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名将天下 > 第15章 决意北上

第15章 决意北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一早,刘仁沐浴更衣后,带上了自己手抄版的《诗经》和《青衣赋》,便悄悄的离开了军营,前往临汾县令府,准备去赴昨日之约。刘仁决定,既然心动,就要行动,这一世自己不再做那面对感情而胆怯之人。同时又想到如果对方真的是蔡文姬,那么就跟她聊聊《诗经》,毕竟后世的古诗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学的那些名诗佳句之外,其余的自己并不擅长,但是《诗经》自己可是从小在读的,而且刘仁自我感觉结合后世积累所注注释也还不错,应该不至于丢脸,所谓扬长避短很重要嘛。

    一路上,刘仁设想了无数种与蔡琰再见的场景,盘算了各种可能,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一直持续到了临汾县令府门口。刘仁来到门房处,询问道,“我乃城外驻军刘仁,不知县令可在府上?”

    门房赶忙应道,“原来是刘将军,县令已去府衙,将军若有事可去府衙寻找。”

    “倒也没有什么大事,只是听闻伯喈公在此,特来拜会,想请县令大人代为引荐罢了,不知伯喈公可在府上?”

    “伯喈先生近日确实在府中做客,小人去帮将军通传一声,还请将军稍待片刻。”

    刘仁大喜道,“如此,便有劳尊驾了,这本《青衣赋》也麻烦带给伯喈公,是小子的一点心意。”

    “不敢不敢,当不得将军如此称呼,将军拯救临汾于危难之中,我们临汾的百姓都很感激将军的,将军实在太客气了,还请稍待片刻,小人这就去了。”门房一脸受宠若惊的道,并快速向府内行去,甚至还踉跄了几下。

    不多时,只见一名半百老人快步跟着门房一起走了过来,还不待刘仁开口,老者急匆匆的道,“这《青衣赋》上的注可是你做的吗?”

    刘仁一愣,“是小子所注,小子对于这篇《青衣赋》甚是喜爱,所以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刚好得知伯喈公在此的消息,所以”

    “好,注的好呀,此赋乃是老夫年轻时所著,将军的注,比将军大破十万黄巾,还要来的酣畅淋漓呀,道尽老夫心声,恨不得年少,与将军促膝长谈呀,不知可还有其它经典,供老夫欣赏?”连珠炮似的发问打断了刘仁还想要说的话,刘仁心想不愧是父女呀,这打断人说话的习惯和索要经典的习惯真是如出一辙呀。

    这《青衣赋》,是蔡邕年轻时的作品,当时蔡邕刚入司徒桥玄幕府,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个身份卑微,但容貌美丽,心灵高尚纯洁的女子,于是上演了一出想爱却不敢爱的故事。这就和现代一个事业刚有成就,但喜欢上了一个家境贫苦,负债累累的女子,想爱但不敢爱,种种纠结又有何区别呢,这种故事电视连续剧里面可多得很呢。故事里这些男人的心理活动,刘仁可是清楚的很呢,所以刘仁可是有备而来的,注释能够打到蔡邕心头,也是理所应当的。

    “倒是还带了《诗经》,也想请伯喈公指点一二,只是不知可否入府内详谈呢。”

    “正当如此,”蔡邕一拍脑门,“将军快快随我来。”

    刘仁向门房示意后,在蔡邕的带领下,一路向蔡邕暂居的别院书房走去,路上刘仁一番自报家门后,蔡邕更是惊叹有缘,原来蔡邕和刘虞竟然还是故交,且有师兄弟之谊。当年蔡邕拜在胡广门下,胡广在东海讲学之时,刘虞也在胡广座下学习了一段时间,因此与蔡邕结识,并且两人经常谈论学问,共赏六经。而蔡邕比刘虞大了十来岁,所以平日里对于这个勤学好问的小师弟也是多有照拂,彼此交情颇深,只是随着两人相继入仕,公事繁杂之后才渐渐失去了联络。

    故而到了书房之后,两人便已是世伯,贤侄互称了,顿时刘仁也没有那么拘束了,将《诗经》递于蔡邕,蔡邕说了句随意后,便迫不及待的品鉴了起来。刘仁倒也没有真的就随意走动,只是一面欣赏蔡邕写的一些书法作品,一面等待蔡邕的品鉴,倒是蔡邕的飞白体,着实让刘仁大开眼界,心下也是在暗暗模仿,不过刘仁也挺奇怪,按理蔡邕带着自己一路走来聊天聊的这么大动静,怎么蔡文姬还没有出现呢?

