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海神岛之战
舰船已经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了,就在今天的上午,瞭望台执勤的一名海族战士,脸上的神情突然有些激动。他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他急切的拍了拍身边的另一名海族战士,轻声喊道:“喂,哈克,醒醒,快醒醒。”
哈克打了个哈欠,双眼微睁问道:干嘛啊?要吃午饭了吗?”
“不是,哈克你快看前面。”海族战士指着远方说道。
哈克不满的嘟囔道:“有什么呀,大惊小怪的!”
边说着,哈克已经拿起木制的望远镜看去:“飞、飞龙我们到升龙岛了?”
海族战士激动的点点头,说:“我们赶紧汇报吧。”
哈克的大嗓门在舰船上响彻起来:“前方5公里处到达升龙岛!前方五公里到达升龙岛…… ”
张海翔并没有立即下令 让舰船登上升龙岛,而是远远的停着。如果白天冒然登上升龙岛,那么一定会成为飞龙的攻击目标。于是炎炎的烈日下,众人在欣赏着飞龙空中优美的舞姿中等待着黑夜的降落。天逐渐的暗了下来,夜晚终于到来了,在张海翔的指挥下,舰船停靠在了升龙岛的岸边。现在正是飞龙幼虫蜕变的高峰时期,石滩上的幼龙数量是张海翔上次来时的好几倍多。驯龙行动计划为期六天,张海翔把海族战士分成了五批,每天轮换一批海族战士登岛,如果第一批有未能驯得飞龙的战士,那么那名战士可以在第二天跟随第二批战士继续登岛。以此类推,尽量使每一位海族战士都能驯得满意的飞龙。已获得飞龙的战士们都去与升龙岛相邻的一座岛上等待其余的战士。
驯龙行动这次参与驯龙行动的海族人一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人,成功训得飞龙的有一千零二十六人。驯龙行动结束后,舰船载着剩余的海族战士先行返回了陨星岛,而拥有了飞龙的战士则被张海翔集结了起来。
随即飞龙骑士团成立仪式开始了,张海翔面对着众海族战士们朗声道:“海族的战士,我对你们的第一个承诺已经实现了,现在,你们已经拥有了飞龙。我宣布,你们已经正式是天虹飞行军团的一员了,你们的团号是“飞龙骑士团”,我作为军团的首脑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你们要称呼我为大首长。”
众人齐声喊道:“愿永远效忠大首长”
张海翔又道:“感谢你们地信任,天虹空飞行军团虽然还是萌芽阶段,目前的编制内只有飞龙骑士团,但是小树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让我们同舟共济,一同成长……”
“飞龙骑士团”成立仪式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随后张海翔对飞龙骑士团进行了编队,各职级的职位也重新进行了委任。稍作训练后后,飞龙骑士团便踏上了返回陨星岛的归途。
三天后,因为飞龙惧怕岛上的磁场 ,飞龙骑士团在张海翔的带领下直接飞到了海神岛的上空。飞龙骑士团分成多个小组,散在小岛的各个位置。随着张海翔的信号弹发出,飞龙骑士团各小队几乎同时发动了火攻。一团团灿烂的火焰从岛屿的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小岛顿时火光冲天,化为了一片火海。
火光仿佛染红了半边黑色的夜幕,使得相隔百里之遥的陨星岛都能望见。陨星岛上一位海族孩童正拉着妈妈的手指着火光喊到:妈妈,你看那边,亮亮的好漂亮。” 母亲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孩子,那是你父亲还有叔叔们在消灭铁爪虫呢” 孩子更加的高兴了:“耶,太棒了,消灭铁爪虫。咦,母亲,你怎么看起来不怎么高兴” 母亲只是摸了摸孩子圆圆的脑袋,没有说话。
海神岛燃烧的火焰持续到凌晨两点才渐渐熄灭。趁着这断时间,张海翔带领飞龙骑士团去到了另一座岛屿进行休息。等到了第二天早晨,张海翔领着飞龙骑士团登上了海神岛。岛上的植物已经都化为一片灰烬了,土地一片焦黑。火势已经熄灭好几个小时了,但现在即使是骑乘着飞龙在岛的上空,也能感受到岛上高温仍旧尚存。
