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之日月照我隋唐路 > 第182章 在粟末地丰收的原野上

第182章 在粟末地丰收的原野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今年粟郡、契郡,迎来了全面的大丰收。

    小麦、大豆,棉花、水稻,面积大,产量更是也不少。

    今年的采收,粟末地人已经开始尝试用牲口作动力的畜力机械收割。

    像小麦、大豆、水稻的收割机,就是放倒、打捆,这种技巧性的工程机械,实在难不倒农业技术工程院的那些人。

    和元代王祯的农学著作《农书·农器图谱》所描述的推镰使用人力不同,粟末地发明的畜力收割机,是由牲口、架体、传动装置、分禾器、割台、捆扎轮组成。

    这种满含墨家机械传动学说、粟末地冶炼制造技术的收割机,非常适合粟末人现在的大型农场。

    虽然比不上阿布前世全机械联合收割机的先进程度,但在今天却是绝对高效和划时代的东西。

    一个这样的畜力收割机,可以抵得上二十个人的手工劳动。

    现在的粟末地,缺的是人,最不缺乏可以做动力的牲畜。

    至于棉花,只能用大量的人手工收取。

    粟郡、契郡的女人,只要能够得着棉杆的全部动员上。

    就连阿布家的那些侍女们,也响应号召,用丝巾裹住头脸,去棉田里帮忙。

    小孩子们,跟在大人的后面,一边玩,一边给大人帮忙打打下手,比如帮着撑一撑装棉花的麻袋、递一递水什么的。

    女人们,有的挎个柳条笼。

    有的,找一块布、甚至是做饭的围裙,然后将一头往腰上一缠,再把垂下的部分朝上一折,就形成一个肥嘟嘟的大口袋。

    采摘棉花,就是从成熟后炸开的棉桃里,把洁白的棉花用手撕出来。

    当然,有时候因为天气抢时间,需要把整个棉桃拽下来带走,等到了堆场再从棉壳里撕出其中的棉花。

    棉花,不像其他庄稼,它是一波一波的成熟。

    所以,一块棉田,得反复根据成熟的情况进行采摘。

    今年粟末地偏旱。

    到九月份,晴天多、雨水少,这让农场里第一次扩种后的棉花收成非常好。

    收成好,尽管是一件让人幸福愉快的事,但采摘棉花实在是一个磨人的活。

    棉花的杆子不高,采摘的人必须猫着腰,如果是直接采花还得讲究技巧,否则棉花壳会划破手指。

    所以,棉田里的女人们是最苦的。

    每到晚上,都会腰酸腿疼,手指上伤痕累累。

    不过,这就是粟末人的新生活。

    比起以前饥一顿、饱一顿,一天里无所事事又担惊受怕的日子,这生活过得富足、生动、充实。

    只要完成额定的任务,妇女们超额完成的部分,将获得不菲的酬劳。

    务实而勤劳的粟末地女人,总是显得忙碌和任劳任怨。

    重影的炊事团,分成好多支分队。

    现在,可成了各个农场最受欢迎的人。

    他们总是变换各种花样,做出清凉可口的解暑饭菜和汤水。

    像什么绿豆汤、冰西瓜汁、冰草莓汁、冰葡萄汁,等等。

    他们从农场厨房里准备好这些,便驾着特制的炊事餐饮大马车,奔赴和游走在田间地头。

    每当这个时候,跟着大人在田地里玩耍的孩子们,便一窝蜂地扑过来。

    他们总是第一波吃饭喝汤的人。

    等姑娘、媳妇们收拾好棉花,在河边洗完手脸、怕打干净衣服走过来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吃过喝跑去玩了。

    炊事团的小伙子,很快就成了这些女人们调侃和作弄的对象。

    有些泼辣胆大的女人,开始边吃饭边挑逗这些炊事兵;还有的,盘问起炊事兵的个人情况,想做牵线的媒人……

    炊事兵,面红耳赤,实在有些把持不住,反倒像个娇滴滴的姑娘……

    硝石制冰,成为夏秋两季粟末地人们的重点话题。

    这种在大热天凭空造冰的法子,一经阿布点化,便被封神。

    硝石,除了制造火药的作用之外,又派生出制冰这一神奇用法,实在是超越了粟末地大部分人的认知。

    人们津津乐道之余,终于相信大热天真能变化出冰块。

    消暑制冷,不再是梦醒。

    夏季制冷问题一经解决,冰产品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冰激凌这种好东西,最初被被阿布自己鼓捣出来。

