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整顿与火箭
第四百六十四章
风暴并没有酝酿多长时间。
皇帝与枢密院达成一致,着手整顿各级公务人员。
公务人员也是打工人,平时只靠着自己那点工资,生活上确实差了一些。
这就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既然朝廷要整顿,那就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皇帝和枢密院的着手点不是一上来就把那些有问题的官员拿下,而是先宣布提高官员的待遇,精简官员的数量。
不同级别的官员工资直接翻倍,任职官员每三年提升一个级别的工资。
涨工资这件事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不过大唐的官员却是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的待遇在提高的同时,也要向朝廷申报自己及其亲属的财产情况。
如果拒绝申报,他们将面临监察院的调查并被停职。
这种整顿力度前所未有。
谁还没一点污点呢?
特别是那些为官年头比较长的人,就没几个屁股干净的,多多少少都有经济方面的问题。
朝廷的涨薪令没让官员们高兴几天,监察院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小贪瑟瑟发抖,大贪夺路狂逃,唯有那些背景干净的人稳坐不动。
不到一年时间,大唐的公务人员体系中就有上万人落马。
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有些地方的官员甚至是被一锅端了。
谁都没有想到朝廷会这么狠,宁愿冒着管理系统混乱的风险也要把违法违纪的人给搞掉。
朝廷就不怕地方出现什么问题?
答案是不怕!
大唐的人才库里有着数百万优秀人才的信息,打掉违纪的,很快就能挑选出人员来顶替他们。
当然,在中高级官员这一块,就不能直接从人才库挑人了。
因为那些岗位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担任,换上毛都不懂得新人,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所以在处理违纪的中高级人员后,只要不是犯了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都会被留任观察,等待合适的人员出现再来替代他们。
同时,朝廷提拔了大批的基层公务人员参与到高几个级别的事务管理中,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朝廷还从中枢各部阁挑出一批能力比较强的人外放到地方去,保证中枢与地方的顺畅沟通。
一番重拳出击和人员调整之后,大唐的各级别公务人员数量从近十万人缩减到了不足七万。
兵部也没有闲着,趁着对峙期间没有大的战事,开展了军队内部的审查。
除了战区的前线军官,其他所有连级以上军官都要接受职务与经济两方面的调查。
没问题的继续工作,有问题的,转到军事法庭接受处罚。
大规模的整顿让民间人心惶惶。
新一届的科举考试报名人数急剧减少,直接出现了腰斩。
相反,医护、教育、科研、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认证考试的报名人数爆发式增加。
看到这样的数据汇总,李榷心里拔凉拔凉的。
“当官还是读书人最在意的出路呀!”
“这可不好,不能让我们的年轻人都去走仕途,其他行业也需要人才呀!”
皇帝的感慨让朝臣们低头不语。
上千年的传统认知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朝臣们对此事不予置评,皇帝也是无奈,交代枢密院处理好善后的事宜,皇帝就到营口‘散心’了。
“老祖宗还没有苏醒吗?”
李榷问吴闵。
吴闵摇头:“没有,不过阿耶的状态很好,你不必担心。”
两人聊了一些近况,吴闵话音一转,道:“火箭发射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
“很顺利,南洋那边的发射基地基本上完工了。”
“火箭的逆向测绘还在惊醒,关中学院派去的科研人员说,以我们的技术,复制出同样的火箭很困难。”
“难点在哪儿?”
“电子控制原件和数据计算,离开琼崖科研所的计算中心,只靠机械计算机和算盘,要完成相关数据的计算需要很长时间。”
“告诉他们,这件事不急,我们的基础差,跨越式的进步更要小心谨慎。”
“是,朕会亲自去一趟发射基地。”
“材料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有,不过那边说可以用其他办法解决,但是要牺牲火箭的有效载荷。”
“这样下去也不行,只能将就。外层空间探索危险重重,不能将就,材料方面的研究还是要跟上,我会和琼崖科研所联系,让他们帮助关中学院解决材料和电子元件的问题。”
“朕能问一下,那个卫星发射成功以后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你早该问了,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我和阿耶。”
吴闵的话让李榷有点尴尬。
“朕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跟着添乱了。”
吴闵点头:“也好,李象当年只是想把人造物体发射到亚轨道而已,他并没有想好如何利用外层空间。”
李榷抬头望向夜空:“地球之外是人能到达的地方吗?”
“当然可以!”
吴闵坚定道:“你好好养生,说不定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人类登陆月球。”
“哎,朕不是您和老祖宗,能看到大唐造的火箭能到达近地轨道就很满足了。”
“你不是想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发射卫星吗?”
吴闵跺跺脚:“大唐太大了,总有朝廷管不到的地方。”
“有了成熟的卫星系统,通讯、导航、远程大威力武器、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大唐就能取得绝对的优势。”
“你不要以为大唐现在足够强大就能高枕无忧。”
“技术这东西只要走对路,想要最上前者并不算太难。”
“大唐能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就是因为阿耶首先打开了科技的大门,让大唐有了先发优势。”
“其他人想要追赶,不需要阿耶那样的存在,只要跟在大唐后面有样学样,最多百年,也能追的差不多。”
“阿耶沉睡前说,要让唐人保持居安思危的前进动力。”
李榷点点头:“朕受教了,这就去南洋。”
皇帝离开的第五天,《千秋报》上开始出现吴闵署名的大量相对论的前置论文。
大唐科学界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