲人用鹿腿皮和狍腿皮缝制的高腰靴子,用鱼皮、野猪皮、熊皮缝制的靰鞡,赫哲语称为“温塔”,这种鞋既轻便又保暖。

    鱼皮服装,赫哲语称为“乌提扣”。主要用大胖头、大干条、大草根、大鲤鱼的皮,将其晾干去鳞,熟得和皮布一样绵软后,再裁剪缝制。鱼皮衣服都是长衣,主要是妇女穿用。赫哲人早年穿的鱼皮靰鞡,是用怀头、哲罗、细鳞、狗鱼等鱼皮缝制的。穿时絮上靰鞡草,轻便不透霜。用木锤捶软的生鳇鱼皮缝制的靰鞡,主要是在夏季撒网时穿用。

    赫哲族的男女服装都用野生植物漂染,或者把衣襟、袖口、托领、下摆染成云纹图案,或者镶嵌上云纹图案作为装饰。妇女的服装,还要用彩色的绦子镶边,还把贝壳和小玻璃球缝在衣服的下摆,显得美观精致。后来棉布传入,赫哲人皮、布兼用。

    如果你有机会去赫哲渔乡做客,一定会尝到鲜美的“杀生鱼”,赫哲语称为“塔拉卡”,这是赫哲人待客的佳肴。做法是先把鱼肉中的血放掉,再把鱼刺剔出,切成细丝,加上醋、盐、辣椒和野生的葱即成。现在加的佐料多了,如粉丝、绿豆芽、土豆丝、菠菜、生姜、蒜、辣椒油和味精等。当你举杯畅饮、品尝“塔拉卡”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味道,妙不可言。

    赫哲人对于鱼、兽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如炒鱼毛(称塔斯恨)、烤鱼片(称稍鲁)、大马哈鱼干(称达乌敖日古楚)、油炸锽鱼块(称衣斯额母斯额)。冬季的冻鱼片(称苏拉卡)、鱼籽干(称查发)。还把鹿肉、狍肉切成条、块,晒干,储藏起来,以备长年食用。

    春秋两季是赫哲人采集野菜和野果的季节。野菜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是“柳蒿芽”(称额恩毕)。野果主要是“稠李子”,这种野果生长在江心岛的树上,熟后变成黑色,采回拌鱼松或和米一起煮着吃。另一种吃法,就是将其捣碎,制成圆饼,晒干后放在鱼松坛里,长期浸泡。食用时取出,香甜可口。

    赫哲人的住房,是根据鱼猎生产的特点,随着场地的变化而建筑各种形式的房屋。

    夏季在鱼滩打鱼,一般住“撮罗昂库”。这种房子是用多根一丈多长,二寸多粗的木杆子搭起上尖下粗的圆锥形架子,绑上横条,从底部往上一圈儿一圈儿地苫上草。门在南面,东西北三面就地铺草住人,中间空地做饭和生火驱蚊虻用。老年人坐在里边的正面,晚辈人住在两侧。更简便的就是“阔恩布如昂库”,这种房子是把细长的柳条子弯成半圆形,两头插地,绑上几道横条,从底部往上一圈儿一圈儿地苫上草,一般只能住一、二个人。以上两种草房均不能过冬,只在夏季捕鱼时住,用后弃之。

    冬季多住“马架子”和“地窖子”。里面搭上炕,安好锅灶,便成为常用的固定住房。这种房,门开在南面山墙上,里面没有间壁。现在多住砖瓦结构和草泥结构的正房,座北朝南,南面中间开门,东西两间,南北玻璃窗。八岔赫哲族已建起整齐的楼房。