张海翔看到,在那厚厚的灰烬当中,无数动物和铁爪虫的尸体也被烧焦了掩藏在其中。但张海翔知道,地下的洞穴中肯定还会有幸存者,但还会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所有的铁爪虫洞口几乎都被木灰木碳给堵住了,如果在洞穴中还有幸存的铁爪虫,它们就一定会尽快的到洞口把碳灰清理出洞穴。张海翔令飞龙骑士团的战士在空中巡逻,一旦发现岛上铁爪虫的洞穴中有动静就往里头投炸药。
两天后,岛上已经再看不到铁爪虫活动的痕迹了,张海翔判断现在已经具备了登岛作战的条件了。于是让海族派出战士便登上了岛屿消灭残余的铁爪虫。
海族派出了三千战士登上了岛屿,张海翔把他们编排成30人一组的小组,以每组间隔50米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搜索。另外张海翔还在空中也安排了一个营的飞龙骑士进行巡查,以便应付突发事件。
这次的行动其实也是张海翔计划的一场考核 ,张海翔打算等海神岛建设好后,便开始培养海族军队,届时他要着手培养一批海族战士军官,而海族战士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便是张海翔挑选军官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张海翔在海神岛某高处着暗中观察着海族战士们的行动,海族战士的第二十一小队很快引起了张海翔的注意。小队的队长是一个很壮实很稳重的中年人,第二十一小队在进入一个洞穴中搜寻时发现洞口有一只奄奄一息的铁爪虫,队长发现,这只铁爪虫所在的地方有明显的拖拽痕迹,洞穴内肯定还有其余幸存的铁爪虫。
这位队长并没有让队员直接深入洞穴搜寻,而是把那奄奄一息的铁爪虫拖到洞口,然后让一部分队员埋伏在洞口,另一部分则装作离去,洞内幸存的铁爪虫听到人已经走远,便放松了警惕,跑到洞口探望那只已经奄奄一息的同伴。
这时,早已经埋伏在一侧的第二十一小队成员立即发动偷袭,二十支劲弩朝着五只铁爪虫齐齐射出,铁爪虫发出惨烈的哀嚎。但是,这波攻击只射杀了两只铁爪虫,另外的三只铁爪虫受了伤后,立马不要命一般的向第二十一小队成员所在位置狂奔而去。海族战士们有些慌乱了,不过还是紧接着又射出一波弩箭,但这次竟然全都没有射中。发射第三波弩箭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第二十一小队的队长立马急声喝道:“不要慌乱,保持队形,拔刀攻击。”话音未落,三只铁爪虫已经过来了。铁爪虫在距离众人还有5米的地方,猛的纵身一跃,直接扑众人。众人一声惊呼,两名海族战士倒入了血泊之中,还有一名海族战士闪躲及时,虽未致死,却也身受重伤。
小队队长急忙挥刀朝着其中一只铁爪虫砍去,明亮的钢刀狠狠的砍中铁爪虫的头部。只是这一刀并未将铁爪虫的头部砍落,反而把刀给卡住了,铁爪虫哀嚎一声,两只前爪朝着队长疯狂挥舞,队长急忙放开刀,用双臂护住头部和身体的同时极速后退着。
众人此时已经缓过神来,急忙挥舞着明晃晃的钢刀砍向铁爪虫,铁爪虫受到攻击急忙掉转身反击,小队队长这才得以解围。这时的队长手臂已经有了几道触目惊心的伤口,而刚才卡在铁爪虫头部的钢刀,此刻也已经掉在了地上。队长顾不上手臂的伤,急忙捡起钢刀,用尽全力朝着铁甲虫头的另一边砍去,顿时琥珀色的汁液从铁甲虫的伤口处渗出。队长急忙猛的一脚踹在这只铁甲虫的头上,铁甲虫的头竟然就被这一脚给踹飞了出去。没有头的铁爪虫兀自胡乱的挥舞着前爪,过了十几秒后便彻底死亡了。
而另外的两只铁爪虫还在与海族战士们厮杀,队长看了一眼,此时的两只铁爪虫已经受了重创,四肢已经被砍的残缺不全,行动也不如一开始的迅猛了。在看看海族战士这边,已经有五人死在铁爪虫的攻击下了,并且还有两人身受重伤,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其余的队员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队长立马领着这几个海族战士攻击另外两只铁爪虫。第二十一小队最终付出了七人死亡、五人重伤的代价,杀死了五只铁爪虫。能取得这样的战果,虽然有着很大的幸运成分,但最关键的还是队长的领导,以及战士们的英勇。
虽然小队队长的勇敢、机敏、临危不乱的品质值得肯定,但这次的行为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张海翔特意为此把他训了一顿:“呼噜哒,你觉得你能打的过几只铁爪虫啊?”
