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明争暗斗为哪般
为了赛会公平,套马手们手中执的,是朝廷统一定制做成的套马杆。
这些套马杆都是当年的新茬柳木做的,没有大的节眼,易顺直,柔韧性大,手感好,使起来顺手。比郭襄在映月阁中练习的那种,使起来还要妥帖。
比赛刚开始没多久,高下就立判!技艺最熟练、准备最充分的就是宁王府这一队,他们已经套服了十八匹烈马。宁王虽然外形猥琐,身手却当真敏捷,颇有些威势;那霸刀身大力沉,出手如雷霆万钧,故此当前宁王府的战绩最为领先。
紧跟在后面的,便是云南王忽哥赤和皇孙铁穆耳这两队,各套中了十六匹暴躁烈马。
那云南王忽哥赤膀大腰圆,倒真有些威武雄壮的姿态,坐下马也得力,迅疾如风。不过比起乌云铁蹄,那还是有些差距。
铁穆耳平日和姑姑在一起时嘻嘻哈哈,还有些少年心性,然而到了这重要场合,却显得沉着老练。他不慌不忙,充分借助乌云铁蹄的雄风优势,甩杆狠准,连郭襄都不禁佩服他的少年老成,觉得这孩子上得了大台面。
有优就有劣,有的王爷就惨了。忽必烈皇帝的七子西平王奥都赤,平时安逸享乐,不学无术。城中美貌的少妇,他几乎能识得一半,然而到了这套马场上,可就出了大名。
套第一匹烈马时,奥都赤倒是挺幸运,套马杆一甩出,就恰好套在了马脖子中,可没想到,这就是他噩梦的开始!
按理,马杆既然已经套住了马脖子,只要双臂奋力后拉,马脖子被勒住,又吃痛,便要缓下四蹄,套马着便可缓缓让马停住,便有了第一匹的收获。
谁料这奥都赤平日被女色掏空了,两臂使了吃奶的劲,也勒不住奔马,反而被烈马拖拽着往前奔。
奥都赤心中便慌张起来,烈马伸长脖子硬往前奔驰,奥都赤降不住它分毫,反而被他拖行,奥都赤吓得都忘记扔掉套马杆,竟然还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抓住!
于是他被拖下马来,在地上滑行。满校场的人都吓得大喊:“不好啦,马套住人跑啦!”
明明是套马比赛,却生生被百姓喊成“马套住人跑啦!”,简直是天大的耻辱!忽必烈气得面色发青,又担心他被马拖死。
幸好今天奥都赤穿了轻甲,等五六名武将拦住烈马,把奥都赤解救下来时,他只是屁股和大腿上被拖脱皮了,流了一腿的血。
蒙古草原上的套马原本比这个惨烈得多,受伤、摔死也并不少见。忽必烈见他没被马“套死”、“拖死”,便并不对他同情,当即下令:削去西平王名爵,罚俸一年!
可怜的奥都赤套马不成,反被马套,丢了王位,钱还没了!
正因奥都赤让忽必烈感到羞耻,所以他对场上更加关注,希望场上余下的人,能出英雄, 能为蒙古骑射正名!
现在场上所剩下的马,可都是脚力更足、脾性更烈的良驹,如此一来,乌云铁蹄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郭襄所训练铁穆耳与乌云铁蹄人马合一的好处也愈加明显。
只要是铁穆耳准备去套的马,乌云铁蹄总能疾驰追上,然后给主人留下一个挥套马杆的空间。这马如此通灵性,郭襄所见过的宝马中,唯有家中原有的那匹汗血小红马才能与之媲美。
场上的烈马越来越少了,当场上只剩最后一匹通身雪白,没有半根杂毛的马时,场上的焦点已经都聚在了宁王阔阔出和皇孙铁穆耳的身上。
此时阔阔出和铁穆耳都分别套住了二十三匹马,加起来几乎是全部马的一半之数。
其他的王爷离二十三匹都还遥远,便都没有了指望,再加上那匹大白马实在是奔驰太疾,根本靠近不了它,那些王爷都没了指望,只好不舍地望了望台上的太禧盘,驻足观望阔阔出与铁穆耳之争。
现在场中只有这两队,六匹马追着大白马,如流星赶月。
阔阔出与铁穆耳也在偷瞥着那太禧盘,两人都咬着牙,尾随在大白马身后追击着。
宁王坐下的坐骑也是千里挑一的良驹,可是比起乌云铁蹄来,那还是要逊了一筹。眼看着乌云铁蹄距离大白马已经越来越近了,铁穆耳已经抖动手里的套马杆,想要甩出去了。
这时宁王和霸刀的坐骑都距离乌云铁蹄还有一丈左右,看看是赶不上了。忽然霸刀恶眉一竖,五指微屈,身体略一前探,对着乌云铁蹄的马臀上,就是一掌拍出。
郭襄的马跟在乌云铁蹄的后面,她眼见铁穆耳即将大功告成,心内自是为铁穆耳高兴,然而她素知霸刀心狠手辣,又听说宁王也是手段了得,两人都是一丘之貉,便一直在后面眼观四路,以防他们俩偷袭。
这时郭襄眼看霸刀要出掌,她知道霸刀“掌刀”的厉害,即便乌云铁蹄再神俊,只怕也当不得他这一掌,非但乌云铁蹄要受伤,也会把铁穆耳掀下马来。那时别说套马夺魁,能不能保住小命还要另说!
郭襄两脚猛一踹马镫,身体便飞了起来,双掌齐出,正是峨眉九阳功的掌力,待得霸刀掌力击出,郭襄正好到了霸刀与乌云铁蹄的中间,与霸刀的掌刀劲力相交,一声闷响,郭襄向后飞出三步,霸刀也从马上斜飞出去,落在了地上。
霸刀怒睁双目,脸上表情惊诧已极,自己的“掌刀”功夫,江湖上能接下的人寥寥无几。他没见过陈光华的容貌,谁料在这大都的赛马场上,面前这位陌生的中年汉子,竟然能浑然无事地接了自己一掌,实在是诡异至极。
他狠狠地盯住郭襄,心中盘算着主意。
前面专心套马的铁穆耳哪里知道,自己和宝驹乌云铁蹄都在鬼门关走了一个来回。他凝神盯着前面的大白马,终于挥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杆!
整个西校场一片沉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就连忽必烈皇帝也向前两步,眼睛紧紧盯着铁穆耳手中的套马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