    做这个,他纯粹是为了讨好撒娇的宝贝女儿。

    快两岁的珮瑗儿,对老爹做出来的这个新鲜吃食,实在是喜欢的不得了。

    只要老爹一有空,她就开始死缠着要阿布给她现做。

    就是娥渡丽和温璇,尝试着吃过之后,就立刻就被这种奇妙的东西所征服,再难忘记。

    后来,阿布索性让工部成立了一个冷饮设备厂,又在粟郡、契郡、陀太峪、万金谷成立冷饮作坊。

    这些作坊统一培训后,便利用统一的设备,按照统一的标准,专门生产冰棍、雪糕、冰激凌、冰蜂蜜水、冰草莓汁、冰葡萄汁等。

    这些做得或小巧可爱、或奇形怪状、或口味独特的东西,一经上市便风靡全境。

    惹得粟末地的人们,特别是孩子、姑娘、妇女们,赞叹不解,惊喜连连。

    要不是阿布的两媳妇,现在都怀了孕,这两人恨不得每天吃上几个解馋。

    平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珮瑗儿、却离她们大惊小怪地吃着,心里暗暗着急。

    现在可好,家里又多了几个嘴馋的人。

    高俊,李贤,高倩,高琬和倪氏,也概莫能外!!!

    其实,在这个时代,利用冰制作美食已经有了。

    在北方的一些民族,已经有人在冬天尝试制造出了类似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以游牧为生的一些人。

    冰激凌这类东西,制作难度一点也不高。

    其核心的材料,就是新鲜的牛奶、奶酪、奶油、蜂蜜、香料。

    这类东西,在冬天还好说,如果到了夏天,最大的难点就是制冷制冰。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窖冰。

    就是在大冬天,将河里的冰块撬下来,然后成块放进修好的地下深窖储藏。

    但这种方法,耗资巨大。

    冰窖的修建和选址非常考究,并且损耗非常巨大,往往满满一窖冰,等到盛夏用时,只能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块冰,一块金!

    所以,天热之时的冰,那可是贵族中的贵族才能享用。

    特别是历史上青铜器中最著名的铜冰鉴——冰箱,所用的冰,那都是皇室花大力气修建的冰库所藏。

    听搜影的人说,在大隋中原地区,已经有些鲜卑族旧贵人,开始大量利用窖藏的冰块做美食。

    在炎炎夏季的大兴城、东京城,他们在私人宴会上,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冰沙奶酪水果沙拉,一时成为整个中原大地上上流社会中的风尚新宠。

    去年阿布去大隋做客的时候,在皇宫里可还没见识过这类东西。

    也不知道,这种风尚之物,比起自家的冰产品,孰高孰低?

    那时候,倒是跟着杨吉儿、观音婢,在东京城里喝到了花样繁多的一种叫“饮子”的饮品。

    记得当时杨吉儿说,这“饮子”就是一种凉茶。

    用水果或者草药熬制而成,放凉后不仅解渴,还能清热解毒、平降热气呢!

    喝着自家的冷饮,阿布总是不由得想起前世历史上,那个关于李二郎研制出酸梅汤的典故。

    嘿嘿,李二郎的“饮子”酸梅汤!

    也不知道这小子现在在干啥?

    这经典酸梅汤,也不知道被他研制出来了没有?

    喝了一口冰西瓜汁,阿布嘱咐珮瑗儿,要带好弟弟高俊,不要乱跑。

    说完,给一旁的李贤,递个暧昧的眼色,便拿起钢叉,奔向一辆跟在收割机后边捡拾麦捆的大马车。

    珮瑗儿非常开心,因为终于有一个吃饭睡觉都在一起的玩伴。

    她非常喜欢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弟弟,这可不仅仅因为高俊长得超俊超可爱。

    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亲,看着就是喜欢!

    作为姐姐,自然就有了姐姐的霸气和爱心,呵护高俊就像是对待自己最最喜欢的布娃娃。

    阿布走之前,为自己的两个孩子,用捆好的麦子搭了个凉棚。

    竖着立上四五捆麦子,然后在上面横着搭上两捆,就形成了一个既遮阴、又四面通风的凉窝棚。

    地上,铺着一层摊开的带穗麦秆,整整齐齐,非常平坦舒爽。

    天高云淡,岁月如火,秋收肆意书写着醉人的画卷。

    姐弟两个,一边唆着冰棍,一边看着忙碌的人们。

    他们的目光,一直追逐着忙碌的身影。

    特别是那个光着膀子、扎着白手巾、高高瘦瘦的爸爸,或者叔叔!