“额,一只也打不过!”
“既然知道一只也打不过,你怎么还敢就几个人在那埋伏呢?”
“额,它们不也才只有5只吗?”
张海翔加重了口气说:“幸好他们只有5只,万一再多几只恐怕你的名字就在烈士碑上了。再说了,你在里面埋伏就埋伏吧,但你当时为什么不让出去的那几个弟兄发支援信号?打仗要灵活应对,保证自己和队员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去写三千字检讨,明天给我。”……
海神岛的另一侧,第五十八小队也发遭遇了铁爪虫的攻击,当时他们正准备进入一个铁爪虫洞穴探索,刚踏入洞穴中,几名士兵便受到铁爪虫的偷袭死亡。小队队长急忙领着战士们跑出洞穴,十几只铁爪虫从洞穴之中奔涌而出,海族战士们在一声声哀嚎中被铁爪虫撕成碎片。队长匆忙之间急忙点燃信号弹,还活着的第五十八小队海族战士因为恐惧,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一个劲的拼命奔逃。
周边的小队看到信号后,很快便赶了过来。他们在远处用弩箭对着铁爪虫进行射击。因为距离原因,弩箭无法完全发挥威力,很难对铁爪虫造成致命伤害。海族战士见弩箭无法杀死铁爪虫,便感到了恐惧。队伍出现了慌乱,在铁爪虫距离他们还有几十米的时候,一些海族战士便吓得往后逃窜,场中队型大乱,随后冲过来的铁爪虫便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屠杀。
这就是铁爪虫对海族战士的单方面的屠杀,海族战士毫无还手之力,许多战士在死前连武器都没有拔出。而一些敢于反抗的个别海族战士,却也不是铁爪虫的对手,只能不甘心的死在铁爪虫的攻击下。
信号弹发射后大约七分钟,一小队飞龙骑士看到信号终于赶了过来,飞龙骑士们在飞龙的配合下,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铁爪虫。而此时,参与战斗的六个小队共一百八十名海族战士,仅仅剩下二十六人活着。
这次登岛清剿铁爪虫的行动结束时,三千名海族战士还剩下1751名海族战士还活着,其中还有五百多名海族战士身受重伤,后来又有一百二十七位重伤的战士医治无效身亡。
张海翔立了一座烈士石碑来纪念这些战死的海族战士。在这次行动中战死的战士,张海翔把他们的名字都刻在了座烈士碑上。
通过这次的战斗,张海翔发现了许多海族战士需要加强的方面。不久后,张海翔对海族战士的这些缺陷进行了针对化训练,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军队纪律来规范海族战士们的,海族战士由此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在这次行动中,海翔也注意到了很多值得培养的优秀战士。在之后的军事训练中,张海翔对他们有意的进行栽培,有许多海族未来著名的将领,都是来自于这一场的战斗中的战士,第二十一小队队长“呼噜哒”便是其中之一。
登岛清剿铁爪虫行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张海翔便带领海族的族人们,开始了海神岛上的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