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元夕节,也就是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通宵庆典的时候,阿布见到广皇帝就觉得皇帝的神色不对。
不仅消瘦的厉害,就是精神也很不济。
原本应该率领群臣,吟诗作赋、吹牛拍马屁的广皇帝,很少见的没有独领风骚,而是稍微一露面,就退了。
就是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是草草收场,再没有像以往那样搞得声势浩大、烈焰熏天!
大朝会、中朝、小朝,他不再滔滔不绝、不再突发奇想、不再意气风发……
逐渐的,他将权力和时间慢慢转移给自己的长孙——皇太孙杨侑!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围绕皇太孙建立起来的小朝廷政治,开始活跃在大隋的历史舞台。
这是一种是历史性的嬗变!
在原有的历史天空,这是不曾出现过的同朝权力交替!
很快,原先杨侑不曾补齐的官职,被一一补齐;朝中三省六部之中,空缺的职位,也被一一补齐。
首先,杨侑的少师、少傅,分别被萧瑀和杨义臣担任。
空缺最严重东宫十卫率,在全部补齐六率的基础上,全部被足额补齐。
东宫的班子,完全按照最严格的太子府班底建立了起来。
其次,大隋朝原本并不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度和人员配备,提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初,以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三省为中心的政府运转体系,逐渐形成。
这一次,伴随着广皇帝对政权的放手,三省的鼎足制衡之势,正式确立和加强。
伴随着政事堂这个全新机构的产生,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入主政事堂公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
这种局面,原本是要在唐朝才能出现,可现在就在广皇帝变懒、生病之后,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
这,也是谁也料想不到的局面!
这个改革,一手推动的也是最喜欢揽权的思想大牛——广!
政事堂,宰相们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基本上算是一个小朝,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广皇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是三省长官,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是当然的宰相。
政事堂中,尚书令位置虽高,但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两位大臣。
但不管怎样,三人决策机制,是朝政管理制度改革上的巨大进步,有力的限制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被广皇帝再次改革之后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了影响大中华帝权统治的政府机构标杆,被延续了近千年!
具体的情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门下省,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大隋帝国政权的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长官,初为纳言,现改称侍中,副职为门下侍郎,也叫黄门侍郎。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中书省。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长官,初为内史令,现改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又叫内史侍郎。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草拟诏命。
尚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成为国家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吏部。
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领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尚书一人,侍郎两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
民部。
负责土地、人民、钱谷、贡赋之差。领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
礼部。
掌管五礼之仪制、学校贡举之法;负责科举、祭祀、典礼、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领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尚书一人,侍郎两人。
兵部。
负责军事之政;领兵曹 、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尚书一人,侍郎两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等员。
刑部。
负责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令司法、审计等事务;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具体审判另由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
工部。
负责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之事务;领工作、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具体事务则交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及地方府州办理。
目前,政事堂的三位大佬,都是老熟人。
门下省侍中虞世南,他原来的官职是纳言;中书省中书令裴蕴,他原来的官职是内史令。尚书省左仆射苏威,行尚书令之权。
为什么尚书省的尚书令,一直空缺?
原来,这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尚书省,事无不总”。
所以,不管是文帝,还有广帝,实际上一般都舍不得也不敢授人。
文帝时期,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其中高颎为左仆射长达十九年,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
广皇帝因为杨素有翊戴之功,又平定了汉王谅,方进位尚书令。但其死后,不再任命尚书令。
所以,大隋尚书省的长官,实际上是左右仆射。
其中,左仆射判吏部,礼部,兵部,兼掌纠弹;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兼知财政用度。
现在,又擢拔内史侍郎萧瑀兼任尚书省右仆射。
萧瑀是谁?
他既是皇太孙杨侑的少师,又是广皇帝的中书侍郎即内史侍郎,还兼任尚书省的右仆射,这也太牛了吧?
呵呵,萧瑀的确很牛。
这家伙不要看现在才三十八岁,人家可出身自真二八经的皇家。
高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父亲,是后梁明帝萧岿。
这还不算完!
这萧瑀,是广皇帝老婆萧皇后的亲弟弟,他老婆是文皇帝老婆孤独皇后的亲侄女。
最厉害的是,萧瑀自幼跟在广皇帝身边长大,共同生活多年,彼此感情很深,关系很好。
况且,不要看萧瑀是大隋头等里的纨绔,可长大之后,一表人才,学问顶流。
怎样?!
这家伙唯一的几个缺点,就是和阿布一样帅,秉性耿直刚烈,喜欢头硬劝谏,常常惹得广帝火冒三丈!
也就是说,这位好汉哥眼里容不得沙子,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阿布最看重的却是,萧瑀贵为一等一的贵族,为人清正,不贪财好利。
据说他家里田宅本来很多,但他将之大部分分给其他日子紧的宗族之人,自己只留下部分田产和宗庙一座,用以做为庙产于祭祀。
阿布前世历史中,在大唐凌烟阁内的二十四位功臣排位中,萧瑀可是位列第九的存在。
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逆众执法;孤特持节,敢于直谏。
然,不遇明圣,必及于难!