    “可立儿,你也应该叫爹爹?”

    “我不,他是叔!”

    “不,他叫爹爹!”

    “为什么?”

    “因为我叫爹爹,所以你也只能叫爹爹!”

    “爹爹是什么?”

    “爹爹就是爹爹,除了阿妈,就是世界上最亲的人。”

    “不,除了阿妈,最亲的人是爸爸!”

    “爸爸?爸爸是什么?”

    “爸爸,就是搂着我,和妈妈,我们在一起睡觉觉的人。”

    “哦!那不就是爹爹吗?”

    “是吗?爹爹是爸爸?”

    高俊一时间有些糊涂,连冰棍融化了,掉在自己的衣服上都没发现。

    “弟弟,你的冰棍掉了!”

    “啊?我的冰棍,呜——”

    “别哭了,我的还有很多,给你吧!”

    “好吧,谢谢姐姐!”

    “不用谢,不过你拿着也得让我吃几口才行!”

    “这,不行,只能吃一口!”

    “吃一口?不好,必须吃三口!”

    “三口,不,只能是一口!”

    “两口,否则我的冰棍,不给你了!”

    “那,那好吧,就两口,不过得我先吃!”

    说着,高俊鸡贼地一下子将冰棍塞进自己嘴里许多。

    可惜咬了半天,都没咬动,最后只咬下来一小块。

    “轮到我了!”

    珮瑗儿理直气壮地说。

    高俊有点舍不得,可当看到珮瑗儿的严厉眼光,又只好恋恋不舍地将冰棍递到珮瑗儿的嘴边。

    珮瑗儿不客气,一口就咬去一大块。

    高俊不干了,嘴一撇,就想哭。

    “不许哭!”

    珮瑗儿眼一瞪。

    高俊立马变得老实,低下头,用心地开始对付自己手中的那个残缺冰棍。

    ……

    这一幕,让在旁边负责照看两个孩子的李贤,看得啼笑皆非、感慨不已。

    这,可真是一家人啊!

    瞧瞧这姐弟俩!

    粟末地的秋收,一直会延续到十月初。

    可这时候的大隋,也不太平。

    一份来自灰影灰五的紧急情报,让阿布想继续泡在秋收火热中愿望落空。

    大隋,有人造反了!

    阿布记得前世好多人都说,大隋之所以在广皇帝手里灭亡,是因为有太多人造反。

    而造反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在位期间不断地对老百姓加重赋税。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先得说说大隋的税赋制度,这也是阿布的粟末地重点参照的制度。

    大隋征税,可一点不是乱征。

    大隋先后进行过两次严格的人口普查,做好准确征税的人口基础。

    和粟末地一样,大隋的人口普查采取的是大索貌阅的手段。

    大索,就是大搜索、大搜捕。

    貌阅,就是验首。

    对人口进行当面审核查验,记录民户的年龄、外貌等特征,以验证有无瞒报、谎报情况,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性。

    大索貌阅,是全国开展的大动员大搜索的国家行动。

    结合律令、军队、官员、乡老、密探,对全国各地大小村镇、城市进行严格的人口查验核查。

    在重新整理、完善在籍户口的同时,重点搜查用各种手段进行隐匿的人口,即隐户。

    其实,自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豪强地主巧立名目,逃避税负。

    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隐匿人口,积蓄财富,从而造成民强国弱的局面。

    大隋的大索貌阅政策,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在籍人口,使国家赋税收入空前提高。

    这也是大隋,之所以富庶到成为世界第一的基础。

    有了详实的户籍资料,隋朝文帝时期的宰相高颎,制定了输籍纳税法。

    输籍纳税法,就依每家资财情况,作出缴纳赋税的标准。

    根据从轻定额的原则,给每家每户写成“定簿”。

    定薄,就是根据严格的标准,将民户分为上户、中户、下户三等,即户等。

    这户等,将是全国上下纳税的唯一依据。

    这套方法,非常高明。

    既弄清了全国的户口情况,也基本上确定了全国民户应纳税的金额。

    这就使得民户无法逃税,地方官吏也不能舞弊。

    同时,因为比照历史,大隋的赋税极轻,这就使得普通民众得到拥护。

    因为通过比较他们发现,与其依附豪强被大肆剥削,还不如落籍为国家编户。

    这样,他们不仅能分得统一标准的国家土地,成为光明正大的均田农民,还可以享受国家较轻的赋税政策。

    大隋的户籍人口一扩大,税源便得到极大扩充。

    府库充盈,成为必然之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