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要回头
“千万不要回头看,你一定要记住。”
母亲冰冷的叮嘱在耳边响起,惊醒了正在发愣的殳寄灵。
将近夜晚的街道黑了半边天,昏黄的路灯映在路上稀稀两两的行人身上,每个人都低着头快步往前走,就好像后面有什么追着她们一样,殳寄灵和母亲亦是如此。
昏黄的路灯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微风吹过,将路边的树叶吹得簌簌作响。
“今天真是忘了时间,想着带你在外面吃点,结果现在吃到了这么晚。”
母亲小声的抱怨着,因为没人会在今天的晚上还在街上逗留。
“没事的,现在还有别的人也没回家呢,咱们不算晚,还有时间。”
殳寄灵安慰着母亲又看了看表,已经六点了,应该还有半个小时,天就会完全黑。
“你很久不回家可能忘记了,今天走在路上千万不能回头看。”
殳寄灵的耳边传来母亲又一遍叮嘱的话,她敷衍的点了点头,因为今天母亲已经说了很多遍了,
“你看你这孩子,我提醒你几句你还不耐烦了,反正你给我记住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许回头看!”
母亲生气于殳寄灵敷衍的态度,一巴掌拍在殳寄灵的后脑勺上,瞪了她一眼,殳寄灵自知态度不端正,讨好的冲母亲笑了笑,
“好了,妈,我记住了,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绝不会回头的!”
听她做出保证完母亲才满意了,只是她们这边的动静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吸引了几道不友善的目光。
殳寄灵注意到了,母亲也注意到了,母女二人相视一笑,便继续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抬起头,看了一眼天空,明明才过去了几分钟,天似乎又变暗很多。
她和母亲今天逛完街便在家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了点,因为离家近,便选择边消食边往家散步,只是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了,不过好在还来的及。
今天母亲一下午的唠叨她听的耳朵都起茧了,多次提醒她‘不要回头’,其实这都跟流传在她们小镇的一个传说有关。
甚至有心人还绘声绘色的编出了故事,就像亲临现场般。
据说在很多年以前的正月十四这一天,每家在家里的大门把手上,一定要绑上一根红绳,不然第二天家里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不是阳宁城的人迷信,而是每年的传统如此,几乎家家都遵守,
不信邪的人会想要违背习俗,正月十四这一天家里故意不系红绳,但第二天,全家人再也没有出来过,甚至是在很久的以后,没人再见过这家人。
习俗的来源是一个故事,
传言那女子本是在第二天出嫁,嫁给她自小青梅竹马长大的未婚夫,那女子非常期待,在前一天晚上便早早的穿上了嫁衣,一袭红装衬着这女子唇红齿白,面如桃花,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她在镜子前仔细的为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梳妆,不满意便重新洗掉再装扮,
这样一般折腾到了天黑,也没能磨灭她的热情,
她等她的情郎娶她,等了三个月了,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只要明天一过,她就是刘郎名正言顺的妻子了,
想着,女子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欣慰一笑。
她已经有些等不及了,她迫不及待的想与爱人分享自己的欣喜之心,便不顾结婚前一夜新人不能相见的传统,便想悄悄溜进住在对门的爱人家中。
她一路想,一路期待着,幻想着爱人见了她的样子,会是惊喜,会是惊艳,还是会和她一样等不及明天的婚礼了呢。
她刚来到刘志学家门前,借着月色的光,看清他家并未插门,只是轻轻一推,她便进去了,
那时的她还没想那么多,进去的太过顺利也让她的心更激动了。
来到卧房门前,竟然也是没插门,她还未推门,便听见里面传来奇怪而又熟悉的声音,她按下心里的怀疑,不动声色的朝声音的方向走去,却没想到此刻的爱人正在做着背叛她的事!
不堪入目的场景,难以入耳的声音,她愣在了那里,还未来得及出声或者做点什么,便被床上的二人发现。
三人相互的对视自然是很尴尬的,床上的女人连忙躲在男人背后,男人的眼神也是慌慌张张,不敢直视她的眼睛。
向盼哪里受得了这样难堪的场景,
一句‘狗那女’脱口而出,便落荒而逃,出了门便跑到了二人家中间小巷的尽头,背对着巷口,蹲下掩面微微悲泣。
这条巷子的入口有一棵年久的槐树,巷尾有一棵枯死的柳树还是封闭的,所以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槐柳巷。
向盼的身后并没有人追出来,看来那对男女并不关心是否被人发现,她此刻也没想那么多了,只是觉得无比伤心和愤恨,为什么要这么对她!
刚才出现在她眼前的那副场景,是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她的心里很乱,有震惊,有酸楚,更多的还是愤怒,明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那样的约定。
老槐树的树叶被夜风吹的簌簌作响,给这安静的小巷带来一种萧瑟之感。
女子的双眼湿润,豆大的眼泪流下,滴落在青砖石地面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她身后传来,她回头一看,是那对狗男女出来了!
可那二人竟丝毫未注意到她,只是衣衫凌乱的站在刘家的门口,一看就是慌乱之间穿上的衣服,现在还在窃窃私语,小声的交谈着,可在这空荡的小巷中,被隐在暗处的向盼听的清清楚楚。
“刘郎,被她发现了怎么办啊?”娇小的女子像是不知所措,急切的问着面前高大的男子,那男子听后不屑的一笑,
“她?她能怎么办,她已经怀了我的孩子,还能跟我闹不成?我要是不要她没人敢要她,而且这件事传开了,丢人的也是她!”
男子说完嗤笑了一下,见面前的人还是有些不安,又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