    与此同时,城外军营门口,有一女子探头探脑,一副想问又不敢问的模样,让站岗执勤的兵士反倒不好意思,已经持续了有一阵了,这女子赫然便是刘仁心心念念的蔡琰了。门口站岗的兵士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去营内找看有哪个将领在,好做通报,恰巧遇到柳问,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柳问,于是柳问来到营门口,确实看到了一个女子在营门口不远处徘徊。

    柳问上前询问道,“这位姑娘可是有事,否则军营重地,还是不要四处张望为好。”

    “不是的,小女子是跟刘仁将军有约,但也知军营重地,不敢擅自打扰,所以才会在此徘徊,看刘仁将军何时出来。”蔡琰急忙解释。

    “啊,我兄长并不在营中,我刚才也找他来着,姑娘既是有约,想必兄长正是去寻姑娘去了,如此,不妨在营中稍待,相信兄长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柳问心想兄长居然与一女子有约,看来与此女关系匪浅,自己可得好好招待一番。

    谁料这女子听闻刘仁并不在军营中,一拍手掌,惊呼道,“哎呀,我知道他去哪了,多谢这位公子了。”随即面露喜色,对着柳问揖了一礼,也不等柳问答话,便快步走掉了,留下了在风中独自凌乱的柳问暗自感叹,好一位风风火火的奇女子呀。

    这边蔡琰猜到刘仁可能是去了县令府寻自己,于是开始折返,而那边蔡邕也是看完了,抚掌长叹,“贤侄真大才也,我观书上有另一人所注,可是伯安注释?”

    刘仁拱手道,“世伯谬赞了,正是大人所注。”

    蔡邕点了点头,又道,“里面有不少观点,是曾经伯安说与我一起讨论过的,伯安少时便极负才名,如今他的儿子更是青出于蓝呀,与伯安一别已经数十载,今日睹物思人,甚是感叹,倒是让贤侄见笑了。”

    刘仁正色道,“哪里,世伯真性情也,从《青衣赋》中便可见一斑,实不相瞒,昨日在东市偶遇令千金,谈起诗词,颇有所得,但因时间较晚,故约定今日见面,再一起探讨,也因此,才得知世伯在此,小子才特来拜访。”

    “哦?想不到还有此等缘分,难怪昭姬今日一早便匆匆忙忙的出门,说是要去城外军营看看,老夫还只道她是好奇,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哈哈。”蔡邕若有所指的道。

    刘仁先是一愣,昭姬?旋即明白了过来,文姬是为了避讳司马昭的名字,所以在史书中改做文姬的,实际蔡琰确实是字昭姬的。随即微微一笑,也不回避,当即道,“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望世伯成全。今日之事,我回去后便会告知大人,想必大人也定会万分高兴,择日小子再来叨扰世伯。”

    “哈哈,你呀你,”蔡邕笑着摇了摇头,“只要昭姬自己愿意,老夫自是支持的,贤侄且去吧,我也写封信给伯安,还要劳烦贤侄一并带去。”刘仁答应了蔡邕,等蔡邕写好信并向蔡邕告辞后,边想着不愧是写出《青衣赋》的人,思想果然前卫,边往军营赶去。

    临汾城门口,刘仁牵着马正准备出城,不经意间抬头,突然看到不远处一位穿着素衣,身材苗条,明眸皓齿的女子正准备入城,可不就是蔡琰,蔡昭姬吗。此时蔡琰若有所感,也抬眼望来,这一刻,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四目相对,任周围车水马龙,眼眸中却只剩你我。莫名的情愫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升起,泛出涟漪,荡起波澜,两人相视,皆是一笑。

    城门口一间酒肆中,刘仁和蔡琰相对而坐,刘仁聊着与蔡邕的见面过程,蔡琰安静的听着,时不时发出吃吃的笑声,见到蔡琰没有追问昨日自己剽窃的两句话后文,刘仁也逐渐放下心来,渐渐地,两人互相聊起了儿时的一些趣事。突然,蔡琰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拍自己的脑袋,“哎呦,看我这个记性,差点忘了正事了。”旋即一本正经的对着刘仁说道,“我和爹爹之前住在五原,深知鲜卑异族人的残暴,对待我汉家百姓,如对猪狗。此前是因为边关战事不断,现在加上黄巾贼祸乱中原,导致朝廷无力援助边关,边关百姓生活艰难,且随时有城破为异族屠戮的风险。爹爹这次本就打算先去朝廷,看下是否可以说动陛下,可是收到一位故友的书信,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我们才在这里暂居的。但是边关战局危在旦夕,昭姬知将军以少胜多,以数千人便击溃十万黄巾,必定勇武非凡,所以有一不情之请,想请将军往边关,拯救边关的万千百姓,昭姬深知此举有些唐突,还望将军不要责怪,希望将军可以”

    “好,我愿率军北上,抗击鲜卑,我刘仁身为汉室宗亲,守我大汉边关安宁,护我大汉百姓安康,义不容辞!”刘仁打断了蔡琰说话,心想原来打断别人说话还挺带感的,“另外,我既称呼伯喈公为世伯,昭姬不嫌弃的话,称我一声世兄吧,‘将军’二字,我还担待不起,也显得生分。”

    当然刘仁可不是单纯的为了美人安心才盲目答应的,其实刘仁这几天一直都在盘算下一步的计划,屯驻边关,既可以募兵练兵,抗击异族,收获大量的名声,也可以博取功名,获得地盘,并打造一支精锐骑兵,只是刘仁之前没有决定好是去凉州,并州,还是幽州边关而已。现在,听了蔡琰的话,送她个顺水人情,倒也不错,没看见蔡琰现在看着刘仁的眼神吗,满是崇拜不说,刘仁似乎还看到了无数的小星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