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喜中秀才
在彭维安外婆家待了5天,大家就准备出发回去了。
大舅母、二舅母和二舅和大嫂的娘家哥嫂他们都到码头来相送,还给了很多回礼,因为彭维安到时候就要去京城了,短时间也见不上面,大家都有些不舍。
等孙桢她们上船以后,在码头的一行人才坐上马车回家了。
因为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哥嫂家,现在她们就在叽叽喳喳地跟大家分享她们去舅舅家见到的东西。
还拿出舅舅舅母给他们的礼物,让大家看。
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就睡着了,彭维思提议大家一起打对对胡,打发打发时间。
彭夫人和大嫂也欣然同意,大家又开始玩了起来。
等她们到容城县时,彭大哥也来迎接她们了。
彭大哥还对着孙桢说恭喜,她的弟弟和堂弟都回来了,两人都考中了秀才。
孙桢也有些惊喜,彭夫人她们也很高兴,也问是什么时候的消息,在知道是前天官府去报喜,昨天毛毛他们回来后又来彭府报喜才知道的。
因为知道孙桢她们今天就回来,也没有特意写信告诉她们。
彭夫人还问彭大哥他们家里有没有送来消息说什么时候办酒席,彭大哥说酒席就定在三天后。
那还赶得及,她们在吃了酒席后再走也不迟。
等回到家后,彭夫人说大伙坐了一天的船也累了,她们都早点去歇息,明天孙桢再回去看望父亲和弟弟。
孙桢和彭维安回到柏舟院后,她脸上的笑容都抑制不住,就连青松他们也都来彭府提前给孙桢道喜了。
之前孙桢就已经把人员安排确定下来,所以现在青松也不用整天待在铺子里,而是过去指导指导,趁他还在县城时,还是要让察言观色二人好好锻炼锻炼。
彭维安也笑着说:“这下你安心了吧,毛毛他们都考上了秀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情况,也可以安心跟我在京城过日子了吧。”
“我哪里没有安心跟你过日子啦,你可不要诬赖我哦。”
“那是谁想家想到快哭了?”
“是你吧,我这么坚强的人,怎么可能偷偷哭,你是梦见的吧。”孙桢就不承认自己偷偷哭了。
“好好好,说不过你,是我行了吧。”彭维安宠溺地笑着。
“我们什么时候要个孩子,到时候你在家里带着孩子,就不会想太多,也能转移一下注意力。”
“那我还准备去京城就开铺子呢,到时候也能转移注意力呀。”孙桢听他这么说,虽然自己也想,但是她可不想让彭维安还用之前的思维来看待自己。
无论在何时,都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做一个经济独立的小富婆。
“那也行,只要你别在我上值后一个人偷偷在家哭就行。”
“我才不会呢,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啊。对了,你也想生孩子吗?”
“什么叫我也想生孩子啊,我一个男人怎么会生,生孩子这事也急不来,我刚刚是怕你去京城无聊,才这么说的,你可别多想啊。”
“这有什么,你想有个儿子还是有个女儿啊?”
“我都想要,只看你愿意生几个了。”
孙桢这才一下子意识到古代确实没有限制,只要愿意生就生。
“那要是我第一个生的是女儿,你会不会不高兴啊?”
“为什么不高兴,我可不是那种只看中男孩的人,生个像你这样的闺女多好啊?”
“我还以为你会想着有儿子就能继承你们的家族荣誉呢。”
“家族荣誉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孩子更重要,我可不是那种拎不清的人。”
孙桢她们发生了这样的对话的起因,还是因为在彭维安外婆家的隔壁邻居陈老爷家,他们家也算是有些富贵,但是那家的男主人陈老爷因为娶的娘子生了两个女儿,他就想找个人给他生儿子。
但是他娘子比较强势,不准他纳妾,最后他自己偷偷安置了一个外室,多年来,因为他保护得好,所以他的娘子都不知道。
因为银钱都是正妻管着,等到儿子大了,他想让儿子名正言顺地在家里继承家业,竟然置正妻生的女儿于不顾,在女儿出嫁之际,把给女儿的嫁妆截留了部分下来。
他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但是最后东窗事发,妻子跑来质问他,他就理直气壮地说这些都要留给儿子,他娘说女儿都是赔钱货,给她一部分就够了,不能全部都给。
正妻听了暴怒,找人把他身边的下人都带了过来,逼他们说出外室的下落。
有一个下人最终遭受不住威胁,把外室的地址告诉了她。
正妻带着人打上门去,陈老爷怕自己孩子受伤害,也跟着去阻止。
谁知道去的时候正看到他的外室正在家里跟另一个男子在屋子里,衣裳穿得很薄。
陈老爷看到这一幕,还没等妻子冲上去,自己就跑上前质问外室,这个男的到底是谁。
妻子反应过来,让带来的下人把他们控制住,接着又审问旁边的丫鬟,在一通威逼利诱之下才知道真相。
原来他的外室和那个男人竟然是两口子,她们都是外地来的,当年来到县城,没有盘缠,又不识字,当时她们的大儿子生病了,需要很多银钱。
两人商量了一通,因为她自己姿色尚可,本来她决定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到时就打着寡妇的名义,谁知就遇上了陈老爷,她就假借自己是寡妇,被婆家撵了出来。
陈老爷听说她生养过,而且看她的体格,觉得她能给自己生儿子,加上贪图美色,就一时头脑发热让她做了外室。
还把自己存下来的私房钱拿出来,置办了这样一个宅子,他不知道的是,每次自己走了以后,这个外室真正的相公就会过来。
因为丫鬟也是她用陈老爷的银子买的,卖身契拿在手里面,所以丫鬟知道这事,但是不敢吭声。
就连陈老爷心心念念的儿子,其实也不是他的孩子。
陈老爷万念俱灰,当天想不开就投了江,这事传遍了整个县城,就连她们那天在码头上,都有人在说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