但是,在朝廷里,多几个这样背景深厚、敢于劝谏、秉性忠直的人,是绝对的一大好事!
苏威、萧瑀、太子杀手李纲……
哈哈,这些人,人才中的人才呢!
阿布此生,最喜欢和这样的个人物打交道!
现在,朝堂文官系统的三省六部人员,阿布基本上是认全了。
门下省侍中虞世南,黄门侍郎也就是侍郎裴矩,中书省中书令裴蕴,尚书省左仆射苏威,萧瑀兼任尚书省右仆射。
吏部尚书杨恭仁,观王杨雄的儿子,是皇室宗亲。
民部尚书樊子盖,因为年事已高,很多时候是其左侍郎韦津干事。韦津,是郧国公韦孝宽第六子。
礼部尚书裴矩,算是身兼多职,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兵部尚书杨义臣,他是紧急被剿匪前线调入朝中,以补兵部尚书之缺,这也让阿布没有成为光杆司令、众矢之的。太年轻了,不能服众啊!
刑部尚书卫文升;工部尚书何稠。
但实际上,由于这些尚书同时担任着很多皇帝分派的零时任务,所以各部之中,最关键的岗位反而是左右侍郎以及其下的各级属官。
像现在的兵部,杨义臣还负责着剿匪和边患,到处奔走。另外,由于兵部左侍郎一职一直空缺,所以现在常在部中值班拿事的,反而是二十一岁的右侍郎杨子灿。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天气慢慢变暖,大隋朝因为广皇帝这台发动机减速,所以整个国家机器以可见的速度放缓。
放缓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原本需要再次集结的军队,开始被分散到全国各处,对造反者进行了无情的打击。
屈突通、张须陀、薛世雄、王世充、沈光、鱼俱罗、吐万绪、来护儿、周法尚等,带领东征部队,结合地方府兵,四处出击,如汤沃雪。
全国一百余处乱情,到五月的时候,已经被消灭到了不足十余处,有九百多万武装被打散;其中六百余万人俘虏后被流放边疆。
仅仅送往东北一带的,大约四百五十多万。
鉴于大隋山东、河南一带,连续的水旱灾害,杨侑面见广皇帝之后,下诏开始大规模开仓放粮。
这里面,少不了阿布在后面的多番撺掇。
因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放粮安民,让大隋重回正轨的机会就丧失了。
然而,毕竟造反的势头已经起来了。
总有那么几股造反力量,已经起来了,他们和官军的交战,互有胜负,打得难解难分。
然而,等朝廷逐渐采用剿抚并施的策略,将那些中小规模的乱匪一一平息之后,开始腾出手来合围大乱匪。
这时,兵部右侍郎杨子灿上书,建议调整剿匪战术。
一方面对部队进行整修和轮换;另一方面开始严密围堵九股叛匪,进行战略性空间压缩,然后采取封锁、招降的办法,消灭他们。
这个策略,对于已经连续外战的大隋来说,应该是上策。
阿布将自己《剿匪平乱策》炮制出来后,召集兵部的属官讨论、增补。
修改完善后,紧急派人传给上司杨义臣请其过目修正。
杨义臣看后,大为赞赏,只是在上面修改了几个字,便在上面署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以兵部尚书、右侍郎联署的名义,提交政事堂。
阿布年轻,又经历过后世的磨练,自然知道所有的文,可不能坐在那里死等。
于是,他在递交《剿匪平乱策》的前后,开始展开积极的游说和公关,私人和公务双管齐下。
政事堂的四个大人物,自然是不会不给这个后辈面子,再加上这东西的确考虑周全、也和适宜,所以很快在署名之后,递交给广皇帝和杨侑那儿。
杨侑是早知道这东西,并且这奏策里,也有不少他自己的想法,因此很是积极的推动。
现在的杨广,心懒、人懒,对什么也产生不了兴趣,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之间,就稀里糊涂地在上面划了圈,上了印。
于是乎,最新的《大业十年剿匪平乱诏》及《兵部剿匪平乱策》新鲜出炉,很快下达各部、各郡、各军。
就是这样诏令和政策,一下子给大隋的内政定下里了急调。
同时,也宣告着广皇帝一意孤行的远征高句丽大政的正式结束。
大隋,终于喘了口气,将注意力聚焦在内政之上。
其直接结果,就是让疲于奔命的大隋军队,得以修整和恢复,老百姓的压力得到极大的缓解。
原本历史上,因为剿匪兵疲而致败、致杀、屈死的大将,如张须陀、鱼俱罗、吐万绪等,得以幸免。
大隋终不因将星陆续陨落,而最后导致无力抵抗匪患灭亡。
阿布不知道,因为自己在杨侑身边的存在、以及广皇帝的消沉,坏了别人策划已久、图谋已久的大事!
杨玄感叛乱、全国各种势力的造反、甚至是高句丽的屡屡挑衅,其实背后总是站着一个巨大的身影。
关陇势力!
他们已经为灭亡大隋、取而待之,前前后后准备了紧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