    还有“温特合”之类的简易房,是冬季狩猎时搭的圆锥形木架,培上半截土或雪,体息时以避风寒,猎毕弃之。

    赫哲族,古有猎犬部之称。他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狗橇和船。早年,每到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狗橇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一个狗橇可以套 2——9条狗,每天可行 200多华里,最适于送信和远行。赫哲族称狗橇为“拖日契”,它是用二尺多粗的硬杂木做成的。长9尺,宽2尺多,高1尺半左右,两端向上翘。这种狗橇轻便灵活,最适于雪中行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赫哲人逐渐以马代替了雪橇,俗称“爬犁”。这种爬犁要比狗橇大得多,可以运粮荷载重物。

    船是赫哲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交通工具。独木舟是赫哲人使用的最古老的船,赫哲语称为“敖拉沁”,它只能乘一个人,专门用于叉鱼。这种船早已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桦皮船,赫哲语称为“乌末日沉”,这种船体轻,一个人能扛起。如果需要改换河流,可以轻松扛起,放到另一条河里去划行,非常方便。还有一种大型载重桦皮船,赫哲语称为“吉拉”,它是用松木做船架,桦树皮做船面。远程航行时可用15人划桨,船体轻速度快。现在这种船和狗橇都已成为历史的痕迹,赫哲人已经使用机器船和汽车、拖拉机了。

    赫哲族是一夫一妻制,也有一夫多妻的,但数极少数。早年,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婚姻仪式也比较简单,聘娶时,男方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聘礼的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之,次者以布代之。女方父母具允,即同宿一夕,再约妻送女,不近亲。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人陪送,俱乘船至门前,步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筐莒木杓。

    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赫哲人的婚姻仪式也比较丰富和复杂起来。赫哲人成亲没有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也不以貌取人。选亲的标准是,勤劳勇敢、作风正派、渔猎兼通。一般的说,男女双方父母关系的好坏,是亲事成否的关键。多数早婚,姑娘在14——17 岁之间出嫁,小伙子比姑娘大几岁。

    定亲之后,即过小礼。这一天,媒人、未婚夫和父母带着酒肉、礼物到姑娘家去,商定过大礼的有关事宜。在酒席上双方商定好过大礼的日期、彩礼数目,并交换男女订婚的媒贴。这时未婚夫要跪在桌前向长辈们叩拜,敬酒,直到岳父说声“起来”为止。男方回家时,女方也要给带回一些礼物。过大礼是兑现过小礼时定下的事宜,并商定娶亲的日期和举行婚礼的程序。

    结婚那天,新郎身着长袍,披红挂绿,由男宾客相陪。娶亲婆要选一儿女满堂,父母双全,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人,带着男女儿童各一人和众多的亲友前往女家。娶亲时,冬季一般要用扎有彩棚的狗橇,后来用马爬犁,夏季则用彩船。不管是在雪原上,还是在江面上,排成浩浩长队,欢天喜地,热闹异常。

    到女家后,女方要宴请迎亲的人。新郎要向岳父母大人叩头。新娘浓妆艳抹,头戴花冠。原本梳单辫的要改成梳双辫,挽抓髻在脑后,身穿红衣裤,足蹬绣花鞋,头盖红头布,由娘家哥哥抱上船或雪橇,后来用马爬犁。女方的母亲,兄弟姐妹和亲友们带着陪嫁物品,送亲到男家。临行前,新娘要掉眼泪,以表惜别之情。

    婚礼开始,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和灶神,新人互拜。然后由亲友中德高望众的老人,手执用红布条扎三道的一束芦苇,向新娘训话:媳妇要孝顺父母,尊敬丈夫,爱护弟妹,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家中的事情不能外传,一心一意过日子。老人训毕,则向祖先祷告:新媳妇娶来了,已经不是外姓人了。先辈要严加管教,保佑全家过好日子。新人要洗耳恭听,认真照办。新娘子入洞房后,要面壁而坐,俗称“坐福”。等送亲的人走后,新娘方可下炕。吃饭时新郎和新娘要共同吃猪头和猪尾。男吃头,女吃尾,表示丈夫领头,妻子相随,有头有尾,白头偕老。

    新婚之夜,大闹洞房,夜半即散。洞房的灯一宿长明,不能熄灭。一为长寿,二为太平。翌日,新娘子早起,先用娘家陪送的斧子劈好柴禾,再挑水做饭。等公婆起床,先拜公婆和长辈老人。点烟倒水后,婆母交待锅灶的情况,让新媳妇熟悉家务。

    在赫哲族,有换亲续亲的习俗。寡妇可以改嫁,但是一般不准离婚,离婚的女人在社会上受歧视。

    赫哲人死后一般用土葬。早年用桦树皮裹之,后来用原木垒棺,最后发展到用木板制棺材埋葬。随葬物都是死者生前常用和喜爱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晚辈人要穿白色孝衣,腰扎白布带。入葬后脱下孝服,待上坟、祭祀时再穿用,撂完“档子”即脱去。所谓撂“档子”,既送魂。撂“档子”比较复杂,还要请萨满跳三天神。寡妇要等给死去的丈夫撂完档子,才能改嫁。

    春节,是赫哲族的盛大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也很多。其中一说是为纪念战死的先人,除夕夜要“烧包袱”,即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锞子,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共同放进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在撒些饭汤,烧之,以表示对死者即送钱又送饭。这一传说,反映了赫哲人与女真人的渊源关系。除夕夜还要供奉祖宗,灶神、火神。正月里,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老人们相互祝贺,拉家常,中年人听《伊玛堪》,青年男女们则自娱自乐:有唱歌的,有吹口琴的,还有猜谜语的,捉迷藏的。

    赫哲族的族规和家规都很严,任何人不得违犯。它既维系着“哈拉莫昆”的存在,又保持着家长的尊严。早年,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吃饭。吃饭时,儿媳要待立门旁等候盛饭。老人晚间没有睡下,晚辈人不能先睡。弟媳不能与夫兄讲话,若有事商量,可找嫂子或别人代为传达。长幼相见,晚辈要对长辈行跪拜礼,长辈吻小辈面额。晚辈远行归来,要向父母兄嫂依次问安。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由神来主宰。因此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赫哲族的宗教信仰,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赫哲族认为萨满教可以治病、送魂、驱瘟神、求神保佑等。因此,遇事便请萨满跳神,以解心中之忧。赫哲萨满也有品级,依据神帽上的骨和铁角,可分为三叉、四叉、五叉、七叉、十二叉和十五叉等多种。赫哲人没有职业萨满,谁请萨满跳神,便供一顿酒饭。

    每年的春秋两季,萨满还要坐船到沿江的各屯去跳“鹿神”。所谓跳“鹿神”,就是求神驱鬼消灾赐福,保护全村人丁兴旺,渔猎丰收。每当跳“鹿神”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年轻力壮者手执鸠神杆、神刀、鹰神、神偶等器具,击鼓摆腰铃助威,场面宏大隆重。

    占卜,也是赫哲人预测吉凶祸福的一种方法。他们用这种方法预测出航出猎是否顺利,丢失的东西是否能找回来,外出的亲人是否如期而归等等。

    占卜的方法,有骨卜、筷卜、香卜、槌卜、碗盅卜等等。其中以骨卜筷卜为多。骨卜是用狍、鹿、猪的肩胛骨,放在火炭上烤,及其裂纹,辨认吉凶。筷卜是用三只筷子并立在盛水的碗中,口中念祷词,如果筷子立住了,那么是吉;如果没有立住,就是凶。其它的卜法也相似。赫哲人在渔猎生产中,为了能获得丰收,有个好运气,也立了一些“规矩”。如不许孕妇和经期妇女到渔场去,更不能上船,怕败了兴,捕不到鱼。参加捕鱼的人,家中有人去世了,到渔场后,要从网滩上的篝火中跨过去,说是“熏霉气,烧晦气”。上山打猎,下江捕鱼。都不准说怪话和谎话,怕触犯了神灵。在山中休息时,谁也不准坐树桩子,因为那是“山神爷”坐的。现在,这些禁忌大多